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三四


  §(一)《孫文—越飛宣言》

  孫文—越飛會談後發表的聯合宣言產生了歷史性的後果。這份用辭謹慎沉穩的文件,開始了以後幾年中越來越密切的合作(包括蘇方在政治組織和軍事工作中的援助)——不僅是兩個政黨之間的合作,還有孫在廣州的政府同蘇聯政府之間的合作。

  宣言的第一點是關於中國革命的現階段任務的。「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使此項共產制度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況也。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感。且以為中國最要最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成功,與完全的國家獨立之獲得。關於此項大事業,越飛君並確告孫博士,中國當得俄國國民最摯熱之同情,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賴也。」

  第二點是應孫中山要求,越飛重申蘇俄於1920年9月27日致北京政府照會中列舉的原則,並「向孫博士重行宣言,即俄國政府準備且願意根據俄國拋棄帝俄時代中俄條約(連同中東鐵路等合同在內)之基礎,另行開始中俄交涉。」

  第三點,建議將來舉行中俄會議解決全部中東鐵路問題,孫博士以為可作出一些臨時性的安排。

  第四點,即最後一點,是關於外蒙古的。越飛向孫保證,「俄國現政府決無、亦從無意思與目的,在外蒙古實施帝國主義之政策,或使其與中國分立,孫博士因此以為俄國軍隊不必立時由外蒙撤退,緣為中國實際利益與必要計,中國北京現政府無力防止因俄兵撤退後白俄反對赤俄陰謀與抵抗行為之發生,以及釀成較現在尤為嚴重之局面。」(日本支持的白衛軍確曾控制外蒙並對西伯利亞發動襲擊,後來紅軍開進才將之擊敗。)

  ①以上《孫文—越飛宣言》引文據《孫中山全集》第7卷(1923.1—1923.6),第51—52頁。宣言中提到的「中東鐵路」為我國東北地區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的鐵路線舊稱,原為沙俄修築(1897—1903年),1905年日俄戰爭後,長春以南段為日本佔領,稱南滿鐵路。十月革命後,長春以北段由中蘇合辦,仍稱中東鐵路。

  在會談結束時,越飛說他將去日本作短期勾留,表面上是到一處溫泉去療養。實際上,雙方都覺得要進一步談判國民黨同蘇聯合作的細節,在外國的一處溫泉,比在軍閥和帝國主義特務充斥的上海,更方便些。所以孫中山也派他的親密助手廖仲愷以「療養」為名,到日本熱海去同越飛繼續會談,以便把許多具體事項確定下來。

  越飛同時也在尋求日本對蘇聯的承認。在孫中山方面,他也對他的一些日本老關係做工作,要他們贊成對蘇聯的承認。他過去曾經希望把日本(及其泛亞細亞情緒)從帝國主義擴張的道路上拉轉來,走上幫助亞洲從帝國主義壓迫下解放出來的道路。他現在為使日本承認蘇聯而作的努力,同他這個原有的希望是一致的。但他也明確要求得到保證,任何蘇日之間的協定都不會不利於中國。

  總的說來,同越飛的會談反映了蘇聯和中國革命的共同利益——這是主要的,也反映了他們之間的一些不同看法——這是次要的。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他們之間並沒有發生像某些西方人或蔣介石的國民黨後來所說的那樣的情況:越飛要把共產主義或共產黨的理論強加給孫中山,而孫中山則予以抵制,《孫文一越飛宣言》第一段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僵局。

  關於另外一種正好相反的說法,同樣沒有任何證據。這種說法當時曾由右派的宣傳家們大肆鼓吹,他們把孫中山說成放棄了他自己的所有主張,俯首帖耳地接受蘇聯人的主意,認為他們的優秀智慧,毋容置疑。事實上,孫中山尖銳地批駁了越飛提出的某些觀點、有力地表述了他自己的觀點——革命的調子不是比越飛低而是比他高。當然,越飛受到他本國政府外交戰略的約束,對這一戰略的某些方面孫中山曾直接予以批評。

  所有這些方面在最近發現的孫中山致越飛的兩封信中都得到了反映。1922年8月25日,孫中山在上海會見了越飛從北京派來的代表,並接受了他所轉交的越飛於8月22日的信函。8月27日孫覆信,由此開始了他們的通信往來。越飛給孫的信迄今未見,在這次發現的孫中山致越飛的兩封信中,有兩點是明白的,即:他要同蘇聯建立合作的決心以及他對自己的論點的堅持。還有一層含意也是清楚的——最瞭解中國現實的還是中國人。

  ①孫中山兩信的日期分別是1922年8月27日和同年12月20日,發自上海莫裡哀路寓所。信都是用英文寫的,文字流利,可能經過宋慶齡的校核。兩信的英文打字文本是最近在中國中央檔案館收藏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檔案中發現的。

  這兩封信中的第一封就是孫中山在1922年8月27日給越飛的覆信。信的開頭說,「您本月22日的一封十分令人感興趣的來函已經收到。貴國政府派閣下這樣一位享有盛譽的政治家來我國,我表示非常高興。」下面主要是談論了越飛來信中所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從孫的答覆中推斷的)。

  一個問題是越飛想同當時由北洋軍閥把持的北京政府建立外交關係。對此,孫直言不諱地表示不同意:「我必須告訴您,北京政府完全沒有骨氣,十分軟弱無力,因此說現在的政府是某些列強的代理人,也並不過分……眾所周知,某些列強不願在他們自己能夠將經濟投降條件強加在莫斯科身上之前中國同俄國達成協議,同時,它們也不歡迎在我們之間出現任何達成協議的前景,因為這種前景顯然會使中國擺脫它們的政治經濟控制。只有把中國的重要利益置於各個列強利益之上的中國政府,才能使這兩個國家相互完全瞭解。在這種情況下,我要勸您等待,直到我重新建立北京政府……」

  另一個雙方有不同意見的問題是對東北軍閥張作霖的態度。孫中山正在尋求同張結盟,反對由張的對手吳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

  當時在蘇維埃政府及共產國際的許多人中,在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一部分人中,都認為吳佩孚要掌握整個國家的權力,從而能統一全國,為進一步的發展創造一個必要的客觀條件。從階級分析來說,吳被說成代表中國資產階級——正在走向掌握全國政權的階級——的右翼,孫則代表其左翼。越飛顯然也持這樣的觀點。所以,他原來的任務之一就是同吳、孫雙方接觸,促成雙方合作。與此相對照,張作霖則被看成完全是落後的、封建的,並且肯定為蘇聯所厭惡,因為他盤踞在中蘇邊境一帶,背後的支持者又是日本。(吳佩孚的外國支持者是英國,美國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他。)

  孫中山強烈地堅持他的不同看法。他認為吳佩孚沒有一點進步的地方,應為革命所推翻;他同吳的對手張作霖結盟在當時形勢下是有用的和必要的。所以,他在給越飛的信中說:「張作霖是一個中國人,很難設想,他會希望見到外國列強來奴役他的國家,並為此而進行活動。我不認為他是日本的代理人……我在去冬已同張作霖達成諒解,主要是因為他派遣了他的代表來廣州見我……建議進行合作以實現我的重新統一的政策,並且表示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果有必要,他將反對日本……如果以後表明他並沒有誠意,那時我再來對付他,但不是在那以前……」

  「關於您對張作霖的態度,我想提一點意見,那就是別將他趕向日本,而要使他能更多地接受我的影響。由於美國據說要支持吳佩孚,看來張現在積極地以英美兩國為敵……」

  在信的前邊一段中談到了外蒙古(後來曾寫入《孫文—越飛宣言》第四點,見前)。孫表示希望蘇聯軍隊繼續駐紮在那裡,因為「立即撤走你們的軍隊,只會對某些列強的帝國主義利益有利」。這裡他可能是指日本,但在《宣言》(這是公開發表的文件)中只提舊俄白軍,以免刺激東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