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孫犁傳 | 上頁 下頁
三六


  《第一個洞》和《「藏」》等作品,寫了冀中平原上的第三項工程,準確地說,是寫了它的開頭——挖洞。儘管洞還不是地道,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了開頭,就會產生結尾,從有了這「第一個洞」後,「地洞、地道就流傳開了。而且在不斷地改進著。什麼『七巧連環洞』,『觀音蓮台洞』……花樣翻新,無奇不有。而這『第一個洞』的創造的故事,也就隨著洞的傳播而傳播著。」

  《第一個洞》開頭就標明「蠡縣××莊」字樣,所寫環境,如說從1941年起,「××莊的形勢就變了,在它周圍,敵人的據點遠的有八裡,近的只有二裡」,「那一帶環境十分殘酷」等等,和歷史的真實情況,是非常一致的。《「藏」》是《第一個洞》的擴展。它的女主人公淺花要生孩子了,地上沒有安全的處所,隱蔽在她家菜園子的洞裡的一個八路軍幹部,向丈夫建議她到洞裡生產,她笑著說:「那不成了耗子嗎?」後來,敵人「掃蕩」村莊,她果然在三丈深的地下,——那裡沒有燈光,也沒有風——生了一個女孩,取名就叫「藏」。除了母親,沒有人能聽到那第一次的「非常悲哀和悶塞的」哭聲。

  是敵人的五一「掃蕩」,使和平的人民失去了在地上生活的權利,甚至包括那些剛剛降生的嬰兒。

  孫犁多次提到五一「掃蕩」,他說,冀中人民稱之為「五一事變」,他們將要把它當作一個歷史傳說,留給後代子孫。在《老胡的事》裡,他同樣以紀實的手法,寫到自己的家鄉在五一「掃蕩」中的情形。老胡在平漢路以西的山地工作,妹妹從冀中家鄉來看他,他們很自然地拉起了家常——小說寫的是老胡,我們在老胡身上,至少能看到作者部分的影子:妹妹說,反「掃蕩」開始的時候,麥子剛割了,高粱還只有一尺高。她們三個女同志在一塊,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認識。敵人合擊深武饒的那天,她們同老百姓正藏在安平西南一帶沙灘上的柳樹林裡,遍地是人,人和牲口足足有一萬。就在那次小胡被俘了去,在附近一個村莊犧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區突擊,夜裡,在一個炮樓附近,大章又被一個起先充好人給她們帶路的漢奸捉住了……下面是《琴和簫》裡的一段文字,作者的身影變得明確起來了:

  去年,我回到冀中區腹地的第三天,就托了一個可靠的人到河間青龍橋去打聽那兩個孩子的消息……

  ……

  今年5月,敵人調集了有四五萬兵力,說要用「拉網戰術」消滅我們。我用了三個夜晚的時間,跳過敵人在滹沱河岸的封鎖,沙河的封鎖,走過一條條的白色蛇皮一樣的汽車路,在炮樓前面踱過去……

  如果說上面是小說(儘管孫犁的小說含有相當大的紀事成分,他甚至把他那時寫的這些作品看作個人經歷的敘述),我們不免有所保留地看待它所敘述的事件,那麼,下面講的這件事情就完全是真的了。

  這件事也許就發生在五一反「掃蕩」期間。且說抗戰時期,日本人對農村裡的學生模樣的人,特別留意。凡是留學生頭,穿西式褲的,見了就殺。這樣,連學生或像學生的照片,也成了危險品。孫犁參加抗日工作後,留在家裡的照片,都讓妻子放進灶膛裡燒了。但黃城岳家還有他一張照片,岳父已去世,家中婦孺,不知外面的事,沒有從牆上摘下這張照片。日本兵見了,逼著要相片上的人。家裡沒有,在街上看到一個面貌相仿的青年,差一點兒沒打死,經村裡人努力,才勉強救下命——

  這是抗戰勝利以後,我剛剛到家,妻對我講的一段使人驚心動魄的故事。她說:「你在外頭,我們想你。自從出了這件事,我就不敢想了,反正在家裡不能呆,不管到哪裡去飛吧!」因為寫作家傳記的需要,筆者曾向孫犁同志要求提供照片。他拿出自己保存的所有照片來,其中確實沒有一張抗日戰爭時期的照片。包括他的文集在內,最早的一張,是1946年春在蠡縣下鄉時的半身照。這張照片,穿中式棉襖,未結領扣,除了頭上一頂幹部帽,完全像一個農民,只是那張臉顯得清秀了些。文集所收1941年照的那張,是晉察冀邊區文學工作者的合影,不知取自何處,他的家裡沒有。像上面說的,由於敵人的殘酷「掃蕩」,沒有容許他的家人保留下一張寶貴的紀念照。

  保留的是屈辱。這裡是一張農村婦女的照片,是從「良民證」上撕下來的。照片角上有一點白光,那是敵人的刺刀,是敵人用刺刀逼著照相時留下來的。除了刺刀的白光,整個照片的光線很暗,旁邊有半個「驗訖」的戳記。這位農村婦女是孫犁的遠房嫂子,她有意地保留了這張照片(這時敵人已經敗退,「老百姓焚毀了代表一個艱難時代的良民證」),想寄給在前方作戰的丈夫,激勵他殺敵的志氣。孫犁看了看照片,又端詳了一下這位遠房的嫂子,一時不明白那麼一個活潑好笑的人,為什麼照出相來這麼呆板陰沉,他說:「這相片照得不像!」

  「比我年輕?」她笑著說,「那是我二十一歲上照的!」「不是年輕,是比你現在還老!」

  「你是說哭喪著臉?那是敵人在的時候照的,心裡害怕的不行,哪裡還顧的笑!那時候,幾千幾萬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裡揀不出一個有笑模樣的來!」

  是孫犁一篇題名《相片》的散文,講了上面這個故事。在《小勝兒》這篇小說裡,人民在戰場上用血與火洗刷著自己的屈辱:

  冀中有了個騎兵團。這是華北八路軍的第一支騎兵……

  馬是那樣肥壯,個子毛色又整齊,人又是那樣年輕,連那個熱情的楊主任,也不過二十一歲……過了兩天,這個隊伍就打起仗來,打的是那有名的英勇壯烈的一仗。敵人「五一大『掃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