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沙汀傳 | 上頁 下頁


  經由舅父,朝熙自幼年起便熟悉袍哥的內幕。安縣有名的袍哥大爺,最早桑棗大同公民社的舵把子何鼎臣,永安鄉永益公社的航把子陳紅苕(紹),是川西有名的人物,都與鄭慕周發生關係,並伸入到楊朝熙生活裡來。安縣城區的龍頭李豐庭,大家族出身,有聲望,鄭慕周與謝象儀正是他的屬下。楊朝熙的第一個妻子就是李豐庭的女兒。

  (論起來,你這個共產黨人是從袍哥世家裡分裂出來的?「世家」談不上,有淵源吧。歷史的蛻變是奇妙無情的。我的舅父、岳父都是本縣的大袍哥不假。所以我後來與李劼人這個「四川通」談起哥老的規矩、饑口,他也吃一驚,不能不讓我三分)

  朝熙跟著舅父從小上茶館、串門,拜年、會客,對於大大小小的糧戶、豪紳、軍官、兵宿、流氓、普通光棍,都極為稔熟。實際上直到四十年代在安縣劉家溝,他才真正瞭解到農民,而他小時所接觸的親朋,都是些鄉鎮的頭面人物。他們是依靠農民為生的,有的甚至出身農民,但比農民聰明、狡滑,善於應付生活,有更多的社會關係。他們是最先從土地勞作中脫離出來的「人尖子」。舅父給他帶來的整整一個袍哥世界,多半便是這種人物。

  袍哥世界為他展開了四川社會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和人際關係的網絡,展開一個十足的強力社會。而鄭慕周本人便是其中一個沒有淪為十惡不赦魔王的代表。這也算是一個奇跡。鄭慕周在生活的搏鬥中日益磨練得膽大心細,有決斷,樂於助人,很快得到袍哥界的器重。按照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鄭慕周不自主地要靠槍桿子打出來。鄭先是依仗姐姐,後來便給予報答。

  朝熙的哥哥楊印如似乎一生便在舅父蔭庇下過活。他靠舅父任職,從部隊到學校,收稅理財,搞了錢只會消耗。娶了三次親,兩個女人都死了。他坐吃山空,弄到賣田地、家具、房子的地步,一輩子也沒離開過安縣。後來雙目失明,1961年帶著牢騷病故。

  舅父對第二個外甥的生活道路,起初也實施了這種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朝熙與哥哥畢竟不同,他沒有跟著舅父走下去,到反而最終影響了能幹的舅父看清社會大勢,成為一個開明紳士。

  這些當然都是後話。現在是辛亥革命的前夕,滿清王朝的氣數已盡,中國千年的封建社會已經像一個爛熟的桃子。中國的各種社會力量都將要在這個摧垮帝制的舞臺上一試身手,包括鄭慕周。在幼年的朝熙身邊,正醞釀著一場大的社會變動。

  他出生後四年,慈禧、光緒「駕崩」了。1909年,清政府允許各省設諮議局。1910年諮議局代表彙集北京請將立憲預備期九年加以縮短。1911年6月,四川爆發保路運動。「天下未亂蜀先亂」,誰也沒想到,幾個月後,發生武昌起義。而在安縣,袍哥界的何鼎臣等捲入了辛亥革命,鄭慕周發跡的時刻也即將來到,這一切對楊朝熙的少年生活,將投下巨大的光影。

  許多作家稱社會是「我的大學」。我看你從讀私塾起,就在翻鄉鎮社會這本大書了。

  結束基礎教育我太晚,進入社會我太早,我是個沒有純真少年時代的早熟兒。

  ※第二章 鄉之子

  【讀不完的家塾】

  楊朝熙七歲發蒙讀私塾。正逢辛亥之變,時讀時輟,這種「土」的教育一直維持到他的青年時代。

  (像你這樣年紀的人,會在家塾混了整整十年,在三十年代成名的作家群裡,大概很難找到第二個)

  這個時候,安縣不是沒有新學。1901年清政府迫於大勢,下詔廢科舉,興學堂。當時的安縣知事余慎便奉命集資開辦了縣高等小學堂。地址在北門外,即今安縣中學的前身。朝熙出生那年,縣裡又設了培英女子小學堂。但是川西北私塾的勢力始終足以與「洋」學堂相抗衡。直到1950年秋天,在安縣的南豐、桑棗、清泉、花荄等鄉仍有私塾存在,其生命力和那個報時的鐘一樣古老、長久。母親既然一心要讓楊氏兄弟續書香門第的香火,在她看來,讀私塾才是「正途」,便不顧家庭財力已經不繼,也學本地士紳、富商延聘塾師到家教書的通例,設了家塾。這比魯迅幼年到三味書屋讀「散館」(塾師在自己家或租屋設館),要「闊氣」一些了。家塾先是為哥哥設的。塾師姓王,樂興鄉人,年近花甲,無功名,但很誠樸。家裡擔負他的膳宿和「修金」,也有本家和外族子弟前來附館隨讀的。這位王先生懂得外科醫術,教書之余也義務為人治病。朝熙這時沒有上學,他經常站在塾房外面,聽裡面傳來嗡嗡的讀書聲,覷個縫隙好把大孩子引出來玩耍,或者扔個石子進去跟塾師搗亂。

  1911年春季的一日,家裡請來孫永宜先生為楊朝熙發蒙。這天母親領著穿了新衣的他來到館房,屋子裡焚燃著香燭,顯得煙氣迷鎊。按照大人的指點胡亂給「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禮,然後向老師行跪拜禮。孫先生收下母親紅封的「贄敬」,把朝熙帶著的《三字經》翻到後頁,把最後的八句「幼兒學,壯子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於後」,用朱筆圈出,教他讀了三遍。然後讓他入座,把著他的手,填寫了「幼學壯行」四個紅模大字。讀書生活便這樣開始了。

  (給我發蒙的是孫永宜老師。他在縣裡的小學教書,帶便教哥哥與我。他是桑棗人,後因家裡人手不夠,回家教書,受到學歷高的或社會關係多的教師的排擠,一氣之下,改行種了莊稼。我曾經在街上看到他在賣菜。他的志氣給我很深的印象。他的所作所為已不像一般的讀書人。——沙汀1986年11月21日講)

  孫永宜給他最早上了人世不平的一課之後,母親又聘了蔣品珊先生來坐館。這時候,辛亥革命已經發生。蔣教的時間較長,他也是桑棗人,前清秀才,字寫得很好。學生在下邊讀書,他便一人正襟危坐地在那裡寫字,每個字都寫得有核桃那麼大。一天下來要在草紙上寫許多的核桃字。蔣先生算得是一位書法家,安縣公園原先有個「天星樓」,三個大字的匾就是他寫的。朝熙後來喜愛練字,與他的啟發也有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