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沈從文傳 | 上頁 下頁
靈魂的迷亂(1)


  內戰爆發後的兩三年間,歷史向中華民族提出了一個絕大題目:中國向何處去?

  這是基於無法回避的現實:兩種力量、兩種前途的生死較量正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中國正處於時代更替的前夜。

  文化思想領域內的暴風驟雨與戰場上的暴風驟雨相呼應,歷史遵循固有的邏輯,無情地為自己選擇的勝利者開通道路。1948年,一場逐漸加強的風暴正降臨到沈從文頭上,他無從規避自己份定的命運。他的「游離」國共兩黨政治之外的「中間路線」、超越具象的戰爭觀照、自由主義的文藝追求,受到左翼文藝陣營的批判與清算,正是勢所必然。而且,這種批判正從具體觀點的駁正演繹成目的性的追究。——沈從文的觀點對外,是「為了挽救統治階級無法避免的沒落命運」;于己,是「自命清高而不甘寂寞」,冀望專制帝王的「特別垂青」。一幅幅沈從文的肖像畫被描摹出來了:《鴻鸞禧》裡的穆季、介於二醜與小丑之間的「三醜」、「清客文丐」……

  沈從文遭到批判的文章,除《從現實學習》、《一種新希望》、《〈文學週刊〉編者言》,還有《芷江縣的熊公館》。《芷江縣的熊公館》是一篇回憶性的文字。1947年,是熊希齡病逝10周年。1948年1月,《大公報》發表了以「紀念熊希齡逝世10周年」為專欄標題的一組文字,《芷江縣的熊公館》是其中一篇。文章回憶了自己青年時代以親戚身份作客熊公館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詳盡地描述了熊公館的形制、陳設,熊希齡參與維新變法及出任國民政府總理的史跡和人格——「實蘊蓄了儒墨各三分,加上四分民主維新思想,綜合而成」,「見出人格的素樸和單純,悲憫與博大,遠見與深思」;熊希齡母親的為人——「自奉極薄」,待下「忠厚寬和」,並以當年「極一時人間豪華富貴」映襯眼前的衰敗冷落,從中感悟歷史和人生。

  這篇文章被指認為歌頌老爺太太們的德行,津津樂道地主階級的剝削,「粉飾地主階級惡貫滿盈的血腥統治」,是「典型的地主階級文藝」。而沈從文則是延續「清客文丐的傳統」的「奴才主義者」和「地主階級的弄臣。」到後,沈從文被界定為「桃紅色文藝」的作家,他的全部文學活動被作了這樣的描述:特別是沈從文,他一直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在抗戰初期全民族對日寇爭生死存亡的時候,他高唱著「與抗戰無關」論;在抗戰後期作家們加強團結,爭取民主的時候,他又喊出「反對作家從政」;今天人民正「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也正是鳳凰毀滅自己,從火中再生的時候,他又襲起一個悲天憫人的面孔,諡之為「民族自殺的悲劇」,把我們的愛國青年學生斥之為「比醉人酒徒還難招架的衝撞大群中小猴兒心性的十萬道童」,而企圖在「報紙副刊」上進行其和革命游離的新第三方面,所謂「第四組織」。在這期間,戰場上的形勢已經發生根本轉折。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1948年12月,遼沈戰役結束;同月,人民解放軍完成對北平的戰略包圍;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同月,天津解放,國民黨傅作義部駐防的北平成了一座孤城。

  一時間,亢奮與恐慌,期冀與幻滅,堅定與惶惑,一切人類情緒的兩極,在北平城內作成一種稀有的交織。一方面,傅作義部正與解放軍方面接洽,準備接受和平改編,另一方面,國民黨黨、政、特系統正紛紛逃離北平,並試圖動員一些著名的作家、教授、學者飛往臺灣。於是,在爭取知識界知名人士方面,中共北平地下黨與國民黨北平當局之間的較量,也同時拉開了序幕。

  中老胡同北京大學宿舍,表面上一如既往,然而在暗中,以一些著名教授為對象,圍繞著去留問題,兩方面的勸說工作正在積極進行,這些教授的寓所裡,各種客人來往不斷。這種情形也在沈從文家裡發生。先是北京大學當局有關人士登門造訪,勸說沈從文離開北平去臺灣,並送來了直飛臺灣的飛機票。與此同時,北京大學的中共地下黨員樂黛雲、左翼進步學生李瑛、王一平等人也先後來到沈家,希望他不要去臺灣,留下來迎接解放,為新時代的文化教育事業出力。其實,在沈從文自己,早就拿定了主意:不去臺灣!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去臺灣的打算。國民黨統治的覆滅,早就是他預料中的事。他過去不曾依附過國民黨政權,即便在抗戰時期,湖南省選他為參議員,他也只是一笑置之。如今自然更不會對它心存任何幻想。

  然而此時,正有出乎他意料的事情發生。就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後,北京大學一部分進步學生,發起了對沈從文的激烈批判。一幅幅大標語從教學樓上掛了下來,上面赫然觸目地寫著:「打倒新月派、現代評論派、第三條路線的沈從文!」沈從文心裡起了疑懼,感到一種不平。隨著1949年2月底,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和新的政權的建立,這種疑懼與不平逐漸變得強烈起來。

  他想起一年來見於報刊的對自己不斷升級的批判。「清客文丐!」

  「地主階級的弄臣!」

  「他一直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

  嚴厲責備的聲音,連續不斷地在沈從文耳邊轟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