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 上頁 下頁 |
25、成了報紙的代表性評論 |
|
《新民報》1938年復刊後,1941年11月1日增出重慶版晚刊。1943年6月又出了成都版晚刊。以晚刊「打衝鋒」是趙超構和陳銘德等報社負責人發展戰略上的一個突破,取得了很大成功。《新民晚報》在渝蓉兩地出來之後,才有了繼起其它幾家晚報。但那已是三四年以後的事。 國民黨統治區戰時首都重慶,稱為陪都。由於沿海城市報紙內遷,新聞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開始時,日報有二三十家,晚報卻沒有。共產黨也在這裡出了《新華日報》。他是自張一軍,旗幟鮮明,別家無法相比。「新華」之外的其餘報紙,絕大多數由國民黨官方直接或間接控制。像《新民報》這樣自鳴中立,標榜「居中偏左」的私營報紙,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要得到官方認可、又受讀者歡迎,是很難的。因此,《新民報》一向以小報自居,以免受到官方看重;出個晚報,更可以自由些,因為晚報是素為官方所輕視的。國民黨為箝制輿論,制定了戰時新聞檢查制度,所有報紙每天都要由軍委會新聞局所設的新聞檢查所逐字檢查、刪改、扣壓,以至給予停刊的處分。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進步一點的報紙上出現趙超構《今日論語》那樣嬉笑怒駡,尖銳潑辣,寓莊於諧的雜文式小言論,也就勢所必至,不足為奇了。 重慶文化人曾以中國幾部古典小說比擬幾家報紙的政治立場和言論態度:《中央日報》是《施公案》,《新華日報》是《水滸》,《大公報》是《三國演義》,《掃蕩報》是《蕩寇志》,《新民報》則被喻為《儒林外史》。五花八門的小言論固然是吳敬梓那樣的諷刺文學;《新民報》的新聞標題、編排,以及其它文字、圖畫,無不可以歸入這種風格,而趙超構的小言論,特別是他的中後期評論,已高度雜文化,成了報紙的代表性評論。在文網嚴密,動輒得咎而是非混淆,黑白顛倒的蔣介石輦轂之下,不用《儒林外史》的語言,又怎麼講話? 抗戰時期,是趙超構思想的又一個轉變時期,從他寫的文章可以看出來,他到重慶之後,始終是要求積極抗日,要求民主,要求團結進步,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消極抗日的。對於重慶政府日益腐敗無能、到處貪贓枉法、殘害百姓的現象,對於「錯把杭州當汴州」,紙醉金迷烏煙瘴氣的社會,是痛心疾首的。但是,他對那個國民政府、對蔣介石,還有幻想。他對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也還有好感。對於共產黨,他知道得太少了,由於國民黨的造謠誣衊,他不能不受到蠱惑和蒙蔽。對共產黨沒有惡感,但也不大相信。——要知道,他所接觸的共產黨,也不過是在重慶活動的幾個同行。 他以一個「沙」字署名的小專欄《今日論語》實際上只是一種時事雜感。每篇由五六百字改為二三百字,每天一組,共三四則。有時也有五百字左右,那就只登一篇。這種小言論真像前輩記者林白水所說「發端於蒼蠅臭蟲之微而歸之於政局」,是報紙評論的一個新樣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