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 上頁 下頁
22、每天寫一篇《今日論語》


  大約是受了趙標生之托,許太太安麗雲承擔了在生活上照料趙超構的責任。對於燒飯洗衣等等束手無策的趙超構來說,他不能不依賴安大姐這樣一個家庭生活。他把每月工資的大部分交給她,在她家搭夥;自己只留一小部分買書、抽煙、吃酒。

  好在像安大姐這樣的公務員太太都不工作,也不大進城。料理家務之餘,不外是搓搓麻將,哼哼京戲,渾渾噩噩,悠閒自得,連報紙也不大看。她看見趙超構那一小間住房裡堆滿了報刊和書籍,還以為有好看的小說。翻了半天,才知看得懂的十分之一也沒有。後來趙超構設法借了幾本張恨水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緣》來給她消遣,才引導她產生看報讀書的興趣。

  趙超構笑著對安大姐說:「《啼笑因緣》出版之後,很多女學生讀得著了迷,紛紛給張恨水寫信,要嫁給他;你要當心,可別著迷喲!」讀了書,麻將就不大去搓了,她認為自己正在走出醉生夢死的生活。

  趙超構為酬謝許家,做了許福官的義務家庭教師。福官在三裡路之外的新開寺小學上學。放學後一路貪玩,流連忘返,往往要很晚才回到家裡。家庭教師的另一任務,是每天傍晚時分到路上去接小學生歸來吃飯。飯後是溫習功課,講故事。做完了這些事,才回到自己房裡讀書寫作。

  當時《新民報》的主筆有羅承烈、張恨水、張友鸞、張慧劍、姚蘇鳳、周綬章、範寄病、趙超構等八人,羅是總主筆。方奈何、程大千等人則以總編輯身份主持新聞編輯工作。

  這些主筆,不須上班,都散居在重慶南岸海棠溪、北碚和大田灣各處,只有趙超構獨處一隅,在重慶市西北郊的花丘灣住。他疏散下鄉後,每天寫一篇《今日論語》,五百字左右。常常是寫好幾篇,有人進城時帶到七星崗的總管理處,轉送編輯部。

  報社同人是一個以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為主體的鬆散組合,只有志趣相近的精神上的聯合,生活上互不干涉。那時編輯部很少開會,遇到重大問題,才集中到大田灣碰一次頭,由陳銘德——人們尊稱為「銘公」、張恨水——人們稱為「恨老」、羅承烈——「羅哥」和「張大先生」友鸞談談各自見解,議論幾句就散。趙超構在主筆中年資較淺,兩耳重聽,很少發表意見。他進城時也找朋友談天打牌,找點刺激,上小館子打個「牙祭」,但交往的朋友不多。

  報社採訪部主任浦熙修,人稱浦二姐,是新聞界的活躍人物,豪爽好客,交遊也廣。浦二姐的寓所猶莊,是新聞界進步記者和民主人士的沙龍,趙超構也常去坐坐。他與夏衍、石西民等人相識,大約也是在這個時期。「聾子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許多小言論題材的得來,一部分是他向民間采風,一部分應當歸功於這些朋友。

  他的生活過得簡單而有規律,衣、食、住都是低水平的,以至以後幾十年中,一仍其舊,都是如此,養成了恬淡謙沖、儉於自奉的習慣。他常常自嘲:「我不貪圖享受,我只需要低等動物的生活條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