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 上頁 下頁 |
20、「三張一趙」聚於一報 |
|
陳銘德是個求賢若渴的老闆,比王公弢有眼光、有魄力多了。他一直注意在大批流亡到後方來的文化人中延攬人才,只要對報紙有用,無不兼收並蓄,一一羅致。如夏衍、封鳳子、謝冰瑩、沈起予、施白蕪、碧野、黃苗子、郁風、吳祖光、陳白塵、聶紺弩、陳邇冬、孫伏園、李蘭、秦瘦鷗、姚蘇鳳、範寄病等,都先後擔任過主筆或主編副刊;至於郭沫若、田漢、陽翰笙、施複亮、徐悲鴻、老舍等人,是抗戰之前就參加過報社工作或長期為《新民報》撰稿的。國民黨人何香凝、柳亞子、吳稚暉、于右任、王昆侖等,也常為副刊寫稿。 抗戰初期重慶新聞界就對《新民報》的陣容之盛,投以豔羨的眼光,張恨水是老報人,比趙超構年長十六歲,既是享有盛名的通俗小說家,又是前輩老大哥;張慧劍長趙四歲,素有「副刊聖手」之稱,編過《東南日報》、《時事新報》、《前線日報》和南京《朝報》的副刊,無不膾炙人口;張友鸞比趙年長六歲,二十歲就做《世界日報》總編輯,又是《新民報》南京初創期的第一任總編輯。是他,規劃了編輯方針和版面別具風格的新模式。這三張加上一個青年有為的趙超構,《新民報》如虎添翼。「三張一趙」聚於一報,傳為戰時大後方新聞界盛事。陳銘德聽了,得意之至。 再說那位《朝報》老闆王公弢,他輾轉西行,《朝報》一度打算在重慶復刊,看了人家猛將如雲,資力雄厚,自己難以匹敵,只得經武漢、重慶去了昆明,第二年冬天《朝報》才勉強復刊。這時趙超構和張慧劍都已加入重慶《新民報》,成為台柱。 王公弢再三向他們致意,說《朝報》還是希望他們回去幫忙。王公弢表示,願意出二倍三倍的高薪,重金禮聘。但都被張趙二人婉言辭謝,只答應以後還是常常為《朝報》撰稿,代為義務推銷。趙標生隨同軍委會機關在重慶任職,自然也不願意兒子遠離他去。這樣,與《朝報》的關係也就斷了。《朝報》後來是自行停刊的。 武漢失守之後,抗戰戰略相持階段開始。英美等國的政府,一面希望中國抗戰,反對日本擴張,並從物資上給中國某些援助;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有利於自己或不損害自己根本利益的條件下,與日本達成妥協,以維持他們在東方進行殖民統治的舊秩序。他們推行了所謂「東方慕尼黑」政策,不時對國民黨勸降。國民黨政府從1938年10月之後,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壓制救亡運動,箝制輿論,響應日方的誘降活動,希望通過國際干預,實現中日和平相處。漢奸汪精衛,也向蔣介石勸降,表示願意「同心戮力,反共救國」。從此政治局面沉悶,腐化之風彌漫,重慶真成了「霧都」。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日本侵略者、汪偽軍配合國民黨軍,不時襲擊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區,製造了山東博山慘案和湖南平江慘案。同時,又出動飛機頻頻轟炸重慶和大後方城鎮。每天轟炸重慶的飛機由最初的幾架增加到幾十架次,有時多達二三百架次。困擾得重慶和大後方城鄉居民,要日日夜夜「跑警報」,躲避敵機空襲。1939年「五三」「五四」兩日的大轟炸,達到了高潮。那一次轟炸,重慶各報都被迫停刊,採取緊急措施,紛紛向郊區疏散。從5月6日起,《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大公報》、《新民報》、《掃蕩報》、《時事新報》、《國民公報》、《商務日報》、《新蜀報》、《西南日報》等十報,出版《重慶各報聯合版》,編輯部暫設《時事新報》館。聯合版沒有統一的評論,新聞只用中央通訊社統發稿,趙超構被安排在副刊工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