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 上頁 下頁 |
8、留意政治關心國事 |
|
一部分師生害怕失業失學,被迫退出了隊伍;大部分人在谷寅侯領導下與藝文中學決裂。師生員工二三百人沖出了校門。趙超構是第一次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積極得很:他高喊口號,滿街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宣傳抵制日貨,抗議帝國主義暴行。第二日,校長果然重申前令,要斥退參加遊行的教職員和學生,趙超構不等佈告出來,就跟著谷寅侯先生和同學們一起脫離藝文中學。從此,滿腦子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他丟掉了進洋行捧鐵飯碗的念頭。 一個多月之後,罷課的師生二百餘人在新開辦的私立甌海公學複課。這所學校是由谷寅侯首倡,地方紳商贊助創辦的,開設在溫州龍翔巷的九山平水王廟。谷被大家推舉為校長。 谷寅侯是溫州城南埏人,家裡開設同春醬園,是溫州釀造業大戶,家境殷實。他原是藝文中學早期畢業生,由教會保送南京金陵大學深造,畢業後又回「藝文」執教。在中學和大學時,他二度體驗到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危害和對中國人的種種欺淩壓迫,早已萌生反帝愛國思想。「藝文」的這一場風波,就他來說,是早晚要發生的;在青年趙超構,卻有點突如其來。 甌海公學於1926年改名私立甌海中山中學,以紀念不久前逝世的孫中山先生。解放後改為溫州市第四中學(在今蛟翔巷130號)。現任校長謝溯南領我參觀了九山王廟的遺址,指著草坪上花木叢中紀念碑上當年的創辦人和首任校長谷寅侯的青銅立像說:「碑上有篇銘文,寫著甌海公學師生反帝愛國運動的經過。請你自己讀一讀吧。」 趙超構1958年回鄉時,曾與人談到過這樁往事。他指認校門外面九山湖畔那幢叫「八角亭」的兩層小樓,還記得那是1926年的建築,愛國教師們常在那上面開會。 趙超構由甌海中學初中畢業,考入省立十中,是1928年(浙江舊時設杭、嘉、湖、寧、紹、台、金、衢、嚴、溫、處十一個府,溫州居第十位,省立中學稱十中)。這一個時期是中國政局動盪不安,風雲變幻的歲月。南北軍閥紛爭,各立小朝廷,稱孤道寡。廣州的國民政府,由廣州而武漢,而南京。蔣介石、汪精衛二人,先爭做「左派」,後爭做右派,由對立而合夥,握手言歡,坐地分贓,史稱「寧漢合流」。他們徹底改變了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這三大政策,聯手反共。從此國事蜩螗,如沸如羹。老百姓苦了。 趙超構的留意政治,關心國事,開始於1925年春天孫中山逝世那一年。孫中山遺著《三民主義》成了他的第一本政治讀物。在此之前,雖然也翻閱一些新出的書籍雜誌,但並不認真,及至讀到孫中山書中所說某些國家亡國滅種的慘狀,暗暗心驚。 他說:「我簡直像擔心天塌下來似地為國家的命運憂愁,好些日子睡不著覺!這本書對我起了很大的啟蒙作用。它使我震動,也促使我覺醒。」 經過「五卅」反帝運動的鬥爭實踐,他有了最初的愛國主義思想。他把零用錢節省下來訂閱了幾份報紙雜誌:一份上海出的《時事新報》,一份《東方雜誌》,一份《學生雜誌》,還有一份《小說月報》。在同學中像他這樣把零用錢花在這上面的不多。 省立十中校址在溫州府前街。左首是五馬街,旁邊是九山湖,居溫州鬧市中心。這一帶自古是永嘉郡治所在,人文薈萃,也是宋元以來南戲的發源地,瓦舍勾欄林立。作為古時作家組織的「才人書會」,就設在九山王廟。到了清末民初,這裡更加繁榮,商店鱗次櫛比,茶樓酒館之外,學校、書店林立,出現了溫州最早的「文化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