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青少年時代的趙超構 | 上頁 下頁
7、而是他人生的開始


  十多歲的趙超構,離開瑞安農村第一次來到「小上海」之稱的浙南沿海城市溫州。他是來上中學的。這是1924年的春天。他第一次聽到孫中山、國民黨、共產黨……這些新名詞,還有個新的國家名叫「蘇聯」。聽說他們的代表都在廣州開會。

  實際上,趙超構這次到溫州來,遠遠不止于讀中學,而是他人生的開始。因為這時候,正是大革命的前夜。

  「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普及各地,溫州是上海、寧波、杭州之外開通較早的沿海城市。利兼水陸,商賈輻輳,消息靈通,不但東南內地商業繁榮,海外貿易也有了較大發展。有科學、民主、自由、進步的思想啟迪,新的時代潮流無時無刻不在衝激年輕人的心胸。

  在孫中山主持下,國民黨和共產黨第一次攜手合作,在廣州舉行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發出了反帝反封建宣言。北京、上海和全國各大城市人民紛紛集會響應,遊行示威,反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干涉中國內政。遊行示威群眾還要求取消不平等條約,收回旅順大連。與此同時,軍閥間的戰爭不斷,北方是直奉大戰,南方是江浙軍閥混戰,英國人又在廣州支持商團叛亂,也在打仗。全國各地,烽煙四起,炮火連天。對城鄉老百姓來說,退了位的宣統皇帝被馮玉祥趕出了宮廷,逃往天津。這是街談巷議中的大新聞。趙超構在嶼頭鄉下時,聞所未聞。在溫州,因為學校裡有書報可看,視野開闊了,時時感觸到社會的脈動,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

  趙超構讀的是教會辦的藝文中學。這是他們父祖三代人計議再三的一個選擇。他立下一個志願:學好英文。目的是將來好在洋行、海關和鹽務局這樣的機關找一個鐵飯碗。當時這些機關都是在洋人控制之下的,待遇優厚,考進去不容易,進去了就不會失業。考試科目第一是英文。

  進藝文中學,也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教會學校師資、校舍、教學設施雖然優於一般學校,但讀書費用也貴,一般人家讀不起。那些以「城裡人」自居的洋派學生,最看不起鄉下來的「山頭人」。「山頭人」就是住在山裡的人,類同佘客。趙超構小時候也的確在山頭生活過,吃佘客的奶長大,出身私塾,比起別的山頭人來,更顯得土氣,走在路上常常受城裡學生白眼。一舉一動都要被人訕笑。有時城裡人還惡作劇,仗著人多勢眾,攔路挑釁。但真打起架來,懦弱的城裡大少爺不是山頭人對手,打了幾次,結了許多冤家,彼此不相往來。

  趙超構後來回憶這個時期的學校生活時,還說:「就這樣,我孤獨無伴地在溫州讀了五年書。直到今天,我還記不起有什麼中學時期的老同學可供回憶的。」趙超構內向、孤傲、獨來獨往的性格,是這樣造成的。

  第二年五六月,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南京、北京、漢口、廣州等地學生、工人罷課罷工,商人罷市,聲援上海反帝運動。溫州的學生、工人也響應上海「總同盟罷工」號召,上街遊行。藝文中學學生在英文教員谷寅侯等人領導下,舉行罷課。正要上街,遭到教會和校方制止。校長命令全校立即複課,「不得參與外界鬧事」。校長恫嚇愛國師生說:「違反規定者,一律斥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