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瞿秋白傳 | 上頁 下頁 |
十 轉折關頭(3) |
|
大革命時期、瞿秋白與其他同志一道,向陳獨秀的右傾錯誤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由於党還處於幼年時期,包括瞿秋白在內的党的許多領導人,還不可能有效地徹底地清算機會主義。對此,瞿秋白後來回顧說:「從北伐到武漢,到上海第三次暴動,沒有誰能說他沒有犯機會主義的錯誤,我自己也是有錯誤,但是我可說是有不同意見的」①。又說:「我們那時開始是反彭述之,在武漢最後是反對陳獨秀。獨秀怕革命,阻止土地革命。我們與他爭論,每次開會總是鬧了一頓散場」②。 瞿秋白事後總結這一段經歷,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和失誤。他說:「秋白在土地問題上,自始即未講清楚。五次大會前,秋白對土地問題,曾:(1)力爭土地國有黨綱要求的確定;(2)行動政綱策略上也主張全部沒收而以對某些限度以下之小地主(各省應有不同),由政府給以一種無本的債券,按減租後租價由政府酌給一定利息……土地問題大委員會中(第五次大會的)述之同志說『今天有人主張全部沒收土地的,那是非常不行的主張』,於是秋白更不作聲了。」③「初討論北伐時,秋白主張經過南京而北伐。這時,我的理由是兩種任務的兼顧:一是繼續反對北洋軍閥貴族買辦的任務,一是擊散民族資產階級反動中心的任務。五次大會後我還有幾天主張必須深入革命:農民政權與土地問題。第五次大會後,第一次《嚮導》付印時,正值漢陽沒收工廠的事發生,秋白主張贊助工人及漢陽縣黨部辦法,並叫許白昊同志收集這問題的材料,批評孫科等之贊助反動派。但是這一文稿,因中央反對未登載。夏鬥寅事變後,魯易擬出向『中等階級,解釋的宣言,秋白在會上便問:『是否工農小資產階級還不夠,還要擴大聯盟?』魯易說是的,秋白便只懷疑。」④「馬變問題發生,秋白主張利用唐生智尚須標榜三大政策的弱點,宣傳上行動上都要進攻。對湖北反動尤須進攻。秋白曾到湖北省委及農運負責同志的會,也是主張進攻。秋白當時認為無論如何不能認『過火』的錯,不能承認『靜候解決』,是要進攻……代英說,秋白與中央不一致。但是秋白又知道如何『進攻』呢?除馬變問題第二次討論時,曾經反對『圍困長沙』或『隨便亂動』的主張,而主張群眾暴動以奪取長沙為目標外,什麼積極辦法也沒有。」⑤ ①瞿秋白在六大的報告。 ②楊之華:《回憶秋白》。 ③④⑤瞿秋白在六大的政治報告(手稿)。 一個共產黨人,應該無私無畏,襟懷坦白,不隱瞞自己的長處,也毫不掩飾地說出自己的弱點。這一段引文,令人信服地承認,瞿秋白的確是這樣的共產黨人。 瞿秋白是一介書生,論文著書,倚馬可待,當時,在中國共產黨內還沒有幾個人能夠超出他之上的。在大革命的高潮中,作為一個理論家、宣傳家,乃至革命教育家,瞿秋白的才智洋溢,綽有餘裕;但是作為政治家,特別是作為政治領袖,則嫌大不足。在紛擾複雜,縱橫捭闔的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他還缺乏臨危不亂,迂變不驚,隨機處置,舉措適當的氣魄和能力,而容易產生猶豫、搖擺,甚至舉措失當。應該說,他的這個弱點,在他一生中,都沒有完全克服掉,不能不是他終生引以為憾的事。 【從南昌起義到八七會議】 中國歷史上屠戮反抗者、革命者,名目之多不可枚舉;打著革命招牌,屠殺革命者,也是一種名目。蔣介石、李濟琛、汪精衛從華東殺起,殺到華南,又殺到華中。有一個不完全的統計數字:到1932年以前,被國民黨新軍閥屠殺者達一百萬人。實際上究竟殺了多少人,沒有人也沒有辦法查清楚。共產黨員從原來六萬人,銳減到一萬多人。原有三百萬會員的工會,現在只剩下七萬人左右。往日引為左派同志,一朝反目,即斧鉞相加。這個打擊,對中共中央領導人來說是突然的,但似乎事先也有些覺察。陳獨秀在7月4日主持中央常委會時,即決定中央機關隱蔽起來,立即佈置新的秘密機關;他本人也很快轉入了地下。這叫大事糊塗透頂,小事則不失為精明。 大革命失敗了,國民黨墮落了,但革命還要繼續進行下去。領導革命的重任,落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了。1927年7月10日前後,共產國際指令改組中共中央的領導,組成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停止了陳獨秀、彭述之等人在中央的領導工作。常委會由張國燾、周恩來、張太雷、李維漢、李立三組成,後來又加入了瞿秋白。最初在常委中何以沒有瞿秋白?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鮑羅廷在傳達共產國際改組中共中央領導的指示時,曾經提議讓陳獨秀、譚平山去莫斯科,瞿秋白、蔡和森赴海參威辦黨校①。這個提議雖未付諸實行,但卻使瞿秋白晚些時間才進入常委會。因此,在中共中央發表的政局宣言,公開地揭露汪精衛集團的反革命叛賣,並命令共產黨員退出武漢政府以後,即7月13日後,瞿秋白便與鮑羅廷秘密離開武漢,前往廬山。 ①蔡和森:《機會主義史》;李立三:《黨史報告》(1930年2月1日)。 臨時中央常委會確定了武裝鬥爭的總方針。7月16日,中央致廣東省委信指出,共產黨退出國民政府,但仍留在國民黨內;否認國民黨中央的分共決定,繼續聯絡下層左派,組織革命同盟。同時指示廣東省委:張發奎第二方面軍所部第四軍、十一軍,已抵江西境;如張部回廣東,省委要在政治上軍事上作好準備,支援張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