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瞿秋白傳 | 上頁 下頁 |
七 江南一燕(8) |
|
兩位共產黨人同時發出的宣言,如此大相徑庭,判若兩種體系。他們之間的分歧,完全不是個人意氣之爭,而是代表了共產黨內對於國民革命的兩種指導思想。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這兩種思想分歧愈來愈大,終於影響了大革命的前途命運。 1923年下半年,國共合作進入了實際組織工作階段。8月,孫中山派蔣介石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由上海啟程赴蘇聯考察,代表團中有共產黨張太雷、沈定一(玄廬)等。10月6日,蘇聯代表鮑羅廷抵達廣州。10月18日,孫中山任命鮑羅廷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以借重他的組織經驗,協助完成國民黨的改組。10月25日,孫中山主持國民黨改組特別會議在廣州舉行。同時正式聘請鮑羅廷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的顧問,國民黨的組織法、黨綱、黨章等都由鮑羅廷起草,再由孫中山審定。11月,國民黨發表改組宣言。12月,孫中山連續向國民黨員發表演說,反復申述改組國民黨和學習蘇俄的決心。但是,在國民黨內反對國共兩黨合作的右派勢力不小。還有不少人,看到國民黨處境困難,希圖得到國內外革命勢力的支援,因而在不同程度上暫時贊成孫中山的聯共政策。真正積極擁護和執行孫中山改組政策、實行國共合作的重要幹部,在國民黨內是少數,例如廖仲愷、宋慶齡等。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工作,便不能不依靠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的許多重要活動家,積極贊助孫中山實現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決策。 1923年12月19日,瞿秋白發表《國民黨改造與中國革命運動》一文,肯定國民黨在孫中山領導下幾十年苦鬥犧牲的功勳:「辛亥革命造成中華民國的,是國民黨;歷年以來任勞任怨為平民爭權利,反對北洋軍閥的,也只有國民黨。」同時指出,國民黨過去的活動「只偏於軍事方面,不能不想運用無聊的政客,——結果吃力不討好,反受人民的漠視」。現在「國民黨已經覺悟,如今決計宣言大改組,號召全國平民來共同組織,共同奮鬥」。全國人民「第一步,應當趕緊組織國民黨,集中我們的政治勢力」。「應當積極的加入國民黨,共同的實行國民革命運動,中國才有復蘇的希望。只有那時,此次國民黨的改組才真是中國民權運動的新紀元。」①在這篇文章發表以前,約在10月初,瞿秋白便離開上海趕赴廣州,參加國民黨的改組工作。 ①《嚮導》,第49期。 1923年底,李大釗經由上海會見陳獨秀後到達廣州,與已先期抵此的譚平山、瞿秋白一起組成指導小組,以指導出席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中共黨員。瞿秋白這時住在鮑羅廷在東山春園的公館,擔任鮑羅廷的助手和翻譯。鮑羅廷經常邀李大釗及其他中共代表到公館商談。每次他都拿出一些文件請大家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草案,是由鮑羅廷、瞿秋白、汪精衛、胡漢民等草擬的。宣言草案先後在上海、廣州進行了討論。參加上海討論的有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瞿秋白以及蔣介石等。在廣州,鮑羅廷、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和瞿秋白進行了長達十五個小時的討論。瞿秋白並將用俄文起草的宣言草案譯為中文,提交宣言草案小組進行審定。在廣州期間,瞿秋白應青年團廣東區委和廣州地委的邀請,向青年團骨幹分子作了題為《三民主義》的報告,闡述新三民主義學說,宣傳中國共產黨關於實現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的思想。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瞿秋白和李大釗、譚平山、林伯渠、毛澤東、張國燾等共產黨人一道出席了大會,促成了大會的成功。大會通過的宣言,孫中山深感滿意。他說:「此次我們通過宣言,就是從新擔負革命的責任,就是計劃徹底的革命。」①宣言規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雖然和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體系、最高綱領等方面不同,但它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政綱在基本上是相符的,因此,新三民主義就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經過改組後的國民黨開始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就成為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 ①《國父年譜》下冊,第1058頁。 瞿秋白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按國民黨當時情況,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樣負實際責任。瞿秋白經常奔波于廣州上海之間,負責處理兩黨合作問題。因此,有人說他主持了中國共產黨中央的「不管部」。 1924年7月11日,根據孫中山的建議,國民黨中央設立政治委員會(即中央政治會議),以輔助孫中山應付時局,規劃政治方針。孫中山自任主席,委員有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瞿秋白(原為譚平山,7月16日譚即辭職,由瞿遞補)、邵元沖、伍朝樞,聘鮑羅廷為高等顧問。瞿秋白先後出席了中央政治委員會的多次會議。8月6日,中央政治委員會舉行第四次會議。孫中山、胡漢民、瞿秋白、邵元沖、伍朝樞及鮑羅廷出席。會議決定設立統一訓練處,將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滇軍幹部學校、陸軍部講武堂,西江陸海軍講武堂、警衛軍學兵營及航空局,統歸訓練處管理。訓練處由孫中山任主席,委員有楊希閔、許崇智、蔣介石、宋子文、程潛及鮑羅廷。9月3日,舉行第七次會議,討論北伐問題,孫中山、瞿秋白、伍朝樞及鮑羅廷出席。議決:(一)發表北伐宣言,大本營移駐韶關;(二)韶關大本營特設政治訓練團;(三)9月7日國民運動大會宣傳宗旨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北方軍閥。本日為反帝運動周的開始。9月10日,舉行第八次會議,繼續討論北伐問題,除孫中山、廖仲愷、胡漢民、瞿秋白、伍朝樞、鮑羅廷外,還有宋子文、王法勤、丁惟汾、白雲梯出席。此次北伐,起始於9月3日爆發的江浙戰爭(直系的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的浙江軍閥盧永祥開戰),奉系軍閥張作霖準備入關,同皖系軍閥段祺瑞相勾結,企圖共同推翻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的統治。孫中山因與皖段、奉張兩系有反直聯盟的關係,加上廣東商團陰謀發動叛亂,準備推翻廣東革命政權,廣州形勢危急,希望向廣東以外謀求出路,於是決定北伐,並親率北伐部隊離開廣州,移駐韶關。後來,孫中山接受了共產黨人的正確主張,回師弭平商團叛亂,初步穩定了廣東的局勢。 這一時期,瞿秋白除在廣州參加中央政治委員會外,還以中央候補執行委員身份參加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指導工作,擔任上海國民黨機關報《民國日報》的編輯和撰稿工作。他為《民國日報》寫了《中國解放運動之公敵》、《五一節之四十年》、《反帝國主義運動與國民黨》等文,號召中國人民覺悟起來,實行國民革命,打倒中國解放運動的公敵——帝國主義和軍閥,爭回民族主權,爭得國民民權。對於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強暴鎮壓,革命者應當喚起民眾,告訴他們:每次逮捕一個反抗軍閥與列強的奮鬥者,可以產生幾百萬個新的革命家;而肖(耀南)、吳(佩孚)的犧牲品——監獄裡的絞場上的志士都是革命的母親,國民革命終將勝利。在國共合作大業中,瞿秋白是一位卓越的政治活動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