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瞿秋白傳 | 上頁 下頁
七 江南一燕(3)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瞿秋白首先是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在1923年後所寫的關於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著作,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建設作出了大量開拓性和奠基性工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開創中國無產階級哲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24年1月至4月,瞿秋白在社會科學學會編輯的《社會科學講義》第一至四卷上,發表了歷史唯物主義著作《現代社會學》一書。作者是在唯物史觀的意義上來使用社會學這一概念的。書中對社會發展的原因論與目的論,社會現象的有定論與無定論,社會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問題,都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指出一切社會的發展都有由其內在原因所決定的客觀規律。所謂目的論的觀點都是依附於宗教的,是唯心主義的。指出主張人的意志自由不受客觀束縛的無定論是錯誤的,而主張人的意志不自由受客觀束縛的有定論是正確的。指出一切社會歷史的發展都是必然的,所謂偶然只不過是沒有被人們認識而已。書中對於社會歷史的辯證法問題作了詳細的深刻的論述。他認為心物的關係問題,也是社會科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物質的發展造成精神文化的發展,而不是相反。他指出社會上一切事物都在動與變中,在互相聯繫之中,因此不僅要研究社會每一形態的特殊性,而且也要講究每種社會內部變動的歷史規律及其相互間的聯繫。

  1924年暑期,瞿秋白在上海夏令講學會上作了《社會科學概論》的演講,進一步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主要是對於基礎和上層建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等社會基本矛盾問題,對於階級、階級鬥爭、國家、政黨、領袖、宗教、藝術等問題,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

  《現代社會學》和《社會科學概論》是瞿秋白繼李大釗、陳獨秀之後,進一步傳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著作。如果說李大釗、陳獨秀主要是在社會基本矛盾方面傳播了唯物史觀,那麼瞿秋白則傳播了唯物史觀的全部內容,從而成為中國現代唯物史觀發展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在《社會科學講義》中,瞿秋白還發表了《社會哲學概論》一書。書中指出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乃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他分析了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對立,也區分了主觀唯心論與客觀唯心論的差別。他指出辯證唯物主義並不否認精神作用,而只在物質的基礎上解釋精神作用。它是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書中對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對物質與意識,必然與自由等關係問題都作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論述。特別是對於唯物辯證法的三條基本規律作了深刻的闡述。他指出,事物的矛盾及其互相轉化的規律,乃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原理,沒有矛盾,沒有矛盾的互相轉化就沒有宇宙的一切。質量互變與否定之否定規律,也是客觀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1926年瞿秋白在翻譯蘇聯哲學家哥列夫《新哲學——唯物論》一書後,寫了《唯物論的宇宙觀概說》一文附錄於書後。此文進一步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真理觀,特別是對於人們的認識來源、內容和認識標準等問題,都作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回答。他指出,世界的統一性就在於物質性,物質的根本屬性是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是由於事物的內在原因所決定的。他指出人們的認識來源於實際,認識的正確與否要靠實際來檢驗,符合實際的認識便是真理,客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瞿秋白的哲學思想是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批判地主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過程中形成起來的,因而充分顯示了它的實踐性和階級性的特點。他一貫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力圖使哲學真正成為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中國社會的銳利武器。他不僅公然申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而且也對中國現代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胡適的實驗主義、梁漱溟的新儒家哲學,張君勱的柏格森主義,丁文江的馬赫主義,以及戴季陶主義和國家主義等,都受到瞿秋白的有力批判。瞿秋白的哲學思想,是中國無產階級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第一次把辯證法與唯物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宣傳,首先提出了「互辯律的唯物論」這一重要概念。他指出黑格爾哲學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費爾巴哈哲學則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只有馬克思、恩格斯才批判的繼承了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統一起來,創立了辯證的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辯證法。瞿秋白的這些論述是以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所不曾涉及到的。瞿秋白也是第一次把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個整體在中國進行宣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前此許多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都從不同角度傳播了唯物史觀的若干基本觀點,但對辯證唯物主義內容卻很少涉及,只是到瞿秋白才開始注意在中國傳播辯證法的唯物主義思想,這對以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發生著重要的影響。如果說1937年李達的《社會學大綱》是中國哲學家寫的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那麼瞿秋白早在1924年就提出了這部教科書的基本輪廓。應該說,瞿秋白的哲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史上和中國無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瞿秋白正是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重新開始觀察和認識中國社會的。他後來回顧這一卓有成效的開創性的工作時,說:我回國之後,因為已經在黨內工作,雖然只有一知半解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卻不由我不開始這個嘗試:分析中國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程度,分析中國社會階級分化的性質,階級鬥爭的形勢,階級鬥爭和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關係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瞿秋白和他同時代的戰友們,是中國革命道路的開拓者和中國革命理論的奠基人,決不過分。

  如實認識中國這個客觀世界,即認識中國的國情,是一切革命黨人進行中國革命鬥爭的出發點。近代中國的歷史特點,是號稱列強的帝國主義各國紛紛打進中國,給這個古老封建帝國奴役下的百姓,又套上了一副新的鐐銬,同時給中國的社會,塗上了一層異樣的色彩。只有剝去這層色彩,才能真正認識中國社會。瞿秋白對於中國社會的剖析,就從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這個命題開始。

  瞿秋白根據列寧的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通俗地揭示了帝國主義的本質以及帝國主義之間爭奪殖民地的手段和特點;揭示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國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進程、步驟和方式。由此規定了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是帝國主義共有共管的「國際殖民地」,即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展開了錯綜複雜的明爭暗鬥,但它們在政治上、經濟上的發展又不平衡。瞿秋白對於各帝國主義國家進行了周密的分析之後,明確指出美國、日本是中國的兩個主要敵人。兩國在歐戰中坐收漁人之利,又都竭力爭奪遠東和中國。美日兩國的侵略方式不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帶有更多的政治和軍事色彩,往往以強力奪取中國領土和主權;美國的侵華政策具有穩健、狡詐和虛偽的特點,一方面大放外債,進行工商業侵略,一方面注重文化侵略,「造成親美派留學生的政治勢力」,以便賂買整個兒的階級,預備做他將來的「代理統治者」。歷史發展清楚地證明,日美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確實曾以這兩種方式侵略中國。瞿秋白的論斷,是極有預見性的。

  瞿秋白根據十月革命勝利以後的新的世界形勢,明確指出了聯合國際無產階級以戰勝帝國主義的途徑。從1923年開始,他根據列寧《兩個策略》的思想,從理論上論證了黨的二大提出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綱領。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多次指出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民主革命已經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他說,帝國主義是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共同敵人,發生在十月革命以後的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已經不是孤軍奮戰,它們的鬥爭互相聯繫,並且聯絡著國際無產階級。具體到中國來說,五四運動是分劃中國之政治經濟思想等為前後兩個時期的運動。以五四運動為起點,中國的民主革命已經加入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行列,「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不但對於中國工人是當然的同盟軍,就是對於全中國都是民族解放唯一的最好友軍。」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在國際範圍內,不過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中的一部分。瞿秋白根據列寧關於沙皇俄國是當時帝國主義一切矛盾的集合點,因而又是帝國主義統治鏈條中最薄弱的、也是最容易被無產階級革命所突破的環節的理論,敏銳地指出:中國是帝國主義在東方矛盾的集中點,「是世界帝國主義戰線最脆弱的地方,亦就是十月革命之後,世界革命最容易爆發而勝利的地方。」瞿秋白的這一觀點,科學地預見了中國革命將首先突破帝國主義東方戰線的歷史必然性。瞿秋白所闡述的中國民主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一部分的命題,和十幾年後即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更加完善了的同一論斷完全吻合。中國共產黨人對於帝國主義和中國社會、中國革命關係的這種科學的認識,說明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世界觀的無產階級思想家,比以往任何階級的思想家都要高明。

  ①《上海大學週刊》,1924年5月4日。
  ②《瞿秋白選集》第313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