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瞿秋白傳 | 上頁 下頁
四 改造社會的呼聲(3)


  【時代的強音】

  瞿秋白給《新社會》寫的第一篇文章是《歐洲大戰與國民自解》。在這裡,他一掃那種喪失理想因而也喪失今天的努力的悲觀厭世的情緒,滿懷信心地大聲疾呼,力圖激發人們改造社會的熱情,增強人們走向為社會爭新生的偉大目的地的力量。他說:「中國人……要有世界的眼光,知道新思潮是壅不住的,趕快想法子去適應世界的潮流,迎合世界的現勢。要有歷史的眼光,知道思潮的變遷,是歷史上一定的過程,不可避免的」。但是,究竟怎樣地去適應世界的潮流?瞿秋白只是希望人們「有精確的辨別力,實在的責任心;」「有堅毅的志向,明敏的智能;」「有愛惜光陰的心,慎重辦事的心。」說「中國新社會的基礎就建築在這上面。」這樣做,充其量不過是舊社會的某種改良,真正的新的中國是不會到來的。

  ①②《新社會》第1號,1919年11月1日。

  瞿秋白在中國社會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敏銳地感到改造舊思想普及新思想的必要。他清醒地看到不平等觀念所造成的危害,而這種觀念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他指出:「社會上階級的觀念,也並不是幾個哲學家文學家的言論所造出來的,實在是社會進化的原理上,免不掉的,所以歐洲的封建制度,一直遺留到很晚的時候才去掉,法國革命之後,民國成立了這許多年,法國人的姓名前面還常常看見De,Comt,Baron等字樣,表示他們是貴族後裔」。中國的情形尤其落後得驚人,「『君子小人』的觀念,從上古時代一直遺留到如今,從《大禹謨》上說『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起,直到民國八年十月裡的高等文官考試卷子裡,還有人引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來解釋經濟學裡面的分期的。」他認為,社會和學說這兩個方面,是互相影響的。五四運動以後,新思潮驟然膨脹起來,是極可樂觀的,「應當進一步著想,把新思潮普及開去」,以排除舊思想、舊學說,「使全國國民覺悟,方才能夠達到我們最終的目的。」瞿秋白既看到了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虛妄,也看到從孔子到程朱陸王一脈相承的以「君子」治「小人」思想的反動。孔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那麼,請問:「君子小人,二三千年來,誰是愛的,誰是易使的?若是君子多愛人,小人多易使,何以翻開歷史來,只見殺人、淫亂的故事?」這個揭露是鞭辟入裡,一針見血的,它顯然是接受了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的瞿秋白希求以普遍的平等代替某一階級的平等,某一地域的平等,即摒棄「君子小人」主義。「我們所謂普遍是什麼?是全世界,全社會,各民族,各階級。我們所以求普遍的是什麼?是求實現真正的民主,民治,民本的國家或世界。這是什麼?這就是『德謨克拉西』主義。」這些話同《新社會》發刊詞中所宣揚的「沒有一切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是完全一樣的。如何實現這種「普遍」呢?瞿秋白提出的措施包括到窮鄉僻縣去「實施教育」,實行「工學主義」,研究和傳播科學,等等。這些措施表明,瞿秋白當時思想所受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種影響集中表現在他的《知識是髒物》這篇文章裡。

  ①《革新的時機到了!》。《新社會》第3號,1919年11月21日。
  ②③《革新的時機到了!》。《新社會》第3號,1919年11月21日。


  在《知識是髒物》中,瞿秋白援引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的觀點,認為財產私有是髒物,知識私有也是髒物。他認為當今的時代已進入「實驗哲學時代了」。廢除知識私有制的方法,「在客觀上,我們可以承認經濟上的關係——財產私有制——有較大的力量」,在主觀上,則應「去實行泛勞動主義」。泛勞動主義強調人類的體力勞動對於社會人生的重要,反對不勞而食,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面。但以為人人參加體力勞動,不經過革命,就可以解決人類生活、國計民生、社會政治和知識教育的根本問題,甚至可以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資本家與勞動者的差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差別,則是完全錯誤的了。

  ①《新社會》第6號,1919年12月21日。

  瞿秋白深懷憂國之情,卻痛感於救世無方。他懷著極其焦慮和同情的心理,思索著中國勞苦大眾的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從上海煙廠每日做工十六個小時的女工,到北京日夜辛勞的人力車夫、帽子作坊的工友,到江浙湖北賣妻鬻子的農民,他都想到了。他特別注意到了中國的農民問題,尖銳地指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業可以不注意麼?要注意農業,農業勞動者的生活可以不注意麼?」「可憐!農業的中國,幾千萬農人受著軍閥、財閥、學閥間接直接的強暴侵略,有什麼利器——抵制的方法——呢?」的確,這時,瞿秋白還沒有找到解除工農勞苦大眾慘痛境遇的方法和道路,他因此更感到「非創造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觀,改革舊制度,打破舊習慣不可」了。

  ①②《中國的勞動問題?世界的勞動問題?》。《新社會》第4號,1919年12月1日。
  ③《誰的利器》。《新社會》第17號,1920年4月11日。
  ④《社會運動的犧牲者》。《新社會》第8號,1920年1月11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