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潘漢年傳奇 | 上頁 下頁
六七


  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發現了「搶救失足者運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開始進行糾偏,在這種大背景下,被關押了10個月之久的揚帆於9月間被釋放了。患難見真情,揚帆對潘漢年的「雪炭深情」的感激,是不言而喻的。數十年之後,他滿懷深情地回憶說:「幸好潘漢年同志從敵佔區回來,還在華中局任情報部長,由於他對抗戰前的敵情和在黨支持下組織起來的救國會組織的背景等情況了如指掌,在他的親自過問下(也由於延安康生搞的『搶救失足者運動』中用逼供信的手段所得的所謂證據被推翻了),對我的懷疑才得以消除。」

  這是揚帆的肺腑之言,其對潘漢年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事實證明,揚帆是清白的;事實也證明了潘漢年的做法是正確的,又是令人佩服的。從此以後,潘漢年與揚帆的政治命運連在了一起,「潘揚」作為一個特定的名詞概念,永存共和國的史冊。

  三、書生本色

  1943年8月10日,在淮南新四軍根據地一份油印小報《拂曉報》上,刊登了潘漢年三首七言律詩,其中一首為探望正在病中的徐海東將軍所作,詩曰:

  勁綠成蔭曲徑幽,
  門前一灣小溪流;
  沉屙不起經三載,
  髀肉重生已白頭。

  另外兩首寫於1942年9月,題為《夢遊玄武湖》、《步前韻》,詩文是這樣的:

  紫金山下著清秋,
  鼙鼓聲中訪莫愁;
  斷壁殘垣增帳惘,
  醜奴未滅不堪遊。
  棲霞夜雨秣陵秋,
  舊日山河故國愁;
  遙拜中山魂欲斷,
  低頭潛入白門遊。

  一紙三詩,在根據地軍民中間,在黨政軍高級幹部中間,特別是來自上海、香港等地的革命文藝工作者中間,曾經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許多人爭相傳誦,大家在有感于潘漢年的才氣和他的文學造詣的同時,又為他關心戰友、心系同壕的革命情感以及熾熱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對侵略者的滿腔仇恨所感染。

  如上文所述,筆者以為寫「詩」是潘漢年步入文壇的發軔點。但從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他開始放棄文學創作走上從政之路後,寫詩、寫雜文、寫小說的機會被曲折而驚險的現實鬥爭所替代,尤其是隱蔽戰線的特殊環境,不可能也不允許他坐下來舞文弄墨,抒發詩興。但是,這位党的高級幹部、這位職業革命家,畢竟具有書生本色。一旦有了機會,詩,他是非寫不可的,即使後來身陷囹圄之際,他也主要是以詩來抒發情感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纂出版的《潘漢年詩文選》中收集了他在這一時期內的詩就有51首之多。1943年和1944年間,他所寫的詩詞,均採用古體格式,以七言律詩為主,兼寫五言,就其內容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表達作者對日本侵華戰爭的深刻仇恨和對國家、民族抗戰前途的深切關注,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如上述的《夢遊玄武湖》及《步前韻》就屬這類詩詞。詩中作者雖在夢遊,但仍不忘紫金山下的「斷壁殘垣」,這是對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的血淚控訴!他把「故國愁」、「魂欲斷」、「不堪遊」等情感同「醜奴未滅」的現實相聯繫,體現了作者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屬這類詩詞的還有多首,其中較為突出的為以下兩首:

  國破

  國破家亡不堪憂,
  當年好計付東流。
  遙望百粵風雲急,
  落雁仃伶能不愁?

  無題

  遍地烽煙何日休?
  雲山遙隔幾回秋。
  鸞鳳飄泊應同根,
  淮水長流故國愁。

  面對侵略者帶來的「國破家亡」、「遍地烽煙」的戰爭災難和由此而產生的「落雁仃伶」、「鸞鳳飄泊」、「好計付東流」的個人遭遇,作者百感交集,憂、愁、恨不僅因個人的命運而發,更出於對國家民族的前途而考慮。「應同恨」三字,正表達了作者的詩意境界。

  二是贈予戰友的詩作。此類作品既表達了作者對同壕戰友的一片赤誠之心,也充滿了互相激勵之情,讀來使人感動不已,回味無窮。除上述《探徐海東將軍病》、《贈陳毅》以及寫給揚帆的詩文而外,還有送別李一氓的四首與送別劉曉的兩首。其中《次一氓中秋一律》與《送別劉蕭》,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詩文是這樣:

  山河殘破息萍蹤,
  故國依然明月中。
  十載患難憑赤膽,
  一年容易又秋風。
  星殘月落詩興淺,
  漏短露重酒意濃。
  冉冉清風添蠟淚,
  覆杯高唱大江東。
  送君西去訴離愁,
  飛渡鄱陽作楚遊。
  大別山中堪暫住,
  會師江左待經秋。

  潘漢年與李一氓、劉曉,都是戰友加知交。潘與李,曾數度戰鬥在一起;國民革命軍南昌軍營、上海的文壇、中央特科、中央蘇區、長征途中,都有他們共同活動的足跡。潘與劉,他們在上海地下鬥爭的艱險歲月裡,總是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留下了一段段佳話。上述兩首詩,均為潘漢年與他們再次相會於淮南根據地之後,又再次分別時而作。其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依依惜別之情,令人感動。「冉冉清風添蠟淚」、「送君西去訴離愁」,是這種情感的真實寫照。不過,這「蠟淚」與「離愁」很快為革命的豪情壯志所替代:「覆杯高唱大江東」,「會師江左待經秋」。作者堅信要用戰鬥來迎接勝利,在勝利中再次相會。詩的意境達到了高峰。

  與上述作品有所不同,第三種類型屬借古而喻今、觸景而生情之作。這類詩詞數量最多,往往是不受拘束,有感而發,因而能真實地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並展示其文學功底和文學方面的才華。現將此類詩作摘抄幾首,以饗讀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