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潘漢年傳奇 | 上頁 下頁 |
五 |
|
四、「小夥計」 就在潘漢年走出家門,步入文路,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之際,一件令他極不滿意、極不心甘情願的事情發生了。1924年冬,父親潘莘華給他寫了一封言簡意賅的信。信上說他身患重病,要他立即回去。潘漢年接信後火急返回宜興,可一到家方知父親生病是假,要他完婚是真。父母為他物色的對象名叫許玉文,是本縣一字圩人。因許父許祝軒與潘父潘萃華同是一介書生,都在私塾執教,兩老意氣相投,感情甚篤。經雙方父母作主,撮合了這門婚事。 一方面出於突然,另一方面也出於內心深處的感情,潘漢年對自己的這樁婚姻大事,表示堅決反對。但胳膊扭不過大腿,由於父母的逼迫,在幾乎是被挾持的情況下,潘漢年與許氏完婚。這給潘漢年的婚姻生活投下了陰影。 潘漢年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風潮中涉足社會的,他不僅有遠大的志向,而且還是一個文才橫溢,崇尚個性解放的舊制度的叛逆者。他理想中的伴侶,絕不是許玉文這樣封閉式的農村婦女。但父母之命難違,潘漢年最終只得違心地接受了這樁婚姻。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潘漢年性格的兩重性:他雖然有著向封建堡壘宣戰的勇氣,卻又很難和傳統的倫理道德、社會習俗一刀兩斷;他雖然不愛許玉文,知道接受這樁婚姻意味著精神上的痛苦,卻又不敢悖逆父母之命。 因此,潘漢年的婚姻註定是不會幸福的。結婚伊始,許玉文就遭到了丈夫的冷落。對於她這樣一個深受封建傳統道德影響的農村婦女來說,丈夫的態度比什麼都重要。於是,作為一個女人的她,唯有在其冰冷的夫妻生活中向潘漢年發洩自己的不滿。婚後不久,潘漢年曾將許玉文帶到上海。由於雙方在文化水平、情趣愛好等方方面面的明顯差異,在兩人共同生活期間,鬥嘴、爭吵成了夫妻間的家常便飯。對此,與潘漢年早年相處甚密的沈松泉先生作了如下記述:「潘漢年在宜興的夫人也來到上海,他們夫婦住在海甯路附近一條里弄裡。不知為什麼他們夫婦倆經常吵架,我記得有一次他的夫人還跟蹤潘漢年,鬧到中華書局來,還有一次我曾去他們家勸架。一對年輕夫婦,經常吵架,彼此都是痛苦和不愉快的事。」 隨著閱歷的增加和政治上的成熟,同時也出於革命工作的需要,潘漢年終於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愛人,一個與他下半輩子朝夕相處的伴侶——董慧,他與許玉文也終於離婚。這是後話。不過,在他們生活的共同日子裡,許玉文對潘漢年的革命活動提供了不少幫助。潘漢年對此,更沒有任何異議。當然,潘漢年與許玉文的婚姻悲劇造成了潘漢年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在事業上的奮進。結婚之後,潘漢年繼續在中華書局工作。為了填補精神世界中的空虛和痛苦,他甚至把本來應屬自己感情生活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到了工作上。這期間,他在中華書局中共地下黨員的幫助引導下,參與了書局工會的活動。1924年冬天,中華書局地下黨組織領導了爭取改善職工待遇的鬥爭,潘漢年被推選為編輯的代表,並與文化界的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張秋人等有了一定的交往和接觸。 1925年「五卅」運動的反帝風暴從上海發起,席捲全國,潘漢年同中華書局的工友們一起,積極參加了「罷工、罷市、罷課」的三罷鬥爭。這年11月,潘漢年經中共領導的革命群眾團體——中國濟難會負責人阮仲一、王弼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潘漢年的政治生涯開了一個新生面。1928年潘漢年父親臨終前說過,「漢兒等走上新路,吾心甚慰,務必謹慎從事」。就是指潘漢年入黨走上革命道路這件事。 潘漢年入黨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鄉播種革命火種。這年年底,他在陸平村度過了春節。期間他幾乎每天活躍於村上的茶館裡,利用「搓麻將」的公開形式作掩護,聯繫和發展了一批革命積極分子,向他們宣傳革命思想,並籌辦陸平農民夜校。據宜興革命史資料記載,潘漢年此次宜興之行所播下的革命火種,為宜興的農民運動奠定了基礎。在1927年震撼大江南北的宜興農民暴動中,陸平村農協組織農軍進城參加暴動,就是潘漢年宜興之行結出的碩果。 順便提及一事。在潘漢年的幫助和影響之下,潘氏兄弟紛紛參加革命,在長期的鬥爭實踐中,湧現出了一批傑出人物,形成了一個生氣勃勃的革命群體,他們中間除潘漢年之外,還有潘梓年、潘菽(潘有年)、潘企之(潘渭年)、潘美年、潘蔔年等,他們互相映輝,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6年春,潘漢年接到上海黨組織通知,立即返回上海。從此,他奔走南北,往返東西,卻再也沒有回過宜興,直至客死他鄉。 潘漢年一到上海,經他同鄉周全平介紹,離開了中華書局,前往創造社出版部報到。 創造社,是「五四」運動後湧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的新文學社團。其成員大多為當時留日的學生,他們中間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1922年,他們出版了《創造季刊》。接著,又於1923年出版了《創造週報》、《創造日》;於1924年出版了《洪水》;于1926年創辦了《創造月刊》。由於出版物較多,校對、發行、通聯等工作十分繁忙,創造社因此專門設立了一個出版部,負責具體事務。 出版部設在上海閘北區寶山路一條名叫「三德裡」的弄堂裡。這條弄堂不太引人注目,但卻是當時許多文化機構彙集的地方。A.16號經營的是一個小小圖書館——上海通信圖書館,A.11號即為創造社出版部,附設一個門市兼編輯處。門前的橫幅市招,為郭沫若親筆所寫,字作顏真卿體。這是郭沫若最早寫的市招。離A.11號不遠,便是東方圖書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這小小弄堂裡呈現出濃濃的文化氣氛。潘漢年身處這種環境,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薰陶,因而有人把潘漢年參加創造社工作,作為他正式參與文學活動的開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