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彭德懷傳 | 上頁 下頁
告別彭家圍子


  1910年,湖南省連遭蝗災、水患,遍地饑饉。富戶囤糧居奇,饑民被迫起來「吃大戶」、「鬧糶」。省會長沙爆發了搶米風潮,影響及於窮鄉僻壤。1913年,湘潭大旱,塘壩乾涸,田土坼裂。草根、樹皮、觀音土,都成了充饑之物。饑餓點燃了埋在饑民胸中的火種,紛紛起來「鬧糶」。肩負著全家生活重擔、夢想著打富濟貧的彭得華成了饑民「鬧糶」行列中最年輕、最勇敢的一個。

  以後,他對這段親身經歷的回顧,可謂湖南近代社會史的珍貴記錄。他憶道:當時豪紳地主為了防止民眾鬧事,辦民團,練團勇,所需費用先是按田賦、人口攤派,後又百貨抽稅,官紳一體,富者益富,農村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一些開明士紳,為了緩和矛盾,主張大戶平價賣穀,按田畝攤派,每畝按平價出賣5升穀,市價每升60文,平糶每升50文。這樣,每個饑民每日能糴米半升,但糶價太高,饑民不依。經過公議,定赤貧戶老、弱、幼吃減糶,每升30文,青壯年吃平糶,每升50文。每戶赤貧發給一個手折,寫上姓名年齡和平糶、減糶各幾人,名曰「摺子米」。同時,公佈管田戶名單,按列名順序輪流出糶。有了這一辦法,「鬧糶」暫時平息。

  實行數日,烏石寨輪到李家瓦屋地主「陳滿鑽子」糶米。陳家有數年積穀,運到外地賣高價,對饑民卻哭窮拒糶。饑民聚集陳家門口,從清早到黃昏,饑不可忍,湧入院內,挑谷舂米做飯。飯後,陳仍不出糶。機靈瘦小的彭得華爬上屋頂,將瓦推下,露出米倉,眾人蜂擁而上,將3間屋瓦推落過半,陳才應允糶穀。

  半月後的一天夜晚,彭得華的堂三伯和五叔悄悄來到彭家圍子,告訴彭得華,有人告你聚眾逼糶,要拿辦你,趕快逃命吧!彭得華少年氣盛,憤憤地說:「我們有理,他無理!」三伯歎道:「現今世界誰有錢誰就有理,你不趕快走,明早團勇就來抓你。」彭得華問:「誰告的狀?」三伯說,是團總丁六告的,他家長工透的信。彭民言蹲在地上咳喘,催促兒子:「三十六計走為上,逃吧!」彭家一文錢沒有,五叔剛賣了豬仔,掏出800文錢,塞到彭得華手裡,叫他快逃到洞庭湖挑堤去,說那裡有鄉親。

  彭得華戀戀不捨地淚別老人,又看看已經睡了的弟弟,滿懷痛楚,走出家門。

  他「帶著淒悵心情,走至大王廟嘴,想到兩個可愛的弟弟,你們還在睡覺,明早起來,再也見不到你的哥哥了」!在月明星稀的夜空下,「回望那久居的彭家圍子,痛傷離別,實難言狀」。正在這時,彭五叔從廟後趕來催走,囑咐彭得華走小路,繞過石潭鎮,到湘潭十六總碼頭,搭夜船到洞庭湖。彭得華說一聲:「五叔,我走了!」盈眶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簌簌地滴落在難舍的鄉土上。

  年僅15歲的彭得華,帶著對童年苦難的回憶,和中國農民反抗悲慘命運播留下的火種,連夜離開烏石,從湖南湘潭的這片窮鄉僻野,投身到更廣闊的社會底層中去。

  翌日黃昏,彭得華來到湘潭十六總碼頭,乘上一條坐人又帶貨的船。天未明,到了長沙,換乘去沅江的早帆船。到白馬寺,適有人在岸上吆喝招人修堤。彭得華離家已3日,錢快用完了,便隨招工的人去了西林圍。

  湘陰、益陽交界處的西林圍,屬湘陰、益陽兩縣管理,在洞庭湖南濱,是湘江和資江的出口處。由官府撥款和當地的大戶集資,利用兩水沖積起來的淤泥,圍湖造田。修成後,能得數萬畝良田,兼收蓮藕、魚禽之利。修堤的苦力約30000人,多是背鄉離井而來的破產的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他們整天泡在泥水中幹活。彭德懷回憶,修堤的工時以特製的香灸計算,1支香可燃1小時,每燃盡10支香為1個工。修堤縱橫各1丈、厚l尺為1土方,每土方工價1角或5角不等。工具、伙食均自籌。西林圍工程規模很大,設有堤工委員會,下分4個堤工局,各局又分若干包工頭,每個包工頭管理幾個至10幾個工棚,一個工棚有15至20餘個堤工。

  棚是堤工的勞動和生活單位,設有棚頭。每月結算工錢時,棚頭、包工頭、堤工局,層層盤剝工人,包工頭抽1%,棚頭抽3%。對堤工局的監工和驗收員,逢年過節、婚喪喜慶,堤工還要送禮。有些堤工因體弱或害病,負債累累;有的甚至被迫將自己的被、帳賣掉吃光,無錢還鄉;不幸死去的,就被棄屍荒野。彭得華深感:「所謂洞庭湖區是湖南米倉,就是這些堤工的血汗和骨肉累積起來的」。而「堤工局那些董事等,無一不是剝削堤工來發財的」。

  彭得華在西林圍當挑土工兼伙夫,每天以燃盡5支香為炊事時間,另5支為挑土時間。尚未成年的彭得華,挑著沉重的土擔子,跋涉於泥水中,致使他的身軀發育得兩肩寬闊而背微駝,性格越發倔強寡言。

  在西林圍,堤工每做完一段工程,工棚便隨著新的工段而轉移。在工棚的搬移中,彭得華接觸了洞庭湖邊的很多農民,使他得出一個認識:貧窮與困苦不只是他一家、一村,「在湖南最富地區,貧富懸殊特別大,家無隔宿之糧者到處皆是。即象我家那樣的赤貧戶,也不是個別的」

  由於殘酷的剝削,堤工無法生活,幾次停工、罷工,要求增加土方工價。據《湖南政報》記載,官方為鎮壓堤工,其後在西林圍增設了水上警察廳。

  1916年春節前,堤工要求年關預發工錢,彭得華參加了,被當局認為是「不安分子」而遭驅逐。

  時值湘軍成立第二師,在長沙招兵。彭得華血氣方剛,走投無路,憤而投軍。走前,他把一卷破爛不堪的行李狠狠丟進洞庭湖,義無反顧地踏上尋求生存和希望之路。

  不滿18歲的彭得華,在生死線上已掙扎了10年,飽嘗生活的辛酸,痛恨人世的不平,鑄就了一副不安命的倔強性格。他將生命之根深植於舊中國苦難人民之中,並為解脫那無盡的苦難付出畢生的奮鬥。

  * * *

   舊社會災荒之年,官府、地主、商人常囤積糧食,抬高市價。饑民被迫起來鬥爭,強迫他們平價糶糧,叫鬧糶。
   見1959年彭德懷寫的《廬山筆記》。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5頁。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4頁。
   湘軍,清未曾國藩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在湖南建立的地主武裝。此後到北伐戰爭,湖南的地方武裝一直被稱為湘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