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〇 |
|
聶榮臻始終認為,儀器儀錶、新型原材料等是中國武器裝備科學研究方面,最為薄弱的環節。 1960年1月21日,聶榮臻在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儀器儀錶已成為當前發展國民經濟和尖端技術的薄弱環節之一。工業生產中,所需的儀器儀錶配套,在數量上只能滿足六成至八成。尖端技術所需儀錶儀器,則還剛剛開始摸索研究。拿各類儀器儀錶的品種來說,和蘇聯等先進國家比較,一般的品種只生產了兩成至三成,特殊、高級的(如核子、電子儀器)則只有一成左右。火箭、原子能反應堆、艦艇、潛艇等所需要的高級儀錶,則完全是空白。」聶榮臻在報告中說,已通知計委、經委、建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委、五院、一機部、二機部等單位負責同志,組成儀器儀錶和精密機械的規劃小組,全面安排研究,確定試製和生產品種,並納入國民經濟計劃,以求切實解決這方面的難題。並在兩三年內,爭取解決「研究試製需要新儀器,新儀器又需要新材料」的所謂「連環套」問題。由此證明,這樣的基礎工作,不得不與尖端技術研究同時上馬。聶榮臻對此是早就深有體會的。 舉例說,用於尖端武器的新型材料,至少有5600多種,大到導彈尾噴管的耐高溫合金,能耐萬度高溫的導彈石墨尾舵,小到導彈、原子彈上用的特殊用紙,這樣多的原材料研製,不可能全部由導彈、原子彈研究機構本身來完成,非動員全國的科技力量不可。由中央專委向各科研單位與工廠分配研究試製任務,各項工作的完成都很順利。在當時,許多單位都以能接受尖端項目的研究任務為無尚光榮。這種大協作,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高度集中力量的優越性,以及當時中國人民集體主義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 尖端武器所需要的許多材料又都是「特」字號的,如特大、特寬、特雹特細、超純等等。而我們的生產設備,難以生產加工這樣的材料。聶榮臻不得不花大量精力關注這些材料的研究、試製和生產。因為他在這方面的體會太深了,後來甚至提出要成立專門的國防新材料研究院。可惜,這個設想被「文化大革命」沖掉了。 「開門七件事」,特種材料向各個方面喊得多了,大家都在關心這件事。 一次開會時,劉少奇側過身來問聶榮臻:「這幾個特字,說了多少年了,什麼時候能解決呢?」「我們正在認真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工作在不斷地取得進展。」聶榮臻回答說。 在聶榮臻領導下,各有關單位發奮努力,取得了輝煌成就。1965年,聶榮臻於4月到7月,分三次向毛澤東和黨中央書面報告說:經過4年努力,過去許多靠進口的新型金屬材料,已經能自己生產,共研製成新型金屬材料6800多個品種。高溫合金,可滿足製造米格-21飛機的需要。電子、儀器儀錶中的精密合金70多個品種中,已有55種可滿足需要。特細、特薄的金屬材料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40多種稀有金屬元素,已能生產18種。新型化工材料方面,共試製出3900多個品種。在重水、高能推進劑、特種合成橡膠、塑料、樹脂、特種感光材料、稀有氣體、超純物質、超純試劑等方面,已可滿足導彈、原子彈、航空及無線電工業等方面近期發展需要的90%。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方面,已研製成玻璃鋼、玻璃纖維、特種水泥及膠凝材料、人工合成晶體、特種陶瓷、耐高溫塗層、石墨、石棉等材料,共2000余項。這些材料,具有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耐輻射以及各種優異的光學、電學、磁學性能,初步滿足了研製國防尖端技術的需要。聶榮臻在報告中也指出,這1.2萬多種新材料中,有些性能還不夠穩定,有的還不能工業化生產。 這些成就是值得自豪的。它不僅保證了「兩彈」攻關的需要,而且,使中國軍事和民用工業的發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識到國防尖端武器對於中國的迫切需要,所有的研究院、所、工業部門、大專院校,都對國防科研開了綠燈。國務院各大部,都有一名副部長專門對五院和二機部負責,這是周恩來總理安排的。一是為了迅速解決國防科研問題,二是為了保密。國家計委、經委也都有國防科研的計劃、經費和物資專管部門。周恩來總理怕這些當家理財的人們手頭太緊,一再交待,「兩彈」方面要多少錢就給多少。 「兩彈」攻關經費完全保證使用,聶榮臻卻經常提醒大家要節約辦一切事情。他深知周恩來總理是很節儉的,操持這樣一個大國、窮國,撥出的每一筆經費,都是不容易的。聶榮臻的態度是該花的就花,不該花的,一分錢也不能亂花。 20多年後,有人不時地冒出幾句搞「兩彈」花了多少多少錢,「兩彈是用金子堆出來的」一類的話。原二機部的一位負責人說得好:「說花錢多的人,往往並不知道我們花了多少錢。搞國防尖端研究,我們是很節省的。和資本主義國家比,我們用的經費不知少了多少倍。」 為了節約試驗費用,聶榮臻一再告誡研製部門,要過細地工作,要消除一切隱患,不能讓導彈帶著問題上天。「一顆導彈,就是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元」,這是聶榮臻經常說的。中國的工業落後,管理水平也落後。 而國防工業的要求卻都是高、精、尖的。為了保證不出問題,各道工序都要反反復複地幾次檢查。1964年,一次火箭發動機組裝時,一個工人不慎將一個螺絲釘掉到發動機裡去了。一分院將情況迅速上報五院。五院請示聶榮臻,聶榮臻當即表示,馬上停止裝配。他要秘書跟隨張愛萍到現場坐鎮,一定要找到這個螺絲釘。第二天,張愛萍和聶榮臻的秘書,認認真真地坐在裝配車間的椅子上看著。有關的技術人員花了兩個多小時,螺絲釘終於被找出來了。 「文化大革命」前,有一次,陳雲在廣州碰到聶榮臻,關切地問:「聽有些同志說,我們搞『兩彈』花錢太多,你說究竟花了多少啊?」聶榮臻說了個大概數字。陳雲說:「想不到才花了這麼些錢,搞『兩彈』是值得的。」 有一段時間,聶榮臻見了科研單位領導人就強調文明生產。他一看見車間裡掛著的大字標語,開著音量很足的喇叭就反感。20年代,聶榮臻在法國的大工廠裡做過工,他對西方的工業管理有著實際的瞭解,知道那些形式上的東西根本於事無補。所以,1960年他就給中央寫過《關於尖端、精密生產和研究工作中的清潔和秩序問題》①的報告。聶榮臻根本不允許在「兩彈」研製中,有髒亂現象存在。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409頁。 由於有著一整套嚴格科學的科研、生產、試驗方面的管理制度,中國尖端武器研究、設計、試製、試驗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遠遠超過世界上幾個「核俱樂部」成員。 1962年,中國的三年困難時期剛剛過去,經濟正在走出「穀底」。這時,中國的「兩彈」攻關正處在關鍵時刻。1963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軍工領導幹部會議上,聶榮臻講話時說:「『兩彈』要儘早地過關。尖端什麼時候過關,這不但是個軍事問題,而且也是政治問題。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天天在猜我們『兩彈』什麼時候出來。他們最害怕中國人民擁有核武器、火箭武器,中國人民有了這些武器,他們向世界人民的訛詐就徹底地全部破產了。 去年8月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說:美國在1945年第一次使用原子彈, 1949年蘇聯作了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1952年英國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到1960年法國也爆炸了,這是一個國際的核競賽。他們最害怕中國擁有原子彈,但又不得不估計,中國是今後頭一批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①中國在當時的形勢下,沒有別的選擇,就是要在繼世界各主要強國之後,爭取成為擁有戰略導彈和核武器的國家。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498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