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九


  縮短戰線方面,聶榮臻在堅持「兩彈」攻關的報告中說:「前一時期……工作中也有些缺點,主要是戰線太長,力量分散,不僅不利於國防尖端技術的發展,而且使國防尖端和工業基礎之間本來就不太適應的情況更加突出起來。」因此,從蘇聯專家撤走起,他就提出要縮短戰線抓重點的要求。

  聶榮臻多次強調突破地地導彈是項戰略任務。1961年4月,他對錢學森等人說:地地導彈系統是個戰略問題,先定下來,搞成「三班」去安排科研力量。兩個月以後,他對錢學森等解釋說,「三班」的含義是,地地導彈在仿製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近程、中程和遠程導彈,這3個型號形成系列,集中力量搞,然後有多餘的力量再研製地空、空空導彈。近程地地導彈仿製已經過關,正在少量生產,中程地地導彈是正在設計的,遠程地地導彈是要探索研究的。

  導彈攻關,捷報頻傳。1964年9月,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近程地地導彈試射成功,進入批量生產。1965年他又進一步提出,研製地地導彈首先抓中程的,準備中遠程的,探索遠程的。

  這樣,聶榮臻在領導導彈、火箭研究人員集中力量攻地地導彈技術關的同時,總結出了符合科學研究工作規律的「科研三步棋」的思想。1966年2月,他在給周恩來的報告中說:科研與生產不同,「就是在一定的計劃時期內,研製工作要同時安排三個層次的型號:正在試驗、試製(生產)的型號;正在設計的新型號;需要探索研究的更新的型號。這樣安排,可以加強研製工作的計劃性和預見性,並使不同層次的型號互相銜接,交替進行;預研工作也可以得到相應的落實。對同一型號而言,『三步棋』是指預研、研製、小批生產三個階段」。①聶榮臻的這一重要的理性認識,有力地推動了「兩彈」攻關乃至整個國防科技事業的進程。

  ①《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上卷,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57頁。

  在核武器方面,縮短戰線的做法集中到一點,就是保證1964年爆炸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1961年9月以後,聶榮臻多次對二機部的領導說:核武器研究力量要集中,西北核工業基地著重搞基本建設,要確保質量。

  1962年8月,中央工作會議在北戴河召開。陳毅、聶榮臻在會上見到了二機部部長劉傑。陳毅、聶榮臻關切地向劉傑詢問原子彈研製的進展情況。

  聶榮臻對劉傑說:希望你們早日拿出原子彈,以增強中國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地位。我們遵照中央的指示,要求全國科研部門,很好地配合二機部的研製工作,全國要「擰成一股勁,共同完成任務」。陳毅、聶榮臻兩位元帥的話,使從事原子彈研製工作的所有人員,受到很大鼓舞。

  劉傑對兩位元帥的話想了又想。兩位元帥要求早日拿出原子彈,這個「早日」究竟能在什麼時間實現呢?

  回到北京後,劉傑與二機部的幾位領導人研究了幾天,就當時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試製生產和存在的困難進行了分析。他們作出了每一步都非常扎實的計劃,最早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最後,寫成了《關於自力更生建設原子能工業情況的報告》。

  作出這個判斷要有足夠的科學根據,而要把這個判斷上報中央,還要有充足的勇氣,這等於是向中央立了軍令狀!二機部的領導人在上報前反復研究,一遍又一遍地論證,於1962年9月11日將報告上送中共中央和毛澤東。

  當年10月,聶榮臻在聽取二機部領導人彙報時指出:原子彈研製進展較快,今後仍應把好每道關,有專人抓,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1964年爆炸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來安排。

  聶榮臻根據「科研三步棋」的思想,看到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進展順利,勝利在望時,他就對二機部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1963年9月3日,聶榮臻在聽取劉傑、錢三強、朱光亞彙報時指出:中國發展核武器,最後著重是要搞戰略導彈用的核彈頭。因為中國空軍力量薄弱,空投原子彈難起作用。二機部的工作要求是,1964年準備好地面核試驗; 1965年準備好空爆核試驗; 1966年準備好核導彈試驗;1967年爭取試驗氫彈。

  1964年5月,聶榮臻對五院和二機部提出了研製核導彈的問題。他說:原子彈與導彈的總設計師錢學森和錢三強都要參加,才能搞好。

  原子彈攻關,在更高的基點上加速進行了。1964年10月,中國終於爆炸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

  從主管全國科學研究工作起,聶榮臻就十分重視貫徹全國一盤棋,進行大協作的方針。進入「兩彈」攻關階段,他深知,必須進一步加強全國大協作的部署,才能打好「兩彈」攻關這一仗。

  聶榮臻指示中國科學院緊密配合「兩彈」攻關。此後國防科委與中國科學院商定,組成兩個協作組。導彈攻關協作組由錢學森、王諍、張勁夫、裴麗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劉西堯組成;原子彈攻關協作組由劉傑、錢三強、張勁夫、裴麗生、劉西堯組成。為此,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由谷羽任局長的新技術局,動員30多個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共承擔300多個科研項目的協作任務,大大加強了「兩彈」攻關的力量。在中央批准聶榮臻關於堅持「兩彈」攻關的報告以後,其他科研部門、工業部門和高等院校的積極性也很高,紛紛主動要求承擔任務。這樣,全國逐步形成了「兩彈」攻關的大協作網。

  1962年9月,二機部關於建設原子能工業的報告上送後,10月,中央攻治局召開擴大會議,討論二機部的報告。聶榮臻出席了這次會議。劉少奇在會上指示:中央要成立個委員會,加強領導,加強配合,請國防工辦提出委員會成員名單報中央批准。據此,10月30日,羅瑞卿在寫給中共中央、毛澤東的報告中,建議成立中共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統一領導原子能工業的建設和核武器的研究試驗工作。毛澤東11月3日在這份報告上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1962年11月17日,在聶榮臻列席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劉少奇宣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周恩來任主任,由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王鶴壽、劉傑、孫志遠、段君毅、高揚等人組成。

  它既是一個權力極大的決策機構,又起著各方面的協調作用。1965年3月,中央決定,15人專門委員會也管導彈的研究試驗工作,調整增加了成員,改稱中央專門委員會。在中央專委強有力的領導下,調動全國一切力量,為「兩彈」研製開綠燈。

  聶榮臻對中央專委的成立特別高興,他認為這是項關鍵性的措施,對「兩彈」攻關的信心就更足了。

  中央專委總攬全域,將尖端武器研製工作的紛繁頭緒化解開,轉變為一道道十分明確的任務,安排下去。5個方面軍的協作配合更加緊密了。中國尖端武器研製建設之快,與中央專委極有效率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在聶榮臻確定的7條措施中,從技術上說,要數第二條最重要。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研究工作在加速進行。理論研究上的難題,一個一個地被科學技術人員攻克。但在導彈與核武器的研製正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前夜,所有的研究課題都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前提條件:尖端武器的研製需要許多新型原材料,需要高溫合金材料、高能燃料、精密合金、半導體材料、稀有金屬材料、人工晶體、超純物質、稀有氣體等。在一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國家裡研製尖端武器,它所面臨的困難實在是太多了。領導中國原子彈、導彈武器研製的聶榮臻,對這一點感觸尤深。在一段時間裡,他經常提到的就是這些事情。他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一家人過日子,少不得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叫開門七件事」。而新型材料、電子元件、精密機械、儀錶儀器、特殊設備、測試技術和計量基準等七個方面,就是辦國防工業和尖端科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好記好懂,成為科研戰線家喻戶曉的動員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