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二


  從50年代中期起,在全國全黨重視科學研究工作的氣氛鼓舞下,國務院各產業部門紛紛積極地組建科學研究機構。到1962年,僅北京地區,直屬國務院各部委局的重點科研單位就有:鋼鐵、有色金屬、礦山、有色冶金設計、電器、機械、農業機械化、水利水電、煤炭、石油、化學工業、建築、建築材料、地質、紡織、農業、林業、鐵道、交通、郵電、醫學等20多個研究院。

  聶榮臻十分重視各產業部門的科研力量,把它看成是組織科技戰線大協作的重要方面軍之一。他要求各有關單位大力支持各產業部門科學研究機構的建設,使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儘快應用到生產中去。他要求各產業部門的科研機構,要善於總結,把生產中的經驗提高到科學理論的高度,使自己成為本專業領域內全國科研的中心;並力所能及地參加全國重點科研任務的協作攻關活動,在作出貢獻的同時,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對地方科研機構的作用,1957年6月,聶榮臻在科學規劃委員會第四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各盛市、自治區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在全國科學事業中,地方應密切結合本地區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需要開展研究工作,以充分發揮本地區科學家的作用。」

  1958年12月,聶榮臻趕到上海,出席全國第一次地方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他在會上的講話中,在與科學家和科研部門領導的談話中,反復強調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強調地方科研力量在完成本地區本部門的科研任務以後,要積極參加全國重大科研項目的協作攻關。例如噴氣技術、空氣動力學、高溫合金、電子技術、高能燃料、人造衛星、若干重要的基礎理論,以及在像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黃河中上游地區水土保持等重大項目的科學研究方面,地方科研力量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力所能及地積極參與,但不要自己單獨搞。因為這些項目不僅需要動員各門學科的力量,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就其性質來說,不需要也不可能各地單獨搞,應該全面協作才能取得成果。

  從這次會議以後,進一步調動了各地方的科研力量參與全國科技事業大協作的積極性。在中國發展科學技術進程中,地方科研部門這支重要的方面軍,同樣也發揮了重大作用。

  經過複雜艱苦而又持久的努力,從50年代中期起,中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進展。在組建機構、組織隊伍方面,到1962年,科研單位已由1956年時的381個發展到1296個;科研人員由9000多人發展到9.4萬多人。以上還不包括國防系統的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這些,都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矗

  ※第六十五章 貫徹以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

  聶榮臻常說: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辦什麼事情都應該以自力更生為主,尤其是在尖端科學技術和軍隊的先進武器裝備方面,更應該強調自力更生。因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交給中國。這方面即使用很多的錢也是買不到的,何況我們還沒有這麼多錢。他還說:我們不能自甘落後,中國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大科學家,只是近百年來才落後了。因此,不能迷信外國,依賴外國,「以洋為貴」,應該自力更生,勇於探索。但他又認為,到了20世紀50年代,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上都在迅猛發展,中國搞閉關自守,既不應該也是行不通的。因此,他認為,在強調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要努力爭取外國援助和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聶榮臻在擔任航委主任以後,認為確定航委的工作方針也是首要任務之一。所以在1956年4月17日召開的航委第一次會議上,他在傳達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關於中國發展航空和火箭武器的決定以後說:現在中央和軍委的決心有了,我們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工作方針來實現中央的決心,希望大家發表意見。

  因為航委的任務很明確,是領導發展航空和火箭武器的,所以大家的發言,首先集中在是先研製飛機還是先研製導彈上。與會者有些人認為,中國工業和科學技術基礎薄弱,航空工業方面已經開始仿製工作,有了點頭緒,而且從世界各國的技術發展史看,大多是在航空工業的基礎上發展火箭事業的,所以應該先研製技術上比較容易的飛機,這樣做比較穩妥。也有些人認為,應該先發展導彈,這可以體現「迎頭趕上」的精神。聶榮臻聽了大家的發言後提出:根據中央的方針,中國應該先集中力量研製導彈,導彈與飛機協調發展。在人力、物力、財力的分配上,先導彈,後飛機。各技術先進的國家都已經有了各種導彈,我們要「迎頭趕上」,也得研製導彈。研製導彈和飛機,對中國來說都是困難的,先集中力量研製技術上更為複雜的導彈,其成果會對研製先進性能的飛機有好處,否則,只能研製性能比較落後的飛機。錢學森等一批著名導彈專家信心十足,在爭取得到蘇聯援助後,研製出導彈是完全可能的。在聶榮臻發言後,會上的意見統一起來了。但「飛機乎?導彈乎?」的爭論,在國防工業和國防科研系統一直進行了三四年。聶榮臻力排眾議,堅持先研製導彈,以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制定了「兩彈(導彈、原子彈)為主,導彈第一」的方針,爭論才告一段落。

  在會議發言中,大家又比較多地把發展導彈事業的希望,寄託在提請蘇聯幫助方面。聶榮臻則說:雖然中國的技術力量和工業基礎薄弱,困難很大,但從方針上說,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提請蘇聯幫助,還應該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既自力更生,又力爭外援,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符合辯證法的思想。

  1956年1月20日,彭德懷在第57次軍委會議上說:中國要發展導彈事業,「目前即使蘇聯不幫助,我們也要自己研究,蘇聯幫助我們,就去學習」。

  聶榮臻說:這是非常正確的態度。這樣,會上對以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也就肯定下來了。

  這次會議以後,聶榮臻在積極組建機構組織隊伍的同時,著手努力爭取蘇聯的援助。6月,他提請國務院將一部分留蘇學生轉學導彈和電子專業,另外爭取再派400名學生去蘇聯學習以上專業。8月,聶榮臻對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說:「你看是不是可以向蘇聯政府提出導彈方面的技術援助問題,還可以提議我們派代表團去和他們談判,你先以適當方式摸摸底吧。」李富春立即寫信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甯,提出了這個問題,並提議中國派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9月,蘇聯方面答覆說,對中國的援助只能限於培養幹部,可以提供兩枚供教學用的導彈模型,派5名教授來中國講學。再就是,可以接受50名留學生到蘇聯學習。理由是,搞這個必須從培養幹部開始。

  聶榮臻看出,關於導彈技術,蘇聯政府是不想大力支持中國的。但答應培養幹部總還是好的一步,應該積極安排。於是,告訴有關方面,努力做好留學生的選拔工作,「為了爭取時間,應選拔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研究生派出」。接受導彈模型的準備工作,也要做好。還要安排好來華蘇聯教授的生活和工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