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〇


  1966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設計院,開始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論證設計工作。「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為了減少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事業的損失,聶榮臻於1967年提議,在中國科學院衛星設計院的基礎上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獲得中共中央批准。1968年2月,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並列入軍隊編制,從而保證了衛星研製工作能基本正常進行。

  1970年4月24日,重量達173公斤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首發成功。

  通過這顆衛星,歌頌毛澤東的《東方紅》樂曲響徹了中國大地,也傳向了世界的四面八方。

  1959年12月30日,中央軍委第9次常委會議討論了國防科委關於組建無線電電子研究院、航空研究院和艦船研究院的建議。聶榮臻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原則同意組建這3個研究院。

  當時聶榮臻向國防科委領導人提出,空軍飛機、海軍艦艇的研製,任務很重,工作極為複雜,也需要集中力量才行。軍事裝備方面,幾乎都離不開電子設備,這從導彈研究工作中看得很清楚。因此,在中國經濟和科技力量都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根據五院建設的經驗,應該把各有關工業部和軍隊的科技力量適當集中起來,形成拳頭,才能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發揮作用。根據聶榮臻的意圖,經過近一年的醞釀,1960年10月,張愛萍奉命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研究了組建3個研究院的方案。同年12月20日,中央正式批准軍委關於建立航空、艦船、無線電電子研究院的報告,由唐延傑、劉華清、孫俊人分別擔任3個研究院的首任院長,建制屬國防部,業務由國防科委領導。

  至此,軍事系統科研方面組建機構、組織隊伍的主要構架已大體完成,使「兩彈一星」的研究和空軍、海軍、無線電技術方面主要武器裝備的研究,在60年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

  ※第六十四章 為科學研究事業奠基(二)

  聶榮臻負責領導全國科學研究工作以後,深感近代科學技術的極端複雜性,無論軍隊還是地方,都必須把全國的科技力量組織起來,貫徹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精神,才能取得積極成果。這同戰爭年代組織大兵團作戰,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思想是一個道理。因此,他除了軍事系統而外,也十分重視地方科技方面組建機構、組織隊伍的工作。

  1956年在制定12年科學規劃的過程中,對科研領導機構的設置問題,科學家們就曾經展開過爭論。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在同年10月29日的報告中說:「關於高級協調機構問題,爭論最大。在8月份的討論中,少數同志曾有不同意見,但出席會議的中國科學家(包括郭沫若院長)和大多數有關單位負責幹部,一致主張建立一個常設的高級協調機構。因為科學規劃是全國規模的,而執行時必須分為三個系統,即(中國)科學院、高等學校、產業部門,另外還有原子能委員會和航空工業委員會。對這幾個系統實施科學規劃的情況,應該有一個機構經常加以監督。同時怎樣使這幾個系統明確分工,密切合作,協調地執行規劃,是一個很重要很複雜的問題。各方面不協調,會產生有些任務落空,有些任務重複等現象,妨礙科學的發展。」

  因此,聶榮臻等在報告中提出:「把科學規劃委員會保留下來,並設一個精幹辦公機構擔負上述任務,是一個比較妥當的辦法。」11月份,周恩來、鄧小平等批准了陳、李、聶的報告。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保留下來了,由聶榮臻任科學規劃委員會黨組書記。科學規劃委員會黨組的成員有:宋任窮、黃敬、趙爾陸、劉傑、張勁夫、范長江、張璽、黃松齡、於光遠、穀牧。秘書長范長江、副秘書長武衡。

  當時科學規劃委員會的委員大多是科學家,沒有專職辦事機構。聶榮臻認為,這種狀況難以開展工作。於是,他與張勁夫商量,調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武衡到科學規劃委員會從事專職工作。武衡調來後,經過半年多的籌建,設立了一個20多人的專職辦事機構。

  1957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科學規劃委員會由聶榮臻兼任主任,郭沫若、林楓、李四光、黃敬、楊秀峰為副主任。委員106人,大部分仍是科學家。秘書長范長江,副秘書長武衡、李強、安東、薑君辰。科學規劃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對科學事業進行規劃計劃、組織協調、科技幹部的培養分配、安排解決科學工作的保障條件和開展國際合作等。

  聶榮臻主管科學規劃委員會以後,不久就遇到了所謂「二黃一張」之爭。

  1956年1月,周恩來在《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提出:要「用極大的力量來加強中國科學院,使它成為領導全國提高科學水平、培養新生力量的火車頭」。①這使科學家們很受鼓舞。一時,工業部門和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們紛紛要求調中國科學院工作。這引起了代表工業部門的國家技術委員會主任黃敬,代表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部副部長黃松齡,與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書記張勁夫的爭論。黃敬要求中國科學院將有關工農業生產的研究人員和機構劃歸產業部門。黃松齡則主張科學院將有關基礎理論研究的人員和機構劃歸高等院校。

  ①《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85頁。

  中國科學院是根據蘇聯的經驗逐步建設加強的。當時蘇聯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資本主義國家比,速度要快得多,其基本原因就是集中了眾多的優秀科學家,集智攻關。而資本主義國家的「皇家學會」、「國家科學院」等組織,只是少數知名科學家的榮譽組織,除了有時開開會,出版些刊物,授予榮譽稱號等活動外,對科學研究不起直接的組織領導作用。有鑑於此,張勁夫當然要據理力爭。

  三方矛盾難以解決。聶榮臻要武衡瞭解情況,居間調停,但收效甚微。

  三方爭論愈演愈烈,一直鬧到毛澤東那裡。有一次,毛澤東在見到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高等教育部部長楊秀峰時說:你們兩個有意見,不要吵了,劃個「三八線」嘛!

  聶榮臻聽說後感到問題嚴重,報告了周恩來,建議開會討論解決。1957年6月,周恩來召集聶榮臻、黃敬、張勁夫、黃松齡、范長江、武衡等人開會。開始時會場沉默,誰也不講話。周恩來要聶榮臻先講講。

  聶榮臻在講話中說,中國科學院這個「火車頭」不能削弱,應該加強,我認為蘇聯組織科學院的經驗是可取的,但要再調很多科學家進來,現在看不大可能,只能逐步加強。工業部門和教育部門也不應該挖科學院的牆腳。

  大家都不要有本位主義,現在總的說是人才太少,國防科研方面也碰到了人才奇缺的困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們還是應該強調互相協作,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為好。

  聶榮臻講完後,周恩來要大家發表意見。張勁夫、黃敬、黃松齡發言都表示擁護聶榮臻的意見。周恩來最後講話說,他也同意聶榮臻的意見,大家都要克服本位主義,顧全大局,以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二黃一張」之爭,至此方告結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