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九


  首先,在他參與領導起草的12年科學規劃中,把原子能研究列為第一項重點任務;在12年國防科研規劃中,提出了原子能在軍事方面應用的具體目標。1956年11月,原子能工業部(當時稱三機部,1958年改稱二機部)成立的時候,聶榮臻主管全國科研工作,他積極支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參與三機部的原子能研究工作。

  1956年、1957年,聶榮臻與陳賡多次商談,確定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設立原子彈、導彈專業,以後報經軍委批准,擴大成系,為「兩彈」研究培養人才。1958年1月,中央批准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7個原子能工廠和設計所,急需大批人才。10天后,聶榮臻找趙爾陸、宋任窮、劉傑、安東等開會,提出請兵器工業部為原子能工業部選調一些急需的人才,以加快原子彈研製進程。

  1958年6月18日,聶榮臻召集蘇振華、羅舜初、張勁夫、劉傑、錢學森、王諍、萬毅、安東等開會,討論研製導彈核潛艇的問題。聶榮臻在會上確定:由海軍、一機部、二機部、五院等單位共同協商研究,提出研製核潛艇的具體方案,由航委抓總協調。方案很快提出來了,聶榮臻認為可行,即轉報中央。8月,中央批准了核潛艇研製方案。以後由於國防科研任務過於繁重,核潛艇研製暫時「下馬」,只留少數人繼續進行反應堆物理等方面的研究。直到1965年4月,經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重新「上馬」。不久,又決定將研製工作的重點,由導彈核潛艇改為魚雷核潛艇。聶榮臻對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始終予以關懷鼓勵。「文化大革命」期間,研製工作遇到了極大困難,他及時提出「只能提前,不准推後,要抓緊,要落實」的要求,並批准用中央軍委「特別公函」的形式,要求有關單位的所有人員堅決保證研製工作的進行。1971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核潛艇終於下水試航。

  1958年9月,蘇聯援建的7000千瓦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1.2米直徑的回旋加速器在北京建成,聶榮臻參與驗收,並代表中方在驗收合格證書上簽字,隨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此時,二機部已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的物理研究所已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受二機部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二機部為主。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加快了步伐。

  研製導彈、原子彈,要建立大型的試驗基地。基地需要裝備大量技術複雜、精密度要求很高的儀器設備。由於試驗這兩種武器的特殊要求,試驗基地又必須建在沒有人煙或人煙極為稀少的大漠戈壁地區。因此,建設試驗基地的複雜性和艱巨性,不亞於研製「兩彈」。

  1958年初,彭德懷、聶榮臻等人多次聽取蘇聯專家關於建設試驗基地方面的意見。彭德懷一度指定聶榮臻為試驗基地建設的總負責人,要黃克誠協助聶榮臻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同年1月下旬到4月,聶榮臻先後4次召集由黃克誠、宋任窮、趙爾陸、劉傑、萬毅、陳錫聯、陳士榘以及海軍、空軍有關負責人參加的會議,研究綜合導彈試驗基地,核武器試驗基地和倉庫的建設問題。

  會議商定了如下幾點:1.成立特種工程指揮部,由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兼任司令員、政治委員,從基地選址到設計施工都由這個指揮部負責;2.3.綜合導彈試驗基地定位于甘肅酒泉東北的額濟納旗地區。以上三點,到5月3日,先後得到彭德懷、周恩來批准。6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導彈靶場委員會,黃克誠仕主任。此後,經軍委批准,以剛撤回國內的志願軍第二十兵團為基礎,組建了綜合導彈試驗基地的各級領導和辦事機構;以志願軍第十九兵團為基礎,組建了核武器試驗基地的各級領導和辦事機構。

  經過工程技術人員和參與施工的廣大指戰員的艱苦奮戰,1960年,綜合導彈試驗基地初步建成; 1962年底,核武器試驗基地在新疆羅布泊西北地區初步建成。

  1957年10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開創了人類歷史上航天事業的新紀元。1958年5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八屆二次會議結束後不久,聶榮臻就組織張勁夫、錢學森、王諍等擬制了中國發展人造衛星的初步規劃。

  1958年8月,由聶榮臻主持起草的《十二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報告》中提到:「發射人造衛星,將使尖端科學技術加速前進,開闢新的科學研究工作領域,為導彈技術動員後備力量。同時,大型的衛星上天,是洲際彈道導彈成功的公開標誌,是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集中表現,是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向高層空間發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人造地球衛星的研究,一系列的工作將被帶動起來。其中包括高能燃料、耐高溫合金和精密機械加工的技術、利用能源發電的新技術、無線電電子學、應用數學、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的發展。這些話,都體現了研製人造衛星的決心。但聶榮臻又比較現實。上述報告中提到:「實施的步驟,首先發射探空火箭,開展高空物理研究工作,解決遙控、遙測和觀察中的一系列問題。」再進而研製衛星及其運載工具等。

  9月、12月,聶榮臻先後兩次在聽取張勁夫、錢學森彙報時指出:中國科學院要在研製衛星方面力爭拿出一定的成果,但又要穩紮穩打,狠抓落實。同年11月,為落實衛星研製任務,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共同抽調技術力量,組建了上海機電設計院,屬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雙重領導。

  1959年1月,鄧小平指示:現在發射人造衛星與國力不相稱,要調整空間研究任務。據此,中國科學院在向聶榮臻彙報後,確定了以探空火箭練兵的方針,由上海機電設計院從研製小型液體燃料火箭起步,再逐步研製人造衛星。這樣,中國第一枚T-7M型探空火箭的直徑只有250毫米,起飛重量190公斤,發射高度為8公里,於1960年2月首發成功。

  接著就研製T-7型探空氣象火箭,進展也很快。聶榮臻於1960年4月到上海,先與郭沫若到上海機電設計院看氣象火箭。18日晚上,他又在張勁夫、錢學森和上海市科委主任劉述周陪同下,視察T-7型氣象火箭地面系留熱試車,獲得成功。聶榮臻鼓勵在場的科技人員繼續努力,為火箭事業做出新的貢獻。5個月以後,首枚T-7型火箭在安徽省某山區發射成功。

  1963年,聶榮臻指示將上海機電設計院劃歸五院。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為開展衛星預研工作,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

  1964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與上海機電設計院合作,成功發射了高度達70公里的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

  1965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和導彈、火箭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趙九章、錢學森等又先後提出研製人造衛星的建議。聶榮臻對他們的建議作了批示:請張愛萍、張勁夫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座談,「只要力量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搞」。以後國防科委按聶榮臻的意圖,提出了1970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想,獲得中央專委批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