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八


  會後,包括任新民、屠守鍔、梁守槃、莊逢甘等在內的數十名高級和中級科技人員,在經國務院批准後,很快到五院報到。人們從事國防科技的熱情很高,把這看成是無尚光榮的事業。許多人甚至連調令都沒有收到,接到電話就來報到了。以後又調入了蔡金濤、黃偉祿、吳朔平、姚桐彬等專家,接收了當年分配的100多名大學畢業生,組成了中國發展導彈事業的第一批骨幹力量。聶榮臻得知後,深感欣慰。

  4個多月以後,為了解決五院科技幹部奇缺的困難,聶榮臻又提出建議,在軍事工程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工業學院組建導彈專業,在通信學院、郵電學院、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設置有關導彈的專業。建議得到中央批准。這為日後蘇聯毀約,中國堅持導彈研製工作,奠定了技術力量基矗1956年7月,經軍委批准,以鐘夫翔為局長的導彈管理局(國防部五局)正式成立。3個月以後,10月8日以錢學森為院長的導彈研究院成立,下面設立了10個研究室。至此,中國的導彈研究事業開始起步。

  12個月以後,聶榮臻鑒於航委和五局性質相同,都是管理機構,為了加強航委的領導,減少層次,提高領導機關的工作效率,經他提議,1957年3月中央軍委下令,撤銷五局,所屬機構和人員合併到五院。

  1958年6月10日,中共中央通知,為了加強党的一元化領導,決定成立直屬中央政治局的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5個小組。聶榮臻為中央科學小組組長,組員有宋任窮、王鶴壽、韓光、張勁夫、於光遠。

  聶榮臻在工作實踐中感到,要統一領導光有黨內措施還不夠,必須在行政上也採取有力措施。為此,3個月以後,他向彭德懷彙報:鑒於國防科研工作已經廣泛展開,各軍兵種、軍事院校、軍隊科研機構,都在大力進行國防尖端技術和常規武器的研究工作。地方科學院的各研究所、高等院校、工業部門所屬的研究機構和工廠,也都在積極配合國防科研工作,形勢大好。

  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矛盾,主要是分工不很明確和互相協作不夠。單靠航委領導,已難以勝任,建議在航委的基礎上,充實力量,改組為統一領導國防科研工作的行政領導機構。彭德懷表示完全贊成,要聶榮臻代軍委起草向中央的報告。

  1958年9月25日,軍委給周恩來並報毛澤東、中共中央的報告,由彭德懷主持第一五七次軍委會議討論通過後上報。這個報告說:「國防科學技術的研究已經掀起了一個高潮,並且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些相同的項目,幾個單位都在設計和試製;各研究機構之間互通情報交流經驗不夠;試製趕不上設計;設計、試製和使用單位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繫等。」為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統一組織力量,把研究設計、試製和使用三方面緊密結合起來,加強組織領導、規劃協調,並進行監督檢查,「建議把原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的工作範圍加以擴大,改為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委),在軍委、中央科學小組領導下工作」。

  10月16日,中央批准了軍委的報告。國防科委以聶榮臻為主任,陳賡為副主任;委員由萬毅、劉亞樓、蕭勁光、陳士榘、宋任窮、趙爾陸、許光達、張愛萍、張勁夫、黃克誠、錢學森等22人組成。

  1959年2月,新春伊始,聶榮臻與賀龍、葉劍英等人一起到廣西的南寧視察工作。其間,國防部五部部長萬毅趕到南寧,向聶榮臻彙報導彈、原子彈的研究機構及其試驗基地的建設情況。聶榮臻向萬毅提出,五部的工作有些與國防科委的工作重複,最好把五部與國防科委合併,便於集中統一領導,要萬毅回京後向彭德懷、黃克誠轉達他的意見。3月,聶榮臻回到北京,又當面向彭德懷彙報了自己的想法。在得到彭德懷、黃克誠同意後,聶榮臻代軍委起草了4月20日給中共中央的報告,經軍委會議討論同意後上報。報告中說:1958年3月,經中央批准,設立了國防部五部,在軍委領導下「具體考慮安排全軍火箭導彈武器的技術工作,後來5月間又把原子彈的試驗和儲存工作交給這個部負責」。從一年來的工作看,五部的主要工作與國防科委的一部分工作重複。同時,這兩個部的機構都不健全。「為使工作趨於統一,組織機構比較合理,經過軍委會議討論,決定將國防部五部的現有機構和成員全部合併到國防科委,並明確今後有關火箭導彈和原子能在軍事上的利用兩項技術的領導工作,在軍委領導下統歸國防科委負責。」

  4月23日,鄧小平在這個報告上批示:擬同意,請主席(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林(彪)核示後退(黃)克誠。有關的領導人都圈閱同意。

  新的國防科委仍以聶榮臻為主任,除陳賡外,又增加了劉亞樓、張愛萍為副主任,五部部長萬毅調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同時,總參裝備計劃部負責常規武器科研工作的科研處也合併到了國防科委。從此,國防科委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對國防科技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實踐證明,這樣做以後,對科技工作中的重大決策,貫徹各項方針、政策,組織各方面力量的大力協作等,都能夠集中統一,迅速採取有力措施,從而加速了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

  在導彈研究機構建設方面,自1956年5月29日為五院選調科技骨幹的會議以後,到1957年,聶榮臻曾先後18次召集各有關方面負責人參加的會議進行商討:為五院繼續選調科技骨幹、黨政骨幹、大學畢業生;老科學家,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採用多種方式,培養青年科技幹部,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研究生學習深造;補充優秀的技術工人、復員戰士,自辦技校培養,以滿足初、中級科研實驗人員和技術工人的需要;選調大批優秀的轉業復員軍人從事後勤等科研保障工作。這些會議還研究解決了五院的機構設置、基本建設、開展大協作等等一系列問題。為這些問題,他向上級請示,向下級佈置的小會和個別談話,次數就更多。

  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在科技隊伍方面,到1961年,五院不僅已有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和研究骨幹,還有大中專畢業生數千人,轉業復員軍人數千人。他們都是各級組織挑了又挑的優秀人才。這樣一支隊伍,為五院建設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矗機構設置方面,在聶榮臻的領導關懷下,經中央或軍委批准:五院最初成立了總設計師室、結構強度、空氣動力、發動機、推進劑、控制系統、控制元件、無線電、計算技術、技術物理等10個研究室。1957年11月,軍事電子科學研究院併入五院,與上述10個研究室合編為五院第一、第二分院。

  1961年成立第三分院。1964年成立第四分院。這4個分院,分別從事各型導彈的研製工作。

  原子能研究方面,組建機構和組織隊伍的工作,開始主要是國務院第三辦公室負責的,聶榮臻作為原子能三人領導小組的成員之一,也給予了多方面的關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