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〇五


  1952年1月,聶榮臻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提出了關於抽調40萬解放軍集體轉業的建議。21個師的21萬戰士分別奔赴鐵路、水利、林業、建築等環境條件較為艱苦的崗位。19個師改編為屯墾部隊①,在北大荒、新疆的土地上,灑下了他們辛勤的汗水,使荒無人煙的原野變成了富饒的糧倉。如今,他們中間不少人,還戰鬥在祖國的邊疆。他們為祖國的建設和農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62頁。

  經過這次大規模的精簡整編,全軍總定額有了很大的壓縮。聶榮臻在回憶錄中滿懷深情地說:「我軍廣大指戰員,南征北戰,戰爭剛剛結束,就置個人和家庭的困難於不顧,立即投入艱苦的生產勞動,為醫治多年的戰爭創傷,渡過經濟難關,流下了大量汗水。他們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至今回憶起來,仍使我們感動不已。」由於部隊和地方的高度重視,100多萬人的復員工作進展順利,沒有出現大的問題。它的成功經驗,對33年後的百萬大裁軍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952年8月4日,聶榮臻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提交了《關於由民兵制過渡到義務兵役制方案的報告》。報告中提出,民兵在革命戰爭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仍將發揮重要作用。擬在已有民兵1800萬人的基礎上,按農村總人口的適當比例實行普遍民兵制,並在縣一級建立基於民兵團,加強組織訓練,為逐步過渡到義務兵役制奠定基矗①建議獲得批准。12月11日,軍委和政務院聯合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兵組織暫行條例》。

  ①《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71頁。

  1953年12月,聶榮臻在全國軍事系統党的高級幹部會議上做了《關於組織編制問題的總結》報告,主要內容是:確定了全軍總定額350萬人;各軍兵種人員比例暫時維持現狀,將來隨國家生產發展而變化;各大軍區保留的幹部名額從本軍區的總員額裡擠佔;步兵師的編制經過朝鮮戰場的檢驗,是適宜的,不應變動;公安部隊是人民軍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各兵種指揮機構統稱部,不設政治部;還有關於海防、邊防的責任區分等等問題。②從1950年起,聶榮臻要總參謀部抓各種條令條例的制定,當年就搞出了暫行的步兵操典,雖然很不完備,但新中國建立以後,總算有了一個比較適合人民解放軍傳統和現狀的全軍統一的操典。總參還組織班子編寫內務、隊列、紀律條令,1年以後頒佈了這3個條令的草案,在全軍試行。這些條令、條例的制定與實施,對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了重要作用。

  ②《聶榮臻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78頁。

  ※第五十七章 力促綏遠方式的實現

  聶榮臻認真執行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指示,與薄一波等人一起,為綏遠方式的勝利做了大量工作。

  所謂「綏遠方式」,就是指人民解放軍有意保存一部分國民黨軍隊,原封不動,或者大體上不動,爭取這部分軍隊在政治上與人民解放軍能基本保持一致,以便集中力量首先解決國民黨殘餘軍隊的主要部分。這一做法,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取得戰略決戰勝利的當時,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十分有利的。

  早在爭取和平解放北平的進程中,聶榮臻於1949年1月16日對鄧寶珊說,「我方對解決綏遠問題的初步設想,準備採取一種更為和緩的方式,留待下一步再解決。」①羅榮桓也向鄧寶珊表示:綏遠的問題,待黨中央指示以後再談。如果北平的和平解放能順利完成,使中國數百年古都的文物能夠完全歸到人民手中,綏遠的問題就好談了。羅榮桓還對鄧寶珊說:「毛主席說,將採取一種更和緩的方式。我們叫它做『綏遠方式』。」②聶榮臻讓鄧寶珊回去後,將這一意見轉告給傅作義。鄧寶珊當時是國民黨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兼晉陝綏邊區司令,綏遠有他一份,聽了自然高興,就滿口答應。

  ①《綏遠和平解放大事記》,第13頁。

  ②《傅作義生平》,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319頁。

  通過多次會談,雙方終於達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這就為綏遠方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矗2月1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進入北平以後,遵照中央指示,2月2日在《人民日報》(北平版)發表了一條消息,在敘述北平談判的過程時,公佈了1月16日給傅作義的公函。公函中歷數傅作義在抗戰勝利後執行蔣介石的內戰政策和《勘亂命令》,進行反共反人民活動,進攻華北解放區,敦促他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編,同時講了傅作義將軍接受了人民解放軍的指示,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傅作義看到報紙後思想苦悶,情緒低沉。這件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1949年1月14日,聶榮臻在與傅作義的全權代表鄧寶珊等談話時,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採取了強硬態度,嚴正譴責傅作義對和平解決平津問題一再拖延,傅方對此應負全部責任,並表明解放軍攻打天津的決心。第二天接到軍委來電說:要將「一個正式文件」(即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消息)交鄧寶珊帶回去,並指出,這「是準備于必要時公開發表的」。這就是1月16日聶榮臻交給鄧寶珊的那份公函(即「通牒」)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走後,鄧寶珊看了(沒有封口)表情驚訝,覺得很為難。周北峰等人向鄧寶珊建議:「傅個人英雄主義甚濃,通牒以暫不交為好。」

  因此,交「通牒」一事就這樣被拖延下來了。以後,中央軍委從人民的利益和大局出發,於1月20日、29日兩次來電指示:為了爭取政治上的主動,順應北平人心所向,使傅作義在群眾中完全陷於孤立,促使他徹底改變反動立場,在政治上、軍事上都真正站到人民方面來,「通牒」以公開發表為好。

  於是,1月31日新華社播發了「通牒」全文,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消息。

  傅作義對和平解決綏遠問題是有貢獻的。1月28日,董其武所部與解放軍綏蒙軍區部隊在陶卜齊曾發生武裝衝突,董部被消滅一個團。傅深恐再生事端,一再要求儘快解決綏遠問題。考慮到傅作義如果情緒消沉,對推行「北平方式」、和平解決綏遠問題,以及統一戰線工作都有不利影響,因此,林、羅、聶決定與傅面談。2月4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將擬談的內容報告了中央軍委。2月5日,毛澤東對談話內容作了批示。2月8日,林彪、聶榮臻、葉劍英、陶鑄、蘇靜、南漢宸在北京飯店宴請傅作義。席間,林彪首先向傅作義表明了態度:「北平和平解決,避免了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使文化古都未遭受破壞,避免了雙方官兵的傷亡,替國內樹立了北平方式的新榜樣。」「傅作義將軍對北平和平解放是有貢獻的。」「我黨願意與一切黨外真願為人民服務的人合作。共產黨人絕不採取黨員包辦方式,而是採取黨員與非黨員合作的政策。共產黨對一切對革命事業有貢獻的人,絕不虧待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