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一〇六


  林彪還告訴傅作義:今後並願吸收他做工作,例如參加華北或將來的聯合政府工作,等等。聽了林彪的話,傅作義一再表示,他的行為不是為了個人,是以人民利益為重的,南京曾幾次派飛機來接他,他都沒走。此時,聶榮臻又進一步向傅作義解釋了共產黨的民主政策:「我們的民主是對百分之九十的人民主,而對百分之十的反動階級、反動分子,則實行專政,而不可對一切人實行民主,但我們的民主是代表絕大多數人的。」①在座的葉劍英對傅作義願意積極幫助解放軍接管北平的態度,表示了欽佩之意。他們邊吃邊談,氣氛極為融洽。鄧寶珊高興地說:「我們的心與你們完全一樣,只不過我們不是共產黨員而已。」這次宴請後,傅作義的情緒有所好轉。

  ①1949年2月12日林、聶關於與傅談話內容向中央軍委的報告,原件存軍委檔案館。

  2月11日,傅作義在家中回請了林彪、聶榮臻、葉劍英等人。為了穩定傅作義的情緒,這次對綏遠問題只作了一般交談。

  通過雙方互相宴請,感情上有了進一步的溝通,這無疑對解決綏遠問題起了促進作用。

  2月19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就解決歸綏、大同、榆林三處問題向中央軍委建議,將在綏遠的傅作義部改編為一個軍(以後實際上改編成一個兵團),由人民解放軍派出各級政治工作人員,其部隊、幹部及眷屬與解放軍同類人員同等待遇。建議得到中央軍委批准。

  2月22日,毛澤東在西柏坡接見傅作義、鄧寶珊將軍時,提出綏遠問題岡」以用「綏遠方式」解決。當傅作義詢問什麼叫「綏遠方式」時,毛澤東解釋說:就是不用打仗來解決綏遠問題。解放軍與董其武部隊之間先劃條和平線,互不侵犯,把鐵路接通,貿易搞起來,然後看董其武將軍認為方便的時候宣佈起義。毛澤東為綏遠問題的暫時劃界分治,定了基調。

  3月,中共中央決定賀龍、李井泉參與綏遠問題談判。3月23日,林彪、賀龍、聶榮臻、李井泉、陶鑄約請傅作義、鄧寶珊、周北峰到北京飯店協商解決綏遠問題。會上,解放軍方面表示,遵照中共中央決定,綏遠暫時維持現狀,並組織小型委員會,具體協商劃界、交通、金融、貿易等問題。傅作義方面表示同意。經商定,解放軍方面代表為李井泉、張友漁、潘紀文;傅作義方面代表為王克竣周北峰、閻又文。不久,林彪、賀龍、李井泉等因另有任務,會談由聶榮臻、薄一波負責。

  3月下旬至4月上旬,雙方代表作了幾次反復協商,互有讓步,解放軍則做了多方面的讓步。3月27、29日,聶榮臻、薄一波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兩次提到:「關於劃界,經我方讓步,商定自武川北之烏蘭花(四子王旗)、陶卜齊、白塔……直到托縣請水河之間的喇嘛灣,劃一界線,停止衝突……喇嘛灣一地,傅方頗有不願放棄之意,我們意見,如傅方堅不讓步,我方可以不要。」關於交通,平綏路在統一管理的原則下,傅方的運費可斟酌減免,如有盈餘,還可按里程比例分給傅方紅利。雙方自由貿易,可互免出入口稅,互設貿易機構,但嚴禁違禁品(如鴉片煙)貿易。在金融方面,為照顧傅方,人民銀行準備酌量收兌傅方的金元券。關於派聯絡機構,解放軍方面提出設到師以上部隊,傅方堅持不接受,於是做了讓步,擬只在歸綏設聯絡處。國民黨派遣到董其武部的特務分子由傅方送走等等。以後按照這個方案,在文字上幾經斟酌,達成綏遠分治協議。經毛澤東批准後,6月8日雙方在《綏遠和平協議》上簽字,協議生效。

  在雙方協商期間,人民解放軍於4月20日開始對封建軍閥閻錫山的老巢太原,發起第二階段總攻。24日淩晨5時,1300多門火炮齊轟太原城。上午10時,總攻結束,殲滅閻錫山部8.4萬人,太原宣告解放。此時,地處平綏、同蒲兩條鐵路幹線交匯處的晉北重鎮大同,雖然早已是一座孤城,但固守在城裡的國民黨軍正在加固工事,負隅頑抗。他們憑藉較強的實力和堅固的工事,妄圖與城外的解放軍部隊抗衡。針對大同國民黨軍的情況,城外的解放軍部隊在聶榮臻、薄一波的直接領導下,堅決按照中央軍委對大同實行「圍而不打」的戰略方針,對城內國民黨軍展開了強大的政治攻勢。

  4月29日,大同城內國民黨軍派代表與解放軍正式談判。這一天,守城的國民黨軍1.3萬人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編,大同獲得解放。接著,5月5日,解放軍又乘勢攻佔了安陽,殲國民黨軍1.5萬餘人。當天下午,新鄉國民黨軍2萬餘人被迫全部投誠。至此,華北地區全部解放。在當時情況下解放軍這樣做,應該說是做了很大讓步的。正因為如此,在解放軍部隊中有些同志產生了急躁情緒,認為「綏遠方式」吃虧,又太麻煩,太不乾脆。聶榮臻、薄一波根據中央意圖,一再要求解放軍方面的代表一定要耐心會談,能讓步的地方可以讓步,力求「綏遠方式」取得勝利。4月18日,聶榮臻在華北軍區直屬隊團以上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綏遠談判問題上的急躁情緒,是與七屆二中全會的精神不一致的。「不明了這樣的鬥爭方式,更便於集中力量解決主要敵人……這不是由於我們力量小,而正是由於我們的力量已是強大的。」

  綏遠和平協議達成以後,鬥爭並沒有結束。國民黨當局千方百計誘迫董其武率部西撤,以便繼續控制。董其武進行了抵制。但董其武的部下,情況很複雜,有的堅持頑固立場,有的受閻錫山拉攏,進行破壞,使協議的執行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預定6月底公佈協議的計劃未能實現,按預定日期進駐歸綏的解放軍代表被阻擋而折返。在這種情況下,傅作義於7月14日給毛澤東寫了封長信,提出了解決綏遠問題的意見。7月16日,毛澤東在聶榮臻、薄一波陪同下,接見了傅作義、鄧寶珊。毛澤東表示傅作義的意見很中肯,就按傅的意見辦。

  7月18日,解放軍方面派出的工作委員會抵達歸綏,但受到董其武某些部屬的百般抵制,個別工作人員甚至還因遭受特務分子的襲擊而犧牲,根本無法開展工作,協議只是一紙空文。至7月24日,工作委員會的大部分人員被迫撤出歸綏。與此同時,董其武部有些小部隊也不斷向解放軍防區襲擊騷擾。對此,聶榮臻、薄一波於7月30日電示綏遠軍區司令員姚喆等人,解放軍宜一方面提高警惕,如敵來襲,堅決還擊,並記錄在案;另一方面又要忍耐,不要主動出擊,儘量避免事端,以利於和平解決綏遠問題。

  鑒於阻力大、困難多,毛澤東決心讓傅作義出面解決綏遠問題。毛澤東說:「綏遠起義後,不用軍管方式,可設軍政委員會,由宜生先生(指傅作義)任主席。」①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很快宣佈成立了綏遠軍政委員會,傅作義為主任,鄧寶珊與解放軍代表高克林為副主任。聶榮臻遵照毛澤東的意圖,對傅作義的歸綏之行作了精心安排。他專門指示華北軍區撥了一列鐵甲列車,內掛一節軟臥車廂,並派一個營的兵力護衛。薄一波也親自打電話通知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撥出現大洋15萬元,作為傅作義此行的活動經費。傅作義也從他原來部隊積蓄的奮鬥基金裡拿出現大洋5萬元,將這20萬元帶到綏遠,準備慰問那裡的部隊官兵。8月20日,中共綏蒙區委城工部部長潘紀文代表華北局、華北人民政府,陪同傅作義、鄧寶珊等啟程赴歸綏。那天,聶榮臻和薄一波親自到西直門車站送行。

  ①《傅作義傳略》,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274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