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五四


  1941年7月5日的邊區第二屆藝術節大會上,聶榮臻再次指出:各藝術團體在文藝運動中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軍的傳統是「把藝術當作政治工作的武器」,「需要戰鬥力就一定需要文化」①,軍隊要用這個武器來提高戰鬥力。藝術要大眾化,也要提高,不要因有某些缺點而否定一切。藝術工作是需要經過10年、20年長期努力才能有成就的,有些藝術工作者不安心藝術工作是不對的。

  ① 1941年7月16日《晉察冀日報》。

  不難想像,聶榮臻對文藝工作的這些指示,對邊區各文藝團體所起的鼓舞和教育作用是多麼巨大。眾多的文藝工作者,依據邊區無比豐富的鬥爭生活,創造出了大量的戲劇、音樂、詩歌、文學、美術作品,又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戰熱情。

  1942年,晉察冀邊區的鬥爭進入極端艱難困苦的時期。這年的1月15日,聶榮臻在平山縣寨北村出席了晉察冀分局高幹會議。會議期間,冀中區黨委書記黃敬等人向聶榮臻提出,大家從戰鬥的第一線到分局和軍區來開會,希望能看到一些水平較高的演出,譬如曹禺的話劇《日出》,請聶榮臻問問抗敵劇社,能不能滿足大家的要求。聶榮臻馬上把劇社社長汪洋和指導員劉肖蕪找來,轉達了這一意見,並說:「我們大多數同志都是農民出身,只瞭解地主,不瞭解資本家,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情況更不熟悉,看一看《日出》這個戲有好處。」

  劉肖蕪問:「司令員給幾天做準備?」

  「3天。」聶榮臻平靜地回答。

  「天哪!」汪洋和劉肖蕪全都楞住了,這是個大戲,而且連劇本都還沒有,更不用說排練、服裝、佈景、道具了。坐在聶榮臻身旁的呂正操鼓勵說:「沒關係,你們就是拿著劇本在臺上念,我們也看!」

  既然聶司令員說了話,那麼,這無疑是一場需要打贏的戰鬥。汪洋和劉肖蕪返回劇社,連夜進行緊急動員,並從聯大的沙可夫那兒找來了劇本。就這樣,他們三天三夜不睡覺,只在排練的間隙才打個盹兒,硬是把戲給排出來了。於是,奇跡出現了——抗敵劇社僅用3天時間,就把大型話劇《日出》搬上舞臺,獻給了邊區的領導者們和全體軍民。

  雪花飄飄,天寒地凍。搭在雪地裡的帳篷舞臺,四周挖著一條燃著炭火的土溝,以便為穿著單薄衣服和旗袍的演員驅寒。聶榮臻興致勃勃地坐在台下,邊烤火邊朝準備演出的演員們喊道:「加炭火呀!喝酒哇!」1940年就任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趕緊給演員們發酒,好讓每個人呷上幾口酒,脫去披著的棉衣上臺。雖然演出服裝是麻袋布和紗布所做,劇中的沙發是驢馱子翻過來塞上背包改裝的,佈景也是土法上馬搞出來的,但是演出卻很成功。3個多小時的演出,使身處敵後的人們大開眼界,熱烈的掌聲在冬夜的原野裡經久不息。演出結束之後,聶榮臻特地走上台向演員們表示感謝,還稱讚飾演「小東西」的年輕女演員方碧演得好。方碧幸福地望著慈父般的司令員,眨了眨美麗的大眼睛,甜甜地笑了。

  聶榮臻沒有想到,這竟是這位既會演戲又能寫劇本的年輕女戰士留給他的最後一個微笑。方碧是兩個月後與劇社的戰友們深入到遊擊區和敵佔區宣傳演出,在山西崞縣神崗頭遇敵犧牲的。當時,負傷的還有杜烽和演《母親》的主角胡朋等五六個人。才華橫溢的編劇崔品之被俘,後來寧死不屈,也犧牲了。方碧生前喜愛梨花,她犧牲的時候正是梨花盛開的時節,戰友們含淚把她埋在神崗頭的梨樹下,並在靈壽與平山交界處的兩界峰為她召開了追悼會。消息傳到軍區,聶榮臻痛惜不已,特地發出唁電,以示哀悼。他還指示說:「趕快把負傷的同志送回來治療。被俘的同志,我們再困難,也要用金子設法把他們換回來!」實際上被俘的文藝工作者大多寧死不屈,幾乎沒有生還的。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為工農兵服務,為革命鬥爭事業服務,深人生活,深入鬥爭實踐,為創造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而努力。這一講話,在晉察冀文藝工作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兩個多月以後,晉察冀軍區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8月6日,聶榮臻到會作了重要講話。他根據毛主席的「講話」精神,結合晉察冀的鬥爭實際情況,指出:我軍從紅軍時期起,就重視文藝工作,即使在艱苦的長征當中,仍然在戰鬥間歇,組織大家唱歌跳舞。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張國燾曾污蔑這樣做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可後來他卻成了叛徒。八路軍繼承了紅軍的光榮傳統,蓬蓬勃勃地開展文藝工作,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指戰員的鬥志,使革命文藝成為強有力的武器,這是值得我們誇耀與驕傲的。儘管我們在軍事裝備上低劣,比不上強大的敵人和其他軍隊。但在文化武器這個方面,我們的「裝備」是並不落後的,這是我們的優點和特點。聶榮臻說到這裡,與會的文藝工作者十分激動,報以熱烈的掌聲。

  聶榮臻接著說,希望大家認識文藝工作在革命鬥爭中的重要地位,安心和熱愛文藝工作,力爭成為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文學家。最後他鼓勵文藝工作者們說:「偉大的作品將來一定要產生,而且一定會產生在前線,產生在堡壘附近。」晉察冀的文藝工作者沒有辜負党和人民的重托。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確實做到了以革命文化這個銳利的武器,打擊敵人,團結、教育人民,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少人為此負傷流血,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人民將永遠懷念他們!

  ※第三十三章 外國人眼中的神秘國土

  八路軍挺進敵後,以劣勢裝備,與強大的日軍作戰,居然取得了像平型關戰鬥那樣的勝利,而且這種勝利的趨勢還在繼續發展。這引起了許多外國人的濃厚興趣,想弄清其中的奧秘。40歲出頭的美國情報軍官、海軍陸戰隊上尉埃文斯·卡爾遜就是其中的一個。

  卡爾遜是在美國女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的鼓動下決定前往晉察冀的。

  卡爾遜於1937年12月中旬,來到當時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的八路軍總部。

  他在會見朱德時提出,要求到五臺山地區去參觀訪問。朱德回答說:五臺山區已經完全被日本人包圍,他們正在沿著五臺山區周圍的4條鐵路線,以兩萬多兵力分八路圍攻聶榮臻所部,去那裡很危險。卡爾遜說:「然而,這恰恰是我要求去的原因,因為我想看看八路軍是如何作戰的。到五台去必須至少兩次通過敵人的封鎖線,這就增加了看到作戰行動的可能性。」朱德理解一個軍人想看到作戰行動的要求,表示願意提供協助。後來經毛澤東同意,1937年12月26日,卡爾遜由著名作家、此行作為他的翻譯的周立波陪同,跟隨一支40多人的護送部隊從山西洪洞縣出發了。一路上經過安澤、沁縣、武鄉、和順、東冶頭等地,從娘子關附近越過正太路,進入晉察冀邊區。

  1938年1月29日傍晚,卡爾遜進入阜平。聶榮臻和軍政學校的學員前來迎接。大家都想看看第一個來到的外國人,老鄉們也來了不少。卡爾遜說:「打仗以來,還沒有外國人進入過這一地區,人民很願意展示他們的成就。

  一批穿黑長袍的商人在我們經過時向我們行禮,臉上洋溢著善意。緊挨著他們的是穿著棉褲和胸前開口的黑色短棉衣的農民。他們懷著不加掩飾的好奇心觀看這個有一副紅面孔、穿一雙粗陋的鞋子的洋鬼子。婦女協會的人舉著寫有『歡迎美國朋友』的三角小紙旗。」當天晚上,聶榮臻請卡爾遜吃飯。卡爾遜說:「當晚在晚餐時,我會見了邊區政府的官員,有機會審度這些遠在日本人背後維護中國主權的人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