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五三


  《抗敵報》最初是油印的,以後逐步發展成石英鉛印的報紙。印數也由開始時的幾百、幾千份,發展到幾萬份。1940年11月7日,《抗敵報》改名為《晉察冀日報》,它積極宣傳共產黨、八路軍堅持抗日的方針政策,準確、迅速、及時地報道邊區軍民火熱的鬥爭生活,成為深受大眾喜愛而又具有權威性的報紙,為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聶榮臻格外喜歡這份散發著油墨香味的報紙,也格外喜歡辛勤辦報的鄧拓和那些年輕有為的編輯、印刷工人及發行人員。他說:「鄧拓辦報是有功的。大批革命的新聞工作者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晉察冀日報》社的鄧拓,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他領導的《晉察冀日報》社,在反『掃蕩』期間,經常是一面打遊擊,一面工作。整個報社精幹得很,就是那麼幾頭騾子,馱著輕便的印刷器材,編輯記者們背著輕便電臺。鄧拓帶領大家,一手拿槍,一手拿筆,與敵周旋。」因此,他送給鄧拓一匹好馬。報社凡有重要社論趕著發表,起草後哪怕是深更半夜,鄧拓也要單身匹馬趕到司令部來,請聶榮臻審閱。《抗敵報》以及《救國報》、《抗敵三日刊》等陸續印發到邊區各地,敵人卻始終找不到這些「遊擊報社」的蹤影。

  邊區還辦有理論刊物《新長城》,綜合性的文化雜誌《學習半月刊》,文學藝術刊物《詩建設》、《山》、《鼓》、《文藝通訊》等等。

  它們像一支支犀利的投槍和匕首,刺向敵偽的反動宣傳和腐朽的文化,也刺向反抗戰、反團結、反進步的扒手們。聶榮臻等邊區黨政軍領導人,成了廣大文化工作者最堅強的後盾。

  「抗敵劇社」在阜平成立時,最初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隊,隊長是楊克武,演出一些紅軍舞蹈,抗戰歌曲等比較簡單的節目,以配合作戰和發動群眾等中心任務。後來從城市來了一批知識分子,劉佳、胡可、杜烽等,演出的節目就豐富一些了。1939年初開始有了女演員胡朋、陳劍戈、陳群等,演出的水平更進了一步,可以演出多幕話劇了。

  「我們的革命根據地不僅在政治上是最光明的地方,在文化上也應該是最先進的地方。」聶榮臻常對政治部主任舒同和宣傳部長潘自力說,「我們要有力地抵制敵偽腐朽文化,使扼殺進步文化的國民黨統治區相形見絀。咱們邊區彙集了眾多有志有為的文化戰士,尤其是平津地區來的大批優秀的知識青年。我們應該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時也幫助他們,使他們在鬥爭中鍛煉成長」。

  對於文藝節目的演出,聶榮臻尤為重視。「抗敵劇社」演出的《松花江上》、《張家店》、《美人計》、《順民》、《林中口哨》及舒同主任親自編寫的《警覺》等戲劇,演出水平雖然不很高,但聶榮臻一有空就去看,看後有時還要作指示。總部學兵隊戲劇組帶來的戲劇《順民》,是崔嵬在大後方寫的,某些情節不大符合敵後鬥爭的實際與需要,聶榮臻認真地提出了商榷意見:「劇中的老大爺遭日本兵毒打,兒媳婦被強姦,猛醒後放火燒掉自家的房屋去抗日——這個抗日願望很好,但是房子卻燒得不對頭嘍!敵後要建立我們的根據地,有時敵人『掃蕩』,我們號召群眾堅壁清野,為的是不給敵人留下糧食和物品,迫使敵人不得不退出根據地。至於房子,還得留下,敵人走了,我們回來還得住呀,老百姓也是不贊成『焦土抗戰』的嘛。所以說,藝術要符合鬥爭需要……」有時候,他看到一個好戲,總是高興得連聲說:「演得好,演得好!你們應該下到分區去巡迴演出,讓下面的同志也一飽眼福,既受教育,又得到娛樂。」

  1941年1月26日除夕之夜,聶榮臻工作到下半夜兩三點。大年初一早上,天剛亮,他就被抗敵劇社兒童舞蹈隊來拜年的小兵們給叫醒了,起床一看,只見劇社的宣海池、田華、華江等一群長得十分可愛的10歲左右的小孩,穿著聶榮臻批准發放的幹部軍服、吊兜兒馬褲,顯出俊秀模樣,正舞著霸王鞭,唱著歌兒向他拜年。聶榮臻高興得一個勁兒地說:「謝謝你們,謝謝同志們給我拜年……」「聶司令員,我們還沒有吃早飯呢!」宣海池一副天真可愛的樣子,脆生生地嚷了起來。聶榮臻哈哈笑了,向正圍觀的管理科人員說:「好啊,快給他們煮餃子呀!」

  能在司令員身邊吃到一頓平時極難吃到的餃子,對這些文藝小兵來說,簡直是最高的獎賞和享受。孩子們高興得就像小喜鵲一樣,吱吱喳喳地叫了起來。他們吃餃子的時候,聶榮臻在一邊端詳著,叉腰欣賞著孩子們那種可愛的吃相,流露出滿心的喜悅。他拿起電話告訴政治部:「小鬼隊拜年,要好好招待!」結果,小兵們轉了一大圈拜完年,吃飽喝足之外,衣袋裡還脹鼓鼓地塞滿了花生和紅棗,歡天喜地、蹦蹦跳跳地帶回去分給比他們年長的隊員們。

  聶榮臻對軍隊的文藝工作者總是給予厚愛的,無怪乎人們常說抗敵劇社的文藝兵是「軍區之驕子」了。抗敵劇社和華北聯大文工團、西北戰地服務團聯合演出蘇聯話劇《母親》,他觀看後接見了劇組,稱讚他們演了一出有很大教育意義的戲劇,並說武裝鬥爭與文化建設是不能對立的,文化加軍事加政治就等於革命軍隊的戰鬥力。①會餐的時候,他特地向導演崔嵬、丁裡、胡蘇、汪洋、飾演主角的胡朋以及所有的演職員敬酒,表示感謝,並檢討說對大家關心不夠,使文藝工作者們深受感動。

  ①1941年1月22日《晉察冀日報》。

  聶榮臻關心文藝工作者,還表現在對他們的嚴格要求上。考慮到劇社社員要演出,下部隊時要做政治鼓動工作,所以他批准文藝工作者穿幹部服,留頭髮,不必像普通戰士那樣一律剃光頭。但是不允許他們生活散漫,作風疲塌。有時看到個別的劇社人員衣冠不整,軍容風紀不好,他會叫住這種人,嚴肅地說:「你們劇社是培養政治工作幹部的地方,各方面都要作出好榜樣嘛。」

  聶榮臻非常愛惜文藝骨幹。他對抗敵劇社的人才保留作了幾條嚴格的規定:第一,劇社裡凡是有文藝才華,做出過貢獻的人員要調出去,都得經過他批准。第二,劇社的女演員太少,即使是符合婚姻戀愛條件的老紅軍團職幹部,也不許到那兒找對象。培養一個女演員不容易,都找跑了,生兒育女改行去了,她的藝術生命終止了不說,劇社還怎麼演出?劇社內部目前也不允許互相談戀愛,何時開禁,以後視情況再定。第三,創作和演出的節目一般由劇社自己定,頂多宣傳部審查一下就行,他不去干涉,叫別人也不要一味指責。

  正是因為有了聶榮臻的幾條規定,才使抗敵劇社保持穩定,湧現出了一大批當時和後來都聞名于全軍乃至全國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進城後,聶榮臻曾欣慰地對擔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的汪洋說:「那時我就想到要保留你們這些藝術人才了。現在看來,都留下來了。」汪洋感慨地點了點頭,眼前又浮現出在晉察冀時那難忘的一幕:軍區政治部調汪洋到冀東工作,忘了向聶榮臻報告,聶榮臻發覺後命令立即追回。宣傳部長潘自力急得連警衛員都來不及帶,騎著快馬,滿頭大汗地追上了走到半路的汪洋,心急火燎地喊著:「聶司令員不同意你調走,趕快回去換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