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傳 | 上頁 下頁
五二


  根據地火熱的鬥爭生活,給了當時任抗大二分校大隊政治委員的傅崇碧以深刻的印象。他後來回憶說:1938年秋天,我從抗大來到了晉察冀邊區。我們首先到了蛟潭莊、城南莊等地。以後又到了根據地其它地區,親眼看到和親身體會到了模範抗日根據地的大好形勢。我們每到一處,都強烈地感受到當地的人民群眾對共產黨是那麼的擁護,對日本侵略者是那麼的仇恨。我們看到有許多老人和兒童在村裡站崗放哨,組織得非常好。邊區的人民群眾真正是被發動起來了。我們到這裡後還碰上了趕集市,這是我們來之前所沒有想到的。趕集的人成千上萬,熙熙攘攘很是熱鬧。集市上吃的、穿的、日用的,什麼東西都有。可以看出,根據地的生產是抓得很不錯的。更令人驚歎的是當地群眾對敵人竟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完全像是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全的環境中。只要敵人或敵機一來,放哨的人就會敲鐘。聽到鐘聲,人們就極有秩序地分散、隱蔽起來。對於我們初到晉察冀的人來說,那裡真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我來到晉察冀邊區不久,就參加了陳莊戰鬥。這次戰鬥雖然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但是有許多村莊都被敵人燒光了。我看到老百姓一不害怕、二不悲觀,很快就在廢墟上建起了自己的房屋。

  晉察冀邊區的文化生活也很豐富,搞得非常活躍。我記得1939年冬,賀龍率一二〇師要回晉綏去,軍區為他們組織了演出、籃球比賽等文體活動。

  文工團、體工隊、各軍分區的領導人及軍區的幹部們都參加了各項活動。快過年時,鄉村裡到處都可以看到跳秧歌舞、踩高蹺和唱戲的人們。在敵後根據地文化生活開展得這麼好,的確是不多見的。在晉察冀邊區,報紙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們天天都有報紙看。敵人來「掃蕩」時,印刷機用牲口馱著走,走到哪裡在哪裡印報,然後再通過民兵把報紙分送出去。根據地對培養幹部非常重視。部隊連以上幹部都要在抗大二分校進行訓練,民兵隊長都必須在學校接受半年時間的訓練,學習怎樣埋地雷,怎樣打遊擊戰等。邊區還辦了黨校,專門學習黨的政策、法紀等。對這一點聶司令員抓得很緊,他經常到學校或教導團講話,鼓勵大家好好學習。在根據地,軍民關係是非常融洽的。

  當地群眾抗日救國的熱情很高,信心很足。那時,軍工廠做地雷缺鐵,群眾知道了就把廟裡的大鐵鐘拿來燒化了做地雷。在老百姓家的門窗上,到處可見掛著的手榴彈、地雷,敵人害怕極了。再有就是群眾家家戶戶挖地道,和敵人展開地道戰。軍民關係很密切,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共同抗日,那種軍民團結打擊敵人的氣氛是令人難忘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光輝成就,特別是在實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突出成就,與國民黨統治區形成鮮明的對照。在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負擔不僅沒有減輕,而且苛捐雜稅愈益繁重,人民不堪重負。國民黨軍隊依靠「抓壯侗的辦法,把老百姓繩捆索綁地驅上前線。因此,從大後方來到敵後根據地,如同發現了一個新天地。

  對晉察冀尤其讚美不已。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曾在晉察冀做了6個多月的考察,在15個縣、500多個村莊進行了調查訪問,後來寫了一本影響頗大的書:《華北敵後——晉察冀》。他在書中熱情地呼喊道:「抗日民主之花開遍了華北!」「華北是我們的!中華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他稱晉察冀為:「模範的抗日根據地。模範的抗日民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晉察冀邊區,象徵著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象徵著新中國光明燦爛的前景。

  它的名字深深地銘刻在人們心頭的深處,激蕩著每一個愛國者,每一個有志氣的中國人,特別是鼓舞著年輕一代的希望和嚮往。」最後,他大聲讚美道:「晉察冀邊區是新中國的雛型!」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範根據地(二)

  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文化工作也有蓬勃的發展。由於聶榮臻的一貫重視和大力支持,晉察冀建立了一支無限忠於革命事業而又人數眾多的文化工作隊伍。他們與人民生活、戰鬥在一起,充分發揮了打擊敵人、鼓舞人民的戰鬥作用。

  說到文化工作,聶榮臻從紅軍時期起就十分重視。1933年在中央蘇區,他曾參加《廬山之雪》、《殺上廬山》等話劇的演出。他還利用戰鬥間歇,親自編寫了反映南昌起義的四幕話劇《南昌起義》。①抗戰初期,聶榮臻對平型關戰鬥中沙飛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照片讚不絕口。當這位上海來的攝影記者向他提出,希望留在一一五師工作,聶榮臻滿口答應。以後他親自批准在晉察冀軍區政治部設立新聞攝影科,任命沙飛為科長。1939年元旦,軍區在蛟潭莊舉辦了一次攝影展覽,轟動了整個山村,部隊的幹部戰士看,附近村子的老鄉也來看,熱鬧非凡。聶榮臻儘管事前已經過目,也擠在人群裡再次欣賞。聶榮臻自己就是個攝影愛好者。

  ①潘振武:《戰歌春秋》,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56頁。

  1936年,他曾用任弼時送給他的照相機,在西安附近拍了不少照片。現在,他對沙飛、羅光達說:照片形象鮮明,真實生動,戰士和老鄉們容易看懂,不識字的人也能看懂,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教育工具,要是能放大,群眾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他還規定,今後軍區的重要活動,都要通知攝影記者參加。後來看到沙飛等用自製的土放大機放大的照片時,聶榮臻高興地說:共產黨、八路軍做什麼事都有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太好到比較好的過程。②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使沙飛、羅光達極為感動。1942年7月,《晉察冀畫報》創刊。7月7日聶榮臻為創刊號題詞:五年的抗戰,晉察冀的人們究竟做了些什麼?一切活生生的事實,都顯露在這小小的畫刊裡。它告訴了全國同胞,他們在敵後是如何地堅決英勇保衛看自己的祖國;同時也告訴了全世界的正義人士,他們在東方在如何的艱難困苦中抵抗著日本強盜!這本創刊號,根據聶榮臻的指示,用銅板紙印刷,文字說明用中英文對照,畫面用簡單的彩色套印,令人耳目一新。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更為可貴的是,眾多的新聞攝影工作者,用生命和血汗的代價,深入前線、深入群眾,拍下了數以千計珍貴的歷史鏡頭,成為晉察冀軍民進行抗日戰爭的最形象生動的歷史見證。所有這一切,都是和聶榮臻的支持分不開的,因為他把攝影工作也看作是對敵鬥爭的一種銳利武器。

  ②1984年《中國攝影》雙月刊,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1989年9月第5期,羅光達回憶文章。

  在聶榮臻的關懷下,1937年12月11日,《抗敵報》和「抗敵劇社」在同一天成立。此後,西北戰地服務團、華北聯大文工團、聯大文藝學院、魯迅藝術學院、八路軍前線記者團等文藝、新聞團體來到邊區,以及邊區自行成立的各種文藝單位,都受到他的熱情支持和歡迎,大批從事文化工作的青年知識分子受到他的關懷和愛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