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四〇


  同時,怎樣使這幾個系統明確分工,密切合作,協調地執行規劃,是一個很重要很複雜的問題。各方面不協調,就會使有些任務落空,有些任務重複。至於由什麼機構來負責這一任務,有的主張由國家計委負責,有的主張由國家經委負責,也有的主張由國家技術委員會或中國科學院負責。在討論中,我們認為這些部門的業務都有它的特定範圍,他們本身的任務都很繁重,承擔整個科技遠景規劃的全面組織協調工作是有困難的。另外,就是全國科學家都十分重視「科學規劃委員會」這個組織,以參加科學規劃工作為無上光榮。因此,我們認為這是團結全國科學家的一種良好的組織形式,科學家們歡迎它,我們就應該把它保持下來,設立一個精幹的辦事機構擔負協調任務。

  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九日,由陳毅、李富春同志和我共同向中央提出建議,保留了科學規劃委員會的機構,將原來的十人領導小組改為黨組。除了由我擔任黨組書記而外,委員由宋任窮、黃敬、趙爾陸、劉傑、張勁夫、范長江、張璽、黃松嶺、於光遠、穀牧等各有關方面的領導同志擔任,秘書長由范長江同志兼任,副秘書長是武衡、薑君辰、李強、安東同志。

  到一九五八年,隨著科學研究事業的不斷發展,需要解決的急迫問題越來越多,科學規劃委員會作為科學技術的領導機構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因為科學規劃委員會有一百多名委員,大多是兼職的科學家和領導幹部,既不容易集中,又不便於實施領導。同時科學規劃委員會與國家技術委員會在工作任務上有一定的重複交叉。所以十月份我向中央建議,將兩委合併,共同組成一個專門領導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全國性職能機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這個想法,我先與當時國家技術委員會的負責人韓光同志到中央書記處會議上作了口頭報告,小平等書記處的同志一致同意我們的想法。隨後我就正式寫了書面報告。中央很快批准了這個報告,並任命我兼任主任,韓光同志任常務副主任,劉西堯、張有受、范長江、武衡同志任副主任。下面有一個約二百來人的精幹辦事機構。

  國防方面,一九五六年二月錢學森同志寫了一個《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周恩來同志親自主持軍委會議,決定組建導彈航空科學研究方面的領導機構一一航空工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航委),開始由周恩來、我和錢學森同志籌備。一九五六年四月中央正式批准成立航委,由我兼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同志兼任副主任,委員有王士光、王諍、安東、劉亞樓、李強、錢志道、錢學森等同志,安東同志任秘書長,領導我軍的導彈和飛機的研究工作。與此同時,總參裝備計劃部成立了裝備科研處。裝備計劃部在副總長張愛萍同志領導下,籌劃我軍常規武器的科研工作。

  一九五八年五月,軍委又決定成立國防部五部,實際上把航委和裝備計劃部科研處的兩部分工作合在一起,領導軍隊整個武器裝備的科學研究工作。到一九五八年十月,鑒於我軍科學研究的任務也越來越複雜繁重,我建議,將航委與五部正式合併,成立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統一領導全軍武器裝備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央和軍委批准了我的建議。國防科委也由我兼任主任,陳賡、劉亞樓、張愛萍、萬毅同志任副主任,安東同志任秘書長,張震寰同志任副秘書長,下面也設立了約兩百人的精幹辦事機構。

  這樣國家科委與國防科委,加上中國科學院(當時郭沫若同志任院長,張勁夫同志任黨組書記兼副院長主持常務,李四光、陶孟和、蘭可禎、吳有訓同志為副院長,裴麗生同志為秘書長),形成了全國比較完善的科研領導體制,從規劃、計劃的制定、報批、檢查,到科研任務的確定,科研人員、經費、物資的管理分配都由這三個機構統管起來了。國家科委、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的領導成員以後幾經變遷,這裡不再贅述。這三個方面都由我抓總牽頭,直接對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負責。實踐證明,這種集中領導、分工負責的做法,在當時是必要的,遇事容易下決心,相互間協作密切,步調一致,大大提高了領導工作效率,促進了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工作比較順利。各省也相繼成立了地方的科學技術委員會,統一領導各省的地方性科學研究工作,同樣起了好的作用。

  組建機構最重要最複雜的是,組建各級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到一九六二年,工業、農業、衛生等各主要部門和系統都相繼建立起科學研究機構。據有關資料統計,設在北京的國務院各部直屬的重點研究院,就有鋼鐵研究院、有色金屬研究院、礦山研究院、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電器科學研究院、機械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煤炭科學研究院、石油科學研究院、化學工業研究院、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材料研究院、地質科學研究院、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林業科學研究院、鐵道科學研究院、交通科學研究院、郵電科學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共二十多個專業研究院。

  一些重點生產企業也開始設立自己的研究所或研究試驗室。中國科學院由四十幾個研究所發展到一百多個研究所,形成了包括眾多學科和技術領域的科研基地。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也在逐步開展,結合教學任務建立了科學研究組、室、所等組織。地方的科研工作,經過調整,把各省、市、自治區分散的科研力量裁併組合成相對集中各有側重的科學研究院或研究所。各大區也都成立了科學研究分院,組織領導各地方的科研機構。

  國防方面成立了火箭、原子能、飛機、艦艇、電子設備、各種常規武器等研究院,還成立了軍事醫學科學研究院。軍隊的各大單位還成立了一批獨立的研究所。到一九六二年,全國科研機構已經由一九五六年時的三百八十多個發展到一千三百多個。有各類研究人員(不包括國防方面)九萬四千多人。這些院、所相對集中了各該項目或專業的人才和設備,有針對性地進行建設,集中力量專攻某個項目,成為科研攻關的第一線戰鬥堡壘。

  當時大家有一句響亮的口號,叫做「集中力量,形成拳頭,進行突破(也就是大力攻關)。」各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儘管當時有很多困難,還是盡了最大可能,要人給人,要設備給設備。中央、國務院在財政和物資上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調到科研單位工作的同志,無論來自哪個方面,都非常高興,認為是自己的無上光榮,那種一心辦科研的熱烈情景是非常感人的。我們有了這麼一批科學研究院、所,有了初步組成的這樣一支奮發進軍的科研隊伍,也就使各項科研工作的發展前進,有了可靠的組織保證。實踐證明,處在科學技術比較薄弱的狀況下,適當集中力量,形成拳頭,再加上全國大協作,是我們在科學技術戰線上能夠獲得許多突破性成就的關鍵措施之一,起了良好的作用。

  其次,隨著科研工作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認識到科研服務工作的重要性,所以逐漸成立了一批情報資料、計量、標準、儀器儀錶、化學試劑、圖書等機構,以後還成立了計算中心,風洞試驗中心等機構。這些單位的先後成立,大大方便了科研工作的進行,為我國科研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沒有這些科研服務機構的有力保障,科研工作要取得顯著成就是不可能的。集中辦科研服務機構的路子是對頭的。因為這些機構是所有科研部門或大多數科研部門都要用的,集中辦就能辦得比較全比較好。如果各科研單位都辦科研服務機構,就會重複分散,既辦不好,又造成浪費,這是應該力求避免的。

  一九五八年九月,我們還將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合併,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各省也成立了科學技術協會。「科協」下面組織有各種專業學會,使科學技術工作者在這些學會裡經常進行學術討論,交流總結經驗,促進群眾性的科學普及、科學實驗、技術推廣等工作。我們還建造了科學會堂,為科學家們的休息和學術活動提供場所。「科協」還出版多種刊物、攝製科學電影等,向廣大群眾進行科學普及宣傳,並且進行一些科技方面的外事活動,這些對促進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