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聶榮臻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三八


  在討論過程中,大多數同志的意見認為:第一條路比較長,比較曲折,究竟怎麼搞,也很難具體設想;而第二條路則比較短,也比較直,不僅有世界先進科學成就可資借鑒,而且可以爭取當時對我們友好的國家給以幫助。所以,經過討論,大家同意了第二條道路。認為這是追趕世界科學先進水平的符合多快好省精神的正確方針。

  關於規劃的原則,各方面的意見分歧也比較大,主要是兩種意見,一種是按任務來規劃,另一種是按學科來規劃。按任務規劃,就是根據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對於科學技術所提出的任務來進行規劃,目標方向明確,可以密切配合國民經濟和國防的發展。按學科規劃,也有它的長處,科學家可以很容易按照自己學科的專長和已有的科研機構進行規劃。

  但在我國當時的條件下,這個辦法會出現兩大缺點:一是大多數科學家還不系統瞭解國家對於科學技術的需要,因此,這樣的規劃,不能使理論和實際很好地結合,也可能得到一批單項的科研成果,但綜合起來卻解決不了經濟和國防建設中需要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二是中國科學現狀很不平衡,重要的缺門和薄弱環節很多,如果有什麼科學家、有什麼機構就規劃什麼學科,結果許多缺門和薄弱環節就不可能得到填補和加強。當然我們也指出,以任務帶學科是我國科學規劃的基本原則,但也不排除一些探索性、理論性的課題可以按學科和已有的研究機構來規劃。事實上,當時中國科學院的不少課題就是按學科來規劃的。

  經過充分討論,最後確定了接任務帶學科作為這次規劃的基本原則。但這樣就引起一部分科學家的思想波動,以為我們輕視理論了,後來經周恩來同志指示,加了一章「現代自然科學中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對基礎學科的研究工作作了比較恰當的安排,並且把它列為重點之一,這才使這場爭論平靜下來。

  經過大家認真負責的討論,制定規劃的方針、原則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制定這樣一個規劃,是一項非常艱巨、非常細緻的工作,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辦法和步驟,就會事倍功半。為此,大家花費了不少精力。最後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先由中國科學院、各高等院校、產業部門和國防部門分別制定出各自的規劃,然後交國務院匯總,由集中起來的一批專家,對各部門的規劃初稿進行審查綜合和彙編。當時集中了六百多名國內各方面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住在北京專門進行這項工作,前後搞了四五個月。他們真可以說是做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談論的都是怎樣使國家進步強盛起來。回憶起當時的氣氛,至今仍然令人振奮。

  另外,我們也邀請了一些蘇聯專家當顧問,幫助擬訂和審議規劃。首先來的是十個人的科學家小組。他們走後,經常同我打交道的是蘇聯專家組負責人馬裡采夫和拉紮連柯。當時到中國來的專家,還是熱情認真的,在制定規劃過程中,他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制定這樣一個全國性的長遠科學規劃,核心的問題是怎樣引導我國的科學技術更快地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瞭解當時國際上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本國的實際能力和可能。否則每個學科就無從制定他們的研究方向,各產業部門也無從確定他們的基本技術政策。

  根據周恩來同志確定的總的指導思想,又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我們對規劃的內容確定了這麼幾個重要方面:

  一、必須建立世界上已有的,又為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所必需的尖端學科,如噴氣技術、計算技術、原子能和無線電電子技術等。

  二、基於我國的特點,需要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大問題,如長江、黃河的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等。

  三、在國民經濟建設方面和科學技術發展方面急需研究的關鍵問題,如農業、冶金、能源開發等。

  四、各業務部門在當前和不久的將來在實際生產中和基本建設中需要解決的較大的科學技術問題。

  除此而外,我們還制定了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設置科學機構的規劃。對我國科技發展的進度,科學機構的佈局和分工配合等一系列問題也進行了研究。

  就這樣,經過六百多名科學家、技術人員和一些蘇聯專家約半年的討論,我們終於制定了這部《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在規劃中,我們提出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重要科學技術研究任務共五十七項,研究課題六百多個,整個規劃連同它的附件,共六百多萬字。其中重點任務是十二項,即:(一)原子能和平利用;(二)噴氣技術;(三)電子學方面的半導體、計算機、遙控技術;(四)生產自動化和精密機械、儀器儀錶;(五)石油等重要資源的勘探;(六)建立我國自己的合金系統和新冶煉技術;(七)重要資源的綜合利用;(八)新型動力機械和大型機械;(九)長江、黃河的綜合開發;(十)農業的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肥料;(十一)幾種主要疾病的防治;(十二)若干重要基本理論的研究。軍工方面,由航空工業委員會、總參裝備計劃部、國防工業部的同志參加,共同擬定了武器裝備發展規劃,作為十二年科學規劃的組成部分。

  當時確定的初步目標有:在利用民用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準備開展地對空、空對空等各種防禦性戰術導彈和火箭的研究;原子能作為軍用動力堆的研究;電子學方面進行提高雷達探測距離,武器裝備自動化和通信裝備小型化等的研究;噴氣飛機提高速度、高度和其它性能的研究;潛艇、快艇等各型艦艇提高速度、續航力和裝備系統自動控制的研究;坦克、火炮等進行減輕重量、改善越野性能和自行火炮的研究;軍事醫學科學方面進行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的研究。當然,限於當時的水平,這些項目一般只是提出了奮鬥目標,各種要求和採取的措施,大多不是很具體的。張愛萍同志當時作為主管裝備計劃的副總長,參與了制定武器發展規劃的領導工作。

  規劃中還有一部分國際科技合作的項目,象派留學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員出國學習、實習、考察,請一些外國科學家來華講學、提供諮詢意見,與蘇聯、東歐國家建立科學聯繫和共同進行某些研究項目等。當時主要是與蘇聯合作,為此,一九五七年十一月我國派出以郭沫若同志為首,有若干著名科學技術專家參加的中國科學技術代表團到蘇聯訪問,確定了一百二十二個科技合作項目。

  對規劃綱要所規定的方針和重點,科學家們也進行了熱烈地爭論。例如,關於科學發展的方針問題,一部分專家不同意「綱要」所提出的「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方針,他們認為應該改為「重點發展,推動全面,加強基礎,迎頭趕上」。但當時大多數同志認為這種提法勢必模糊重點,也會影響「迎頭趕上」,還是以「綱要」中的提法為好。中央領導同志也覺得這樣提法可能較為恰當,所以最後沒有修改。

  另一個爭論的問題是規劃的「重點」問題,有的同志不同意將「幾種主要疾病的防治和消滅」與「自然科學中若干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這兩項列入重點。我說:「有幾種疾病,如血吸蟲病,嚴重地危害著幾千萬人民的生命與健康,不是件小事,應該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如果我們的醫學科學不把解除億萬人民的病痛列為重點,那麼我們的科學規劃怎麼能談得上是造福人民的規劃呢?」大多數同志同意這種意見。對於重要的基本理論研究列為重點,大多數科學家是同意的,只有少數同志不贊成,經過討論,還是統一了意見。

  還有尖端與基礎的問題。有的科學家認為我們缺少搞尖端的科學家,也不具備條件,當時還是應該打基礎,過一段時間再考慮安排尖端技術的科研工作。這種提法不符合「迎頭趕上」的精神,同時尖端與基礎也不應該對立起來。但為防止忽視基礎的傾向,專門補充制定了一個「基礎科學研究規劃」,以加強對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地學等學科的研究。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處理還是適當的,對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尖端和基礎的發展都起了良好作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