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一九七二年的內政和外交(4)


  陳、鄧兩人在八大以來一直是中央領導核心成員,在黨內外有著很高威望,後來又被認為犯了「嚴重錯誤」。讓他們重新出來工作,自然會引起人們對過去許多問題的重新認識。特別是鄧小平,「文化大革命」當中曾被說成「劉、鄧資產階級司令部」的主要人物之一、「黨內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對他的態度,直接關係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與評價,所產生的影響和震動是不言而喻的。

  根據毛澤東關於解放幹部的意圖,從這年上半年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加快了「解放」幹部的進程。四月二十四日,《人民日報》發表經周恩來審定的題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社論,提出:「要嚴格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除了極少數混進革命隊伍的階級敵人和屢教不改、不可救藥的分子外,對一切犯錯誤的同志,不論老幹部、新幹部,黨內的同志、黨外的同志,都要按照『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採取教育為主的方針。」「正如得過傷寒病可以產生免疫力一樣,犯過錯誤的人,只要認真改正錯誤,善於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有了免疫力,就有可能工作得更好。①」七月三十一日晚,在國防部舉行的慶祝「八一」建軍節招待會上,陳雲、李富春、陳再道等一批老幹部公開「露面」,十分引人注目。

  與此同時,毛澤東對經濟工作也很關心。他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批示發出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這個指示要求各地認真處理好集體積累與社員分配的關係,在增產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增加農民個人收入;同時,反對把黨的政策允許的多種經營當作資本主義去批判。在工業方面,一九七二年二月初,經他審閱同意的國家計委《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中,提出從國外引進化纖新技術成套設備、化肥設備以及部分關鍵設備和材料。根據這一精神,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當年內共批准進口十四套化纖、化肥以及一米七連續軋鋼機等成套設備,成為總價值達四十三億美元的進口計劃中的一部分。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規模最大、種類最多的項目之一,開始打破長期以來閉關自守、技術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的局面。

  國內經濟形勢,從「文化大革命」以來經歷了一個大的曲折。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由於全國範圍內的大動亂,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大幅度下降,工業和農業都是如此。隨著國內政治局勢稍趨穩定,一九六九年開始回升,恢復並略超過一九六六年的水平。一九七〇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又增長百分之十九點四。一九七一年,國內生產總值繼續增長百分之七,但又出現職工總數、工資支出和糧食銷量「三個突破」。②一九七二年,經過新的經濟調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逐步得到控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三點八,經濟形勢繼續得到好轉。這些成績的取得,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是十分可喜的。

  與此同時,毛澤東繼續注視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通盤考慮應採取的方針和對策。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日,中共中央在轉發國務院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的批語中寫道:

  「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大好,各級領導同志要謙虛謹慎,不要因為勝利就忘乎所以。毛主席講了《明史·朱升傳》的歷史故事。明朝建國以前,朱元璋召見一位叫朱升的知識分子,問他在當時形勢下應當怎麼辦。朱升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他的意見,取得了勝利。根據我們現在所處的國內外大好形勢和我們所堅守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無產階級立場,毛主席說:我們要『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毛主席的這一指示,使『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更加具體化了。」③

  借歷史故事或古人的話來闡釋某個道理和觀點,是毛澤東常用的一種方式。這幾句話,是毛澤東根據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中國所處的國際地位和外部環境,明確提出的當前和今後工作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

  一九七二年,是調整國內各項政策的一年,也是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的一年。這一年,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毛澤東和周恩來審時度勢,運籌帷幄,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取得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等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實現了國家對外關係的前所未有的突破。

  人民共和國外交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歷了一段曲折的路程。這裡,需要作一點簡單的回顧。

  「文化大革命」最初幾年,中國面對的國際局勢是十分嚴峻的。

  從新中國誕生到「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有四十七個國家與中國建立並保持外交關係,其中絕大多數是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以及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放棄對新中國的敵視政策。同時,中國共產黨批評和抵制了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某些作法,中蘇兩黨、兩國關係惡化。蘇聯政府以重兵集結在中蘇和中蒙邊境,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一九六九年三月,中蘇邊防部隊在中國黑龍江省珍寶島地區發生武裝衝突,一時戰爭陰雲籠罩,兩國關係降到建交以來的最低點。

  就在這個時候,毛澤東提議由陳毅掛帥,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參加,「研究一下國際問題。」同年七月和九月,他們先後將《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對目前局勢的看法》兩份研究報告送交中央。在這兩份報告裡,提出:在中、美、蘇「大三角」關係中,中蘇矛盾大於中美矛盾,美蘇矛盾大於中蘇矛盾;在目前美、蘇兩國都急於打「中國牌」的情況下,中國處於戰略主動地位。

  對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方面的新動向,毛澤東早已注意。一九六八年冬天,他饒有興趣地讀了有關美國總統競選的材料,並對在中國的美藉專家柯弗蘭寫的文章(其中稱共和黨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松將當選本屆美國總統)表示「欣賞」。他還仔細閱讀了不久後當選第三十七屆美國總統的尼克松所寫的《六大危機》,認為該文「寫得不錯」。④一九六九年一月,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人民日報》全文刊登了尼克松在一月二十日發表的就職演說。

  ①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報》。
  ②「三個突破」,指職工總數超過五千萬人,工資支出超過三百億元,糧食銷量超過八百億斤。
  ③中共中央轉發國務院關於糧食問題報告的批示,1972年12月10日。
  ④毛澤東會見尼克松談話記錄,1972年2月21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