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8) |
|
十月二十四日,劉少奇又轉發天津市委《關於小站地區奪權鬥爭的報告》。為轉發這個報告,他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奪權鬥爭問題的指示》。在這個指示中,根據小站地區的經驗,提出:「當前我們國內的敵我矛盾有一部分在形式上是以人民內部矛盾出現的,甚至是以黨內矛盾出現的。敵我矛盾同人民內部矛盾、同黨內矛盾交織在一起。」②(②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轉發天津市委《關於小站地區奪權鬥爭的報告》的指示,手稿,1964年10月24日。)劉少奇的這個觀點,後來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來。 十一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工作團的領導權限的規定(草案)》,提出:「今後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多數地方已經決定組織強大的工作團,按照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原則進行。」「中央認為,有必要加重工作團的責任,把所在縣的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交由工作團領導。」 從此,農村社教運動出現了一種新的組織形式,由從中央單位來的和省、地、縣數千幹部組成的強大工作團,集中在一個縣裡,用打殲滅戰的方式組織運動,並包攬了這個縣的各級組織領導權。 毛澤東在抓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同時,也十分關注經濟工作。他抓經濟工作,主要側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略、發展方針和發展目標的制定,並且緊密聯繫到當前的戰備工作。他多次聽取經濟和計劃工作部門的彙報,提出意見。 當時,經濟發展的勢頭很好,有望提前實現經濟調整的各項任務,使國民經濟重新走上穩步增長的軌道。在這種形勢下,籌備召開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確定國民經濟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提出更加長遠一些的奮鬥目標,便提上了黨中央的議事日程。 還在一九六三年夏,毛澤東就提出:把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五年這三年作為一個過渡階段,仍然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為這一時期國民經濟計劃的方針。三年過渡之後,搞一個十五年的設想,就是基本上搞一個初步的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或者說工業體系;然後再有十五年左右,建成一個具有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①(①轉引自周恩來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63年9月6日。) 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三日、十四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成立關於工業發展問題決定起草委員會,由鄧小平主持,周恩來、彭真、李富春、李先念等參加。隨後,形成了題為《關於工業發展問題》的黨內文件。制定這樣一個文件,最先是毛澤東提議的。儘管這個文件後來沒有正式下發,但它表明中央領導人已開始考慮經濟恢復以後下一步的發展問題。 這個文件提出,要「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還設想:「在三年過渡階段之後,我們的工業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使我國工業大體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國工業接近世界的先進水平。」①(①《關於工業發展問題(初稿)》,1963年9月。) 這些考慮,為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作了準備。 毛澤東對《關於工業發展問題(初稿)》作過多次修改。在九月六日的稿子上,他加寫了一大段話: 「我國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 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 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後一 次,即抗日戰爭,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 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 權辱國條約而告終。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 經濟技術落後。現在,我國社會制度變了,第一個原因 基本解決了;但還沒有徹底解決,社會還存在著階級鬥 爭。第二個原因也已開始有了一些改變,但要徹底改 變,至少還需要幾十年時間。如果不在今後幾十年內, 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 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帝國主義現在是處 在衰落時代,我國,社會主義陣營,全世界被壓迫人民 和被壓迫民族的革命鬥爭,都是處於上升的時代,世界 性的戰爭有可能避免。這裡存在著戰爭可以避免和戰爭 不可避免這樣兩種可能性。但是我們應當以有可能挨打 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力求在一個不太長久的時 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後狀態,否則我 們就要犯錯誤。」①(①《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 社1999年6月版,第34JD、341頁。) 從這篇精闢的歷史總結中,不難看出,中國在經濟和技術上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巨大差距對中國形成的壓力,一直是毛澤東思考國內問題和作出決策的重要出發點。不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後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在一個不太久的時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後狀態,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這些話,反映了中國人民渴望民族振興、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 一九六四年,毛澤東在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上,有一些變化。他越來越重視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提出加強第三線建設,改善工業佈局,加強國防。這是他鑒於當時中國所處的周邊國際環境,特別是美國擴大對越南南方的侵略戰爭,在經濟形勢全面好轉的基礎上,所採取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 他把農業和國防比作兩個「拳頭」,把基礎工業比作一個「屁股」。強調要把基礎工業搞上去,其他方面與之相適應,並要從外國引進先進技術,以加強工業。②(②毛澤東聽取國家計委領導小組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初步設想彙報時的談話記錄,1964年5月10日至13日。) 五月二十七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專門研究第三線建設問題。他提出兩個「注意不夠」,一個是對第三線建設注意不夠,一個是對基礎工業注意不夠。 所謂三線,是按地域劃分的。第一線是沿海,第二線是中部地區,第三線是後方地區,包括西南的雲、貴、川,西北的陝、甘、寧、青。新疆屬第一線。對第三線的建設,毛澤東考慮的重點在四川,而攀枝花③(③攀枝花位於四川西南邊境金沙江沿岸,臨近雲南,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力資源以及較多的煤、石灰石等礦產。),又是重中之重。當時確定第三線的鋼鐵基地是兩個,一在酒泉,一在攀枝花。毛澤東曾說過:「酒泉和攀枝花鋼鐵廠要搞,不搞我總不放心,打起仗來怎麼辦?」而這兩個鋼鐵基地,毛澤東把攀枝花放在第一位,對它寄託著極大的希望。他說:攀枝花不搞起來,我就睡不著覺,一定要下決心搞,把我們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是不行的。要準備上山,上山總還要有個地方。他同時提出,要加快成昆、內昆、湘黔、滇黔、川黔幾條線路的建設。他說,西南三線,不僅修鐵路,搞鋼和煤,機械、化工、軍工等什麼都有才好。我們把三線的鋼鐵、國防、機械、化工、石油、鐵路基地都搞起來,那時打起仗來就不怕了。打起來還可以繼續建設。你打你的,我建設我的。毛澤東把三線作為一個陣地,把一、二線作為一個陣地。以一線、二線的生產支援三線建設,而三線建設要抓緊。他說:「前一個時期,我們忽視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後來提醒,注意了。最近這幾年又忽略『屁股』和後方了。」①(①轉引自中央召集的各中央局負責人談計劃問題的會議記錄,1964年5月28日。毛澤東聽取國家計委領導小組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初步設想彙報時的談話記錄,1964年5月10日至13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聽取余秋裡關於長遠規劃設想彙報時的插話記錄,1965年1月23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