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發動「大躍進」(7) |
|
這段話,分析了兩種不同的個人崇拜並加以區別。實際上是很難區別的,結果是鼓勵和助長了不加分析的、盲目服從的個人崇拜。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從三月十日起,到十九日,會議聽取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彙報。毛澤東作了許多插話,歸納起來,主要有這樣一些內容。 ——社會主義建設路線的形成,再有五年就差不多了,苦戰三年,也可能形成。過去的八年,顧不上也抽不出手抓建設。現在才有可能抽出時間來研究建設,開始摸工業。現在建設路線還沒有完全形成。科學、文教、商業還沒有摸。我們一定苦戰三年,切實去摸,形成一條完整的、我們中國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 ——苦戰三年,基本改變本省面貌。七年內實現四十條。農業機械化,爭取五年實現。可不可以這樣提,各省可議一下。 ——十年或稍多一點時間趕上英國,二十年或稍多一點時間趕上美國,那就自由了,主動了。 ——實現四十條,遼寧三年,廣東五年,是左派。三年恐怕有困難,可以提三年到五年。 從這些話裡,可以感受到成都會議上那種過熱的氣氛。不久前,還一直在講十五年或更多一點的時間趕上英國,現在變成「十年或稍多一點時間」,又增加了一個「二十年或稍多一點時間趕上美國」。這些,雖然沒有作為正式口號提出來,但思想的傾向是清楚的。本來,提出十五年在鋼的產量上趕上英國,是有根據的,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薄一波曾經說:「十五年趕上英國,就鋼的總產量來說,也不能算是冒進。」「如果我們按一九五六年八大確定的指標和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辦事,不搞什麼『大躍進』,那麼,我國一九七二年的鋼產量超過英國是綽有餘裕的。」①(①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744、745頁。)但在沒有經過充分論證的情況下,籠統地提出十年趕英就成為主觀想像的東西了,二十年趕美就更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了。實現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的時間也大大提前,原來規定十二年完成的指標,有的提前到三至五年,有的提前到五至七年。 對於一些地方提出的太離譜的高指標,毛澤東還有所顧慮。比如,遼寧提出兩年實現畝產四百斤。毛澤東就說:「不要吹得太大,還是五年計劃爭取三年完成,這麼個快法,我有點發愁。可以提得活動一點,留有餘地,再看一看,以免被動。」 ——搞農業機械化,小社勢必要合併一些;合併後仍然不能搞的,可以搞聯社。 ——為了水利綜合利用,使用大型機械,會合並一些社。際了地廣人稀的地區外,五年之內逐漸合併。 ——「二五」計劃期間,平原地區合作社的規模大一些為好,可以辦小學,辦工廠。 在農業生產中,為了水利的綜合利用,提高水的使用效益,一九五七年冬和一九五八年春興起了大搞水利運動,在許多地方,已經衝破了現有合作社的規模,要求並社。經過毛澤東的肯定和倡導,可以預料,並社和擴社將以不可阻擋之勢發展起來,這就是後來人民公社運動的出現。在社員家庭副業方面,毛澤東採取慎重和保護的政策。他說:苦戰三年,不要減少自留地和個人的養豬。三年內增加合作社積累,分得少了,應該使農民發展•些副業,增加一些收入。自留地減少,又不要多養豬,兩頭堵死不好。①(①以上均見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聽取彙報時的插話記錄。) 在這個期間,毛澤東批轉了一批報告,作為會議文件印發。在會議印發的一百餘份文件中,毛澤東提議印發的近六分之一,其中相當多的是一些省和部的躍進計劃和經驗。他印發這些材料的目的是要推動其他地區和部門也能打破常規,來一個「全面躍進」。毛澤東還從《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的按語中,選出一些反對所謂落在群眾運動後面、打擊群眾積極性的右傾保守思想的,印發會議。 聽了幾天彙報後,毛澤東在三月二十日發表第三次講話。 他對於彙報中提到的改良農具的群眾運動,給予很高的評價,稱之為技術革命的萌芽,是一個偉大的革命,應該推廣到一切地方去。他說,群眾性的創造是無窮無盡的,是從下而上搞起來的,我們發現了好的東西,就要加以總結推廣。 河南省提出,一年實現「四、五、八」,②(②指《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糧食平均畝產量在12年內所要達到的指標,即:黃河、秦嶺以北地區達到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達到500斤,淮河、秦嶺以南地區達到800斤,簡稱「四、五、八」。)水利化,除四害,消滅文盲。對於這樣一個完全脫離實際、根本辦不到的躍進計劃,毛澤東雖然並無太大把握,但還是有些相信,並未制止,而是採取大體肯定的態度,主張試試看。他認為:可能有些能做到。即使是全部能做到,也不要登報。各省不要一陣風,說河南一年,大家都一年。可以讓河南試驗一年。如果河南靈了,明年各省再來一個運動,大躍進。他又說:如果一年實現「四、五、八」,消滅文盲,也可能缺點很大,起碼是工作粗糙,群眾過分緊張。只要總路線正確——多快好省,鼓足幹勁,力爭上游,那末一年、二年、三年乃至五年完成「四十條」,那也不能算沒有面子,不算不榮譽。凡是根據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能辦到的,就應當多快好省,鼓足幹勁,力爭上游。但辦不到的不勉強。現在有股風,十級颱風,不要公開去擋,要在內部講清楚,把空氣壓縮一下。要去掉虛報、浮誇,不要爭名,而要務實。有些高指標,沒有措施,那就不好。 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毛澤東說:還在創造中,基本點已經有了,現在已經使得少數人感覺這條路線是正確的。可能還有很多人是將信將疑,或者說是不自覺的。對於我們來說,從理論上和若干工作的實踐上(例如工農業有相當的增產,工作也有相當的成績,多數人心情舒暢),認為這條路線是正確的。但四十條還沒有實現,十五年趕上英國還只是口號,一五六項尚未全部建成,「四、五、八」大部分尚未證實,全國工業化尚未實現。第二個五年計劃搞幾十萬項,①(①指由地方各級分別投資興辦的建設項目。)縣縣都辦起工業來,結果如何?會不會生產過剩?在我腦筋中存在問題。是好,還是天下大亂,我現在沒有把握。所以,現在要開會,要每年抓四次,看到有問題就調節一下。他說:這個路線開始形成,由於兩個原因,根本的是群眾鬥爭的創造,其次是領導機關反映了這些創造。總路線開始形成了,但是尚待完善,尚待證實,不可以說已經最後完成了。 毛澤東對於已經和正在出現的躍進局面,從根本上說是肯定的和欣喜的。但對這樣一件從未幹過又毫無經驗的大事業,他似乎也預感到可能會出什麼亂子。但他相信,這條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正確的(雖然有時說還要看幾年),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已經高漲起來,只要中央和省市自治區這兩級領導一年抓四次,開會研究,看到有問題就調節一下,就不會出大問題。 三月二十二日,毛澤東第四次講話。毛澤東的精神越來越興奮,情緒越來越高昂,思想越來越活躍。這次主要講要有勢如破竹、高屋建瓴的氣概,要敢想敢說敢做。為此他提議把會議延長兩三天,專門談談思想問題,以解放思想,提高風格。 他說:要提高風格,振作精神,要有勢如破竹、高屋建瓴的氣勢。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抓住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工作中的基本矛盾。但我們的同志有精神不振的現象,是奴隸狀態的表現,像京劇《法門寺》裡的賈桂一樣,站慣了不敢坐。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創造出來的,不能抄書照搬。一有迷信就把我們腦子鎮壓住了,不敢跳出圈子想問題。 他還講不要怕教授,說進城以來相當地怕教授,看人家一大堆學問,自己好像什麼都不行。他說,自古以來,創新思想、新學派的人,都是學問不足的青年人。他的這個思想,在南寧會議上就提出來了,但沒有展開,這次大大地發揮了,舉出古今中外的許多事例:孔子不是二三十歲的時候就搞起來?耶穌開始有什麼學問?釋迦牟尼十九歲創佛教,學問是後來慢慢學來的。孫中山年輕時有什麼學問,不過高中程度。馬克思開始創立辯證唯物論,年紀也很輕,他的學問也是後來學的。馬克思開始著書的時候,只有二十歲,寫《共產黨宣言》時,不過三十歲左右,學派已經形成了。那時馬克思所批判的人,都是一些當時資產階級博學家,如李嘉圖、亞當•斯密、黑格爾等。「歷史上總是學問少的人,推翻學問多的人。」章太炎青年時代寫的東西,是比較生動活潑的,充滿民主革命精神,以反清為目的。康有為亦如此。劉師培成名時不過二十歲,死時也才三十歲。王弼注《老子》的時候,不過十幾歲,死時才二十二歲。顏淵死時只三十二歲。青年人抓住一個真理,就所向披靡,所以老年人是比不過他們的。梁啟超青年時也是所向披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