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10)


  不料,這個被杜勒斯稱為「可怕的進退兩難」的決定,遭到蔣介石的強烈反對,引發了美蔣矛盾。蔣介石看到了這個舉動的嚴重後果:一旦把沿海島嶼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就是朝著讓聯合國安理會來決定誰應佔有臺灣,以及誰在聯合國享有代表權邁出了第一步。①在這種情況下,美蔣雙方都作了一定妥協。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日,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在華盛頓簽訂。接著,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八日,美國授意新西蘭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關於討論中國大陸沿海島嶼地區「停火」問題的提案。

  毛澤東發起這場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鬥爭時,曾經把阻止美蔣簽約作為鬥爭的一個目標。但是,這一目標沒有能夠實現。這裡面除了美國頑固堅持既得的戰略利益,而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實際國力又比較薄弱等客觀原因外,從主觀上來說,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當時還沒有深入瞭解美蔣在簽約談判中的矛盾分歧,也沒有充分估計到美蔣在炮擊金門的壓力面前會迅速達成妥協。

  儘管如此,這場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鬥爭,對美蔣條約還是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臺灣當局固然得到了美國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承諾,但也為此付出相當的代價:第一,美國對臺灣當局的安全承諾,只限於臺灣及澎湖列島,不包括國民黨軍佔據的中國大陸沿海島嶼;第二,臺灣當局「反攻大陸」的行動,將受到美國的嚴格控制。十二月十日,臺灣當局以換文的方式,向美國實際上作出了不得單方面行動進攻大陸的承諾。美國無論從自身的戰略利益考慮,還是從避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戰爭狀態來考慮,都只能使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成為一個防禦性質的條約,而不是進攻性質的條約。這種戰略利益上的矛盾,加深了美蔣矛盾。

  炮擊金門以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集中力量首先解放與海運、漁業直接有關的浙江沿海島嶼,同時要盡力避免引起中美直接衝突,釀成國際爭端。為此,毛澤東精心指導實施了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協同作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解放了位於大陳島外圍的一江山島。一月三十日,人民解放軍下達準備進攻大陳島的命令。美國見大陳島失守已成定局,向臺灣當局施加壓力,國民黨軍只好在二月十一日撤離大陳島。人民解放軍連續作戰,到二月下旬,收復了浙江沿海的全部島嶼。

  二月二日,毛澤東得知美軍將掩護國民黨軍撤離大陳島,立即給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寫了一段批復:「在蔣軍撤退時,無論有無美艦均不向港口及靠近港口一帶射擊,即是說,讓敵人安全撤走,不要貪這點小便宜。」②

  三月十四日,他再次指示彭德懷:「馬祖及其他任何島嶼敵人撤走時,我均應讓其撤走,不要加以任何攻擊或阻礙。此點請予考慮酌定,指示華東及福建。」③

  與此同時,在外交方面,周恩來於一九五五年二月五日會見瑞典駐華大使雨果·維斯特朗,表示堅決反對新西蘭提案要聯合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強調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是美國造成的,「中國是不拒絕同美國通過外交談判來解決這個緊張局勢的問題的」。④

  至此,由毛澤東決策發起的反對美國製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陰謀的鬥爭,暫時告一段落。

  這時,亞非會議召開在即。一九五五年一月十五日,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正式向中國政府發出參加會議的邀請。二月十日,中國政府複電接受邀請。隨後組成了以周恩來為團長和首席代表的中國代表團。

  當時,整個亞洲的局勢正在發生重要變化。

  亞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最快、成果最顯著的地區。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錫蘭、巴基斯坦等一大批民族獨立國家相繼出現。這些國家迫切需要發展民族經濟,同時也迫切要求消除殖民統治在國際關係上造成的不平等,要求保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朝鮮停戰,印度支那問題和平解決,亞洲的局勢正在走向緩和。但是,由於美國對亞洲一些地區的進一步捲入,再一次加劇了這一地區緊張的局勢。一九五四年九月八日,美、法、英、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八國,在馬尼拉簽訂《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這個條約,和一九五三年十月一日簽訂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日簽訂的美台《共同防禦條約》聯結在一起,使亞洲的局勢變得錯綜複雜,潛伏著新的危機。

  亞非會議就是在這樣一個希望與危機並存的背景下召開的。《南亞五國總理茂物會議聯合公報》提出,亞非會議的目的是:一、建立和促進友好與睦鄰關係;二、討論與會各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問題和關係;三、討論對亞非國家有特別利害關係的問題,如民族主權、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等問題;四、討論亞非國家的國際地位,以及對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所能作出的貢獻。⑤這些問題,都是亞非各國在其獨立發展中普遍遇到的問題。

  中國作為重要的亞洲大國,和絕大多數民族獨立國家有著共同的利益,決心和這些國家共同努力,把這次亞非會議開成一個民族獨立的盛會,維護和平的盛會。

  毛澤東對這次沒有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十分重視。周恩來負責準備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方案。四月四日,由周恩來主持起草的《參加亞非會議的方案(草案)》、《訪問印度尼西亞計劃(草案)》等文件,報送毛澤東等審閱。四月五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這些文件。

  《參加亞非會議的方案》提出:「我們在亞非會議中總的方針應該是爭取擴大世界和平統一戰線,促進民族獨立運動,並為建立和加強我國同若干亞非國家的事務和外交關係創造條件。」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方案》提出:最高綱領,是爭取締結亞非國家和平公約或和平宣言,主要內容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殖民主義、要求和平、反對戰爭;最低綱領,是爭取發表一個帶公約性的公報,作為亞非會議的具體成就之一。

  估計到由於某些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挑撥,會上很可能針對中國提出所謂共產主義威脅的問題。《方案》提出具體的應對原則:在會上多提亞非國家的共同性問題,不突出我國的特殊問題;從大多數亞非國家的要求出發,再聯繫到我國的要求;中國支持他們,不要求他們支持中國;對某些國家出於對社會主義的不瞭解和疑懼而可能進行的攻擊,採取申明立場、不為所動的方針,避免會議陷入關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和爭論;盡力爭取團結大多數與會國,使會議能就共同願望和要求達成協議,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這些方針和原則,體現了中國政府求同存異、顧全亞非國家的整體利益、謀求會議成功的真誠願望。

  四月七日,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踏上了前往萬隆出席亞非會議的路程。

  四月十一日,臺灣當局製造了「克什米爾公主號」座機爆炸事件,企圖謀害周恩來,破壞中國代表團出席亞非會議。當時,周恩來正在昆明,聞訊絲毫不為所動,在訪問緬甸以後,四月十七日抵達萬隆。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八日,舉世矚目的亞非會議在萬隆獨立廳隆重開幕。與會的二十九國代表,一致推舉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為會議主席。

  不出所料,當天下午的會議上,有的國家的代表提出了「認真對待共產主義危險的嚴重性」的問題,使會場氣氛陡然緊張起來。各國代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中國代表團身上。中國將作何反應,各國代表拭目以待。

  面對這種情況,第二天周恩來決定將擬好的發言稿改作書面發言散發,並在當天下午的會議上作了補充發言。

  周恩來在短短十八分鐘的發言中,首先申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他說:「我們並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接著,他針對兩天來在三個問題上對中國的責難,即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問題、有無宗教信仰自由問題以及所謂顛覆活動的問題,一一說明了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

  他的講話,一下子扭轉了會議的氣氛,一場好似就要來臨的大辯論被化解了,友好諒解、求同存異的精神主導了會場。

  四月二十三日,周恩來在亞非會議政治委員會會議上,代表中國代表團向會議提出了關於和平宣言的議案。議案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提出七點建議: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採取侵略行動和威脅;互不干涉或干預內政;承認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有自由選擇生活方式和政治、經濟制度的權利;互不損害。此外,周恩來說,在中國的提案中還加上一條,即用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支持一切正在採取的或可能採取的,消除國際緊張局勢和促進世界和平的措施。這些,反映了亞非各國的普遍心聲。

  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是參加亞非會議的有關國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四月二十三日下午,周恩來在有緬甸、錫蘭、印度、印尼、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代表團團長參加的小型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宣佈了一項重要決策:「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⑥

  ①艾森豪威爾:《白宮歲月》(上),三聯書店1978年11月版,第522、523頁。
  ②毛澤東對海軍司令部關於蔣軍從大陳島撤退期間我海岸炮使用問題給中共中央軍委請示電的批語,手稿,1955年2月2日。請示電中提出:「如無美艦直接參加大陳撤退時,我海岸炮可對大陳及港口實施準確射擊。」毛澤東閱後,在一旁批:「不妥」,並寫了這個批語。
  ③毛澤東對彭德懷轉來的華東軍區司令部關於對馬祖、金門鬥爭問題給總參謀部的請示電的批示,手稿,1955年3月14日。
  ④《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07頁。
  ⑤《新華月報》1955年3月號,第54、55頁。
  ⑥1955年4月24日《人民日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