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2) |
|
在征得朝鮮和蘇聯同意後,十月十日和十九日,周恩來先後發表關於政治會議的聲明和通知,重申中國政府的立場:政治會議不應該是板門店談判形式的重複,應該有中立國家參加。通知對美國經過瑞典駐華大使館轉交的多次函件作了答覆,表示朝中方面「同意共同派遣代表于十月二十六日在板門店與美國代表會晤,進行關於政治會議問題的會談」。① 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朝中方面代表奇石福、黃華和美方代表迪安在板門店開始關於政治會議問題的會談。由於美方故意製造障礙,會談開始不久,就在中立國參加政治會議等問題上陷入僵局。十一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開會研究會談形勢,決定由朝中方面提出關於政治會議的全面建議,以打消美方故意拖延會談進程的藉口。這項全面建議在十一月三十日發表,內容包括政治會議的成員和地點、時間、程序、行政、經費等各個方面。但是美方還是不斷挑起爭論,並在十二月十二日無理中斷了會談。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日和二十一日,美方將兩萬多名朝中戰俘強行押往南朝鮮浦項、群山和臺灣基隆,強迫他們分別編入南朝鮮軍隊或送交臺灣國民黨當局,嚴重破壞了朝鮮停戰協定關於遣返戰俘的規定。在這種氣氛下,重新恢復關於政治會議的會談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停戰協定明文規定的高一級政治會議,終於未能召開。 通過這場鬥爭,國際社會瞭解到中國政府對緩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的真誠願望。在召開政治會議的問題上,中國贏得主動,而美國陷入被動。 在板門店和平協商解決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的大門被美國方面強行關閉以後,經過蘇聯等國的努力,決定召開日內瓦國際會議,謀求緩和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半島局勢的大門又開啟了。 早在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八日,蘇聯政府就曾經照會法、英、美三國政府,提出兩點建議:一、召開有中國參加的五大國外交部長會議,審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措施;二、召開法、英、美、蘇四國外交部長會議,討論德國問題。十月八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聲明,完全贊同蘇聯政府的上述建議。 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二月十八日,法、英、美、蘇四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討論德國問題、歐洲安全問題和奧地利問題。會上,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再次提出召開五大國外長會議的建議。法、英兩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贊成召開這樣的會議,並且希望在五大國外長會議上討論印度支那問題。美國不得不改變態度,對中國參加這次會議表示同意。柏林會議最後作出決定,在一九五四年四月舉行日內瓦國際會議,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除蘇、美、法、英、中五國以外,還請有關的其他國家參加相關問題的討論。 日內瓦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和平等地位出席的國際會議。這表明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在迅速提高,中國在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維護世界和平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和承認。這是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懈努力的結果。 對於召開日內瓦會議,各大國抱有不同的想法和目的。對美國來說,列為會議兩大主題的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在它以冷戰為核心的全球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也是它的亞洲政策的兩大戰略支點。早在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即將就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提醒過艾森豪威爾,在進行朝鮮戰爭的同時,不要忘記印度支那。他說:「我們還能夠在失掉朝鮮之後,經得起隨之而來的後果影響。但是如果丟掉了印度支那,南亞就會跟著丟掉,而我們就極難不受其後果影響了。」②艾森豪威爾深受這番話的影響。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日內瓦會議召開前夕,他針對印度支那局勢提出「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論點,認為如果印度支那失手,接下去就會失去緬甸、泰國、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動搖由日本、臺灣、菲律賓結成的「島嶼鏈」,進而波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③正是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美國不但不想在朝鮮問題上作任何讓步,而且一再呼籲英、法在印度支那問題上和它採取聯合行動,以軍事對抗來阻止所謂共產主義向東南亞的「擴張」。然而,美國自身有兩個難以克服的矛盾:一個是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允許它在其他戰略方向上投入過多的力量,產生了歐洲戰略重點同亞洲遏制政策的矛盾;另一個是美國的全球戰略同英、法等盟國的戰略利益難以協調的矛盾。這兩個矛盾,使美國在處理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上,感到力不從心,處處受到掣肘,不敢把事情做絕。 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戰略上一直處於收縮狀態。它在亞洲的最大願望,是保持在香港、馬來亞等地區的利益。因此,英國對朝鮮戰爭一直持消極態度,也不希望印度支那戰爭進一步擴大。它擔心,一旦美國、英國、法國聯合對印度支那進行軍事干涉,會引起同中國的戰爭,最終危及它在香港等地區的利益。四月二十五日,在日內瓦會議開幕的前一天,英國內閣會議一致決定,英國不準備在印度支那採取軍事行動;對法國在日內瓦為達成解決辦法所作的努力,英國將給予一切可能的支持。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對此大失所望,不得不承認:「這個決定就使我們尋求任何滿意的同盟干涉方式的努力暫時終止了。」④ 法國對日內瓦會議解決印度支那問題抱有很大的希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印度支那原是法國的殖民地。戰爭結束後,印度支那民族解放運動迅速高漲,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已宣告成立。到一九五四年,法國進行印支戰爭歷時已近八年,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軍隊六易主帥,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法國政府深感即使繼續付出巨大代價,仍難以贏得這場戰爭。在柏林會議上,法國向美國提出,要在日內瓦會議上討論印度支那問題,否則法國政府將會因為印支戰爭的失敗而垮臺,並可能走上中立主義道路。這樣,美國只好勉強同意參加日內瓦會議。 柏林會議作出在日內瓦會議上討論印度支那問題的決定,同毛澤東提出的用和平協商方式解決越南戰爭的設想是相符合的。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毛澤東致電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全面分析越南局勢,認為:「目前法國人民要求經過和談結束越南戰爭的壓力愈來愈大,法國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也認為侵越戰爭得不償失,主張和談,拉尼埃⑤也兩次正式表示願意談判;但是美帝從朝鮮停戰後便企圖使侵越戰爭擴大化,脅迫法帝打到底。在這個時候,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正式表示願意用和平協商方式解決越南戰爭,是需要的,合時宜的。只有這樣,才能把和平旗幟抓在我們手裡,更進一步鼓勵法國及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積極鬥爭,揭穿法國反動派說越南不要和平,把戰爭責任推在越南身上的陰謀。也只有這樣,才能利用和擴大法美之間的矛盾。」 毛澤東同時提醒越方,不要因為準備和談而放鬆軍事鬥爭。「和帝國主義者和談,同戰爭一樣,也是一種長時間的尖銳的鬥爭。」「朝鮮停戰的經驗證明,只有我們力量強大,在戰場上給敵人的打擊愈多愈痛的時候,和談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所以應當邊打邊談、談談打打,兩者不可偏廢。決不可因為和談而稍為放鬆自己在軍事上打擊敵人的努力。」⑥ 日內瓦會議討論印度支那問題的前一天,一九五四年五月七日,越南人民軍解放了越南西北重鎮奠邊府,殲滅法國遠征軍精銳部隊和南越保大政府軍隊一萬六千多人,這是越南抗法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在法國引起極大震動。六月十二日,法國拉尼埃政府倒臺,國內反戰運動掀起高潮。奠邊府戰役,還進一步擴大了法國同美國的矛盾。在奠邊府法國守軍告急的時刻,美國遲遲不履行軍事干預的承諾。奠邊府戰役以後,法國表示無力單獨進行這場戰爭。美國又乘機提出七點要求⑦,實際上是要把法國勢力擠出印度支那,以便自己乘機取而代之,遭到法國的拒絕。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1951─1953),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年2月版,第161頁。 ②Notes,HelenaMeeting,October12,1952,PreinauguralPapers.轉引自資中筠主編《戰後美國外交史》上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280頁。 ③[美]斯蒂芬·安布羅斯:《艾森豪威爾傳》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180、181頁。 ④艾森豪威爾:《白宮歲月》(上),三聯書店1978年11月版,第390頁。 ⑤拉尼埃,當時任法國政府總理。 ⑥毛澤東致胡志明電,手稿,1953年11月23日。 ⑦1954年5月13日和15日,美、法舉行秘密會談。美國表示必要時可以直接介入印支戰爭,但有七點要求,包括「法國政府必須重申印支三國獨立的完全性質,它應明確說明這種獨立包括從法蘭西聯邦分去」。見張錫昌、周劍卿:《戰後法國外交史(1944—1992)》,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77、78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