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抗美援朝(14)


  十月二十三日,美軍的秋季攻勢剛剛被粉碎,毛澤東在莊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上,向美國政府,向全世界鄭重聲明:

  「抗美援朝的偉大鬥爭現在還在繼續進行,並且必須繼續進行到美國政府願意和平解決的時候為止。我們不要去侵犯任何國家,我們只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對於我國的侵略。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國軍隊佔領我國的臺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了,我們就不能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義的,全國人民都已明白這種必要性和正義性。」

  「我們很早就表示:朝鮮問題應當用和平方法予以解決,現在還是這樣。只要美國政府願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問題,不再如過去那樣用種種可恥的方法破壞和阻撓談判的進行,則朝鮮的停戰談判是可能成功的,否則就不可能成功。」

  「我們的敵人認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前擺著重重的困難,他們又用侵略戰爭來反對我們,我們沒有可能克服自己的困難,沒有可能反擊侵略者。出於敵人的意料之外,我們居然能夠克服自己的困難,居然能夠反擊侵略者,並獲得偉大的勝利。我們的敵人眼光短淺,他們看不到我們這種國內國際偉大團結的力量,他們看不到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①

  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軍」代表又回到談判桌上來,同朝中代表重開談判。談判的會址改在位於開城東南八公里的板門店。

  美國不再提所謂海空優勢,但仍不放棄在西段把分界線向北推進的要求。為了使談判達成協議,朝中方面在十一月七日提出在實際接觸線的基礎上,略加調整,作為軍事分界線的新方案,不再堅持原先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主張。

  十一月二十七日,雙方就第二項議程達成協議,規定以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向後撤兩公里,以建立非軍事區。隨後,同時進行第三項議程(在朝鮮境內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第四項議程(戰俘遣返問題)的談判。

  談判過程中,朝中方面的每一項提案,都要遭到「聯合國軍」代表的反對。雙方在談判桌前的唇槍舌劍,其激烈程度不亞於戰場上的刀光劍影。毛澤東在周恩來的有力協助下,穩操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的主動權。在「文鬥」方面,我方有理。在「武鬥」方面,我方亦有辦法,依託堅固的陣地,用「零敲牛皮糖」的辦法,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集少成多,合起來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亦文亦武,緊密配合,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復較量中,迫使「聯合國軍」就範,達成協議。

  到一九五一年底,中國的國民經濟恢復和國家財政狀況的好轉,都已取得重要進展,這一年的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十九。其中,工業增長百分之三十八點二,農業增長百分之九點四。而且在戰爭費用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財政不僅沒有出現赤字,反而出現了建國以後第一次收支平衡略有節餘的局面。這說明,國內的經濟恢復和建設工作,不但沒有因為抗美援朝而停頓,反而更加向前推進和發展了。國家不斷增長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僅能夠支持長期戰爭的消耗,而且能夠為最終贏得這場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雄厚的物質基礎。

  當年在決策出兵的過程中,人們最大的疑慮之一,就是擔心影響經濟的恢復,怕被長期的戰爭拖垮。毛澤東對這場戰爭給予國內建設可能造成的各種不利影響,也作了充分的估計,並作了最壞的打算。直到一九五一年上半年,他還對能否經受得住朝鮮戰爭長期化、美國企圖與我打消耗戰的考驗,表示過擔憂。然而,一年多的實踐證明,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抗美援朝不但沒有影響經濟和其他事業的恢復,反而動員起全國億萬人民,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集體主義精神,全面促進了國內各項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這是人們原先沒有估計到的,也許包括毛澤東在內。這個事實,使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對於贏得這場戰爭更加充滿信心。

  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這種精神狀態,在毛澤東十一月十一日給彭德懷、鄧華、陳賡並志願軍黨委諸同志的電報裡,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

  「你們在朝鮮,我們在國內,一致配合進行大規模的切實可行的精簡節約,加上國內的增產運動,明年的一切工作就很好做了,就確有把握完成任務了。我們和敵人進行的談判能成功固好(成功的可能性較大),即使不成功,我們也確有把握使戰爭繼續打下去,直到爭取勝利為止,同時毫不妨礙國內的國防建設和其他建設,各項工作均可蓬蓬勃勃地發展下去了。」②

  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這樣在經受新的嚴峻考驗中,邊打、邊穩、邊建地度過了一九五一年。

  到一九五二年五月,朝鮮停戰談判取得重要進展。在第三和第五項議程上,雙方達成了協議。

  至此,朝鮮停戰談判的五項議程,只剩下第四項,即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沒有解決了。

  關於戰俘問題的談判,從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就開始了。雙方爭論的關鍵在於,朝中方面主張依照日內瓦公約的規定遣返全部戰俘,美國則藉口所謂「自願遣返原則」,拒絕全部遣返。

  朝中方面為謀求問題的解決,兩次提出折衷調整方案,都遭「聯合國軍」代表拒絕。七月十三日,「聯合國軍」代表提出一個遣返方案,其中遣返朝鮮人民軍戰俘占應被遣返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遣返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只占應被遣返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二。兩者的遣返比例如此懸殊,隱藏著美國企圖離間朝中兩國、兩軍關係的政治陰謀。

  七月十五日,經毛澤東審定,發出由周恩來起草的致斯大林的電報,指出:「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認為絕對不應接受敵人這種具有挑釁性和引誘性的方案,而且在敵人壓力之下屈服,對我極為不利。」「如果敵人拒不讓步,繼續拖延,我們即擴大宣傳,揭破敵人企圖破壞停戰談判、擴大侵略戰爭的陰謀,動員世界人民輿論,並配合我們在朝鮮前線的堅持,使敵人不斷損傷,以逼使敵人最後讓步。如敵人竟敢於破裂談判,擴大戰爭,我們亦有所準備。因為這個問題是個政治問題,不但對朝中兩國,而且對整個革命陣營都有影響。」③

  同一天,毛澤東還審定發出了周恩來起草的致金日成並李克農的電報,明確表示:「接受敵人十三日方案,對我極為不利。不接受並準備敵人破裂,我們具此決心,敵人倒不一定破裂。如果敵人不讓步,或使談判破裂,我應與敵戰下去。」④

  七月十六日,斯大林複電毛澤東:「你們在和平談判中所持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⑤

  為了配合停戰談判,使敵人不斷損傷,以逼使敵人最後讓步,中國人民志願軍從一九五二年九月十八日起,發起全線性戰術反擊作戰,至十月三十一日結束,歷時四十四天,殲敵兩萬五千餘人,志願軍傷亡一萬零五百餘人,敵我傷亡為二點五比一。

  毛澤東對這次反擊作戰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

  「此種作戰,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我軍優勢的兵力火力,採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以全部或大部殲滅的打擊;然後在敵人向我軍舉行反擊的時機,又在反復作戰中給敵以大量的殺傷;然後依情況,對於被我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後的反擊。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採取妥協辦法結束朝鮮戰爭。自從去年七月我軍採取堅強的陣地作戰以來,給予敵軍損失的數量,遠遠地超過去年七月以前在各次運動戰中給予敵軍的損失數量。而我軍的損失則大為減少,其中人員損失,單就志願軍來說,從去年七月以來的十五個月中,比較以前的八個月,平均每月減少三分之二以上(前八個月平均每月為二萬五千人,後十五個月平均每月為八千人),這種情況,就是依靠陣地實行上述作戰方法的結果。而在九月十八日開始的這一段期間內,則此種作戰方法表現為更有組織性和更帶全線性,所以特別值得重視。」⑥

  ①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開幕詞,1951年10月23日。見《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84、185頁。
  ②毛澤東致彭德懷、鄧華、陳賡並志願軍黨委諸同志電,手稿,1951年11月11日。
  ③周恩來起草的毛澤東致斯大林電,手稿,1952年7月15日。
  ④周恩來起草的毛澤東致金日成並李克農電,手稿,1952年7月15日。
  ⑤斯大林致毛澤東電,1952年7月16日。
  ⑥毛澤東為中央及軍委起草的致彭德懷、鄧華、楊得志、甘泗淇及志願軍各級領導同志電,1952年10月24日。見《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24、325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