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抗美援朝(15)


  這是毛澤東對志願軍自去年七月以來所進行的持久陣地戰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基本戰法就是他對解方和陳賡說的那個「零敲牛皮糖」。這是志願軍「制敵死命」的一個法寶。

  在志願軍進行全線性戰術反擊期間,美國為了扭轉它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謀取談判中的有利地位,從十月十四日起,在上甘嶺地區發動了空前激烈的「金化攻勢」。金化,位於三八線中段,是從漢城地區進攻平康平原必經的鐵路樞紐,因而成了這次攻勢中的必爭之地。志願軍憑藉金化地區的上甘嶺等要地頑強抗擊,粉碎了美軍的攻勢。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所在的五聖山,是中朝軍隊中部防線的戰略要地,朝鮮中部平康平原的天然屏障。如果美軍突破這道防線,進入開闊的平康平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就可以長驅直入。上甘嶺地區的五九七點九高地和五三七點七高地,是扼守中部戰線的兩個前沿要點。美軍「金化攻勢」的主攻目標,就是奪取這兩個高地,進而奪取上甘嶺,繼而奪取五聖山。

  在長達四十三天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部隊打得英勇頑強。敵人動用了一切現代化軍事手段,對志願軍陣地輪番攻擊。在範圍不大的兩座高地和附近地區,敵軍集中傾瀉了一百九十萬發炮彈和五千餘枚炸彈,投入總兵力約四萬餘人。兩座高地的土石被炸松一至兩米,變成一片焦土。

  具有高昂士氣和富有創造精神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經過一年多戰火考驗和鍛煉,同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作戰的本領大大地提高。志願軍將士先在地表陣地與敵人反復爭奪,重創敵軍。隨後,又轉入坑道作戰,保存力量,準備反攻。十月三十日起,志願軍部隊發起全線反擊,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收復全部失地。中部防線穩如泰山般地經受住又一次嚴峻考驗。

  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傷亡一萬一千五百餘人的代價,取得殲敵二萬五千餘人、擊落擊傷敵機二百七十餘架的重大勝利。這使美軍再次認識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強大攻防能力,從此再沒有發動起什麼像樣的攻勢。美國新聞界評論說:「這次戰役實際上卻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⑦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日至五日,剛當選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到朝鮮前線視察。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從僵局中找到扭轉戰局的辦法。回國後,艾森豪威爾宣稱,要以行動,而不是言語,來打破僵局。消息傳開,朝鮮半島的局勢驟然緊張起來。「聯合國軍」還頻繁舉行登陸作戰和空降作戰演習。從種種跡象來看,美國很有可能在一九五三年初發動大規模攻勢,以結束朝鮮戰爭。採用的辦法,很可能是借助海空優勢,在朝鮮東西海岸進行兩栖登陸,製造又一次「仁川登陸」。⑧

  艾森豪威爾這一不尋常的舉動及有關情報,是十分危險的信號。毛澤東對此的反應十分強烈而迅速。他又把注意力集中到朝鮮戰場上來了。

  十二月四日,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鄧華向毛澤東報送關於朝鮮戰局形勢與明年方針任務的報告,提出美國在我側後登陸以及登陸的幾種可能性。毛澤東立即對報告寫了三段批示:(一)「應肯定敵以五至七個師在漢川鴨綠江線大舉登陸,並在我後方空降,時間應準備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我應十分加強地堡和坑道,部署五個軍於這一線,其中要有四個有經驗的軍,劃定防區,堅決阻敵登陸,不可有誤。」(二)「第二個登陸危險區是通川元山線,第三個危險區是鎮南浦漢川線」。(三)「決不能許敵在西海岸登陸,尤其不能許其在漢川鴨綠江線登陸。」⑨

  十二月七日晚十時,毛澤東單獨約見鄧華談話。

  十二月八日下午四時,毛澤東在頤年堂主持召開有聶榮臻、鄧華列席的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問題。

  十二月九日,毛澤東致信鄧華:「應估計敵已決策在漢川至清川江線登陸,並在積極準備中,我方必須火急準備對敵,粉碎其登陸計劃。」⑩

  十二月九日下午,聶榮臻召集有關負責人會議。根據毛澤東對朝鮮戰局發展的判斷和決心,研究防敵於朝鮮我軍側後登陸的各項準備工作。

  ⑦轉引自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版,第180頁。
  ⑧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版,第186頁。
  ⑨毛澤東對鄧華1952年12月4日報送的關於朝鮮戰局形勢與明年的方針任務報告的批語,手稿,1952年12月。
  ⑩毛澤東給鄧華的信,手稿,1952年12月9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