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抗美援朝(13)


  同一天,毛澤東重新起草朝中方面給李奇微的覆信。全文如下:

  「李奇微將軍:

  你的七月十三日的來信收到了。為了掃除在一些枝節問題上的誤會和爭論,使和平談判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起見,我們同意你所提的將開城地區劃為在會議進行期間的中立區,在此區域內雙方停止任何敵對活動,及將武裝人員完全摒除於會址區域及你我代表團通往會址區域的通路之外的建議。至於這個會址區域的大小及其他有關的具體問題,我們建議交給雙方代表團在一次會議上去解決。

  關於引起這次停會的原因的新聞記者問題,是和劃中立區的問題無關的。後一個問題自從七月八日貴方聯絡官提過一次之外,貴方的代表團再也沒有提出過。而聯絡員的任務是討論細節問題的,無權討論像劃中立區這樣性質的問題。

  此次引起停會的原因的新聞記者問題是一個小問題,值不得為這個問題引起停會,更加值不得為這個問題而引起會議的破裂。貴方代表團曾經在會議上提出這個問題,我方代表團當時認為在會議還沒有任何成就,並且連議程也沒有通過的時候,各國新聞記者來到開城是不適宜的,這個問題因而沒有取得協議。

  我們堅持一切問題必須由雙方協議才能執行的原則,我們認為這個原則是公平的,無可辯駁的。新聞記者問題既然沒有達成協議,就不應當由貴方一方片面地強制執行。

  為了不因這件小事而使會議陷於長期停頓或破裂起見,我們現在同意你的建議,即將貴方新聞記者代表二十人作為你的代表團工作人員的一部分。我們已命令我方代表團在這個問題上也給貴方以便利。

  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一九五一年七月十四日」①

  這個覆信,將問題說得透透徹徹,把對方的藉口駁得乾乾淨淨,心平氣和,入情入理,表現出朝中方面對停戰談判的誠意,又顯露了毛澤東的外交鬥爭策略和鬥爭藝術。這使得朝中方面在第一個鬥爭會合上贏得了主動。

  次日,毛澤東在寫給黃炎培的信中,談到他在作出這個決策時的一些考慮:「古人說:能戰然後能和。我們也是如此。我方昨天採取了一個步驟,對於剝奪敵方的藉口以利會議續開一點,將是有益的。」②

  七月十五日,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恢復舉行。美方繼續拒絕把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列入談判議程。

  幾次談判的情況表明,雙方爭執的焦點,一是撤兵問題,二是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問題。為了集中解決撤兵問題,朝中代表團在征得毛澤東同意後,對談判方針作了調整。即在討論談判議程時,只堅持討論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問題,三八線問題留待以後再說。同時,根據對方的要求,同意把「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及監察問題」列入談判議程。

  七月十七日,周恩來以毛澤東的名義起草致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電,經毛澤東審閱修改後發出。

  電報指出:「這幾天來,我們在中立區及新聞記者問題上,在議程中的軍事分界線及監察和停戰的機構問題上,都已做了讓步,有可能使他們發生錯覺,以為在他們繼續拒絕討論的情況下,我們仍會繼續讓步。因此,你們必須在撤退外國軍隊問題上,不要顧慮對方拒絕討論,要繼續駁斥對方拒絕討論之非,而且不要去爭論這是軍事問題或是政治問題,而應著重說明這是保證停戰的必要條件,以免掉入敵人故設的邏輯陷阱。」還說:「我們不提議休會,不表示破裂,但也不怕他們破裂。」

  毛澤東在審閱此電時,加了一段話:「我們提此條(指撤退外國軍隊。——引者注)是有充分理由的(各國派兵到朝鮮是來作戰的,不是來旅行的,為什麼停戰會議有權討論停戰,卻無權討論撤兵呢?顯然這種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方堅持會議既然有權討論停戰,也就有權討論撤兵)」。③

  接連幾天,雙方在撤兵問題上展開激烈的辯論。「聯合國軍」的代表顯得有些理屈詞窮。李奇微甚至允許喬埃用粗魯的語言進行辯論,說:「只要喬埃說得出,就儘管粗魯。」④

  李克農在七月十九日談判會議結束後給毛澤東、金日成、彭德懷的電報中,對「聯合國軍」代表的窘態作了生動的描述:「南日又根據發言稿精神,就撤軍一事,向對方連續發問進攻,使對方對南日所問為何不同意撤軍及停戰後將軍隊留駐朝鮮的目的何在二問題,局促無辭,窘態畢露。南日今天在會上發問靈活機敏。對方至無法答覆時,以抽煙遮掩,並頻頻搔首,作無可奈何狀。會中我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對方完全陷於被動。」⑤

  雙方的辯論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也為最終就談判議程達成協議鋪平了道路。國際輿論清楚地看到,在停戰談判中,究竟是誰有道理,誰沒有道理;誰有誠意,誰沒有誠意。

  這時,美國政府也不願意承擔談判破裂的責任,七月二十日,對其談判代表發出一個指令,在是否討論撤兵問題上,開了一個口子,準備作出讓步:「聯合國軍代表在不給予對方任何承諾的範圍之內,可以提出能使對方單方面進行議論的廣泛議題。假如對方連這個也不接受的話,聯合國軍代表可以同意在將來的某個時間討論相互縮減軍隊的問題。」⑥

  根據幾天來談判的情況,以及美方態度的某些變化,為了使談判取得進展,毛澤東和周恩來就撤軍問題提出新的方針。七月二十三日,周恩來為毛澤東起草電報,致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說:「在談判過程中,我們已經很好地利用了撤兵問題,一方面表明了我們愛好和平,另一方面又揭露了敵人是不願意促進和平事業的。」又說:「現在我們可以確定:此次停戰談判,仍應以爭取從三八線上撤兵停戰為中心,來實現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步,至於從朝鮮撤退外國軍隊問題,可以同意留待停戰後的另一個會議去解決而不將其列入此次會議的議程之內。關於此點,已取得金首相的同意。」電報要南日在二十五日談判會議上,提出增加一項議程:「其他有關停戰的問題」。增加這一條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其他四項都達成協議後,「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停戰協定實施後一定期限內召開雙方高一級的代表會議,協商從朝鮮分期撤退一切外國軍隊的問題」。⑦

  七月二十五日,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南日宣佈:為儘快達成協議,早日實現朝鮮的和平,同意將撤軍問題留待停戰實現後的另一次會議去解決,但要在議程中列入「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⑧這個建議,為儘快結束關於議程問題的談判,而進入實質性談判,打開了通道。

  七月二十六日,雙方通過談判議程,共五項:(一)通過議程;(二)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三)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四)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五)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⑨

  朝鮮停戰談判終於取得一個重要成果。這時,毛澤東把談判工作主要委託周恩來具體指導,而將自己的精力轉到指導國內的鎮壓反革命以及其他工作方面。

  這是毛澤東的工作特點。當著一項關係全域的重大任務剛剛提上日程的時候,他總是全神貫注地去解決它,別的事情(外事除外)可以暫時放在一邊,或者以較少的精力去顧及一下。當他認為這項工作已有了頭緒、走上軌道時,便放手讓有關的領導同志去繼續完成,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轉移到集中思考和解決另一個重要任務上去。前面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情況。從志願軍入朝作戰那一天起,他是多麼聚精會神地指導抗美援朝戰爭!當第三次戰役取得勝利、朝鮮戰場的局面已有根本轉變時,他便把指導抗美援朝戰爭的重任更多地放手交給彭德懷,自己在最必要、最關鍵的時候提出一些指導性的方針。在開始朝鮮談判後,我們又看到這種情況。在指導談判的過程中,周恩來以毛澤東的名義向李克農、金日成、彭德懷發出一封又一封電報(電報發出前,都經毛澤東審閱同意)。看了這樣大量的由周恩來起草、以毛澤東名義發出的電報手稿,你會感到毛、周之間的意見是多麼一致。除對少數電報毛澤東有較多修改或加寫一些有重要內容的話,絕大部分是一字不改,或只是偶爾改幾個寫得不易辨清的字。而周恩來寫的電報都是一氣呵成的。

  從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七日起,朝鮮停戰談判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

  朝鮮談判是艱難的。一進入第二項議程,即確定軍事分界線時,雙方又僵住了。朝中方面提出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對方拒絕這一主張,以所謂「補償」其海、空軍優勢為藉口,無理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陣地後方,企圖不戰而攫取一萬二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美方這一要求遭到拒絕後,公然以武力相要挾,說:「那就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果然,從八月十八日到十月二十二日,「聯合國軍」向中朝軍隊連續發起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同時,在中立區多次製造事端。朝鮮談判被迫暫時中斷,雙方又從談判桌上的較量轉到戰場上的較量。

  中朝軍隊是在極其惡劣的氣候和後勤給養嚴重困難的條件下,抗擊「聯合國軍」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的。從七月二十日起,朝鮮北部暴發特大洪水災害,農田被毀,道路中斷,許多工事和戰備倉庫被嚴重破壞。敵軍又乘機向中朝軍隊後方實施大規模「絞殺線」。中朝軍隊的作戰調動和物資補充,遇到前所未有的嚴重困難。

  十月十四日,人民志願軍正在英勇頑強地抗擊著美軍來勢兇猛的秋季攻勢,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個電報。他在電報中寫道:

  「志願軍黨委親愛的同志們:

  ……中央對於志願軍全體同志在志願軍黨委和彭德懷同志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個整年的英勇奮鬥,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表示欣慰與慰勞。目前的任務,是用一切努力爭取最後勝利。目前國內情況很好,全黨及全國人民熱烈支援你們。國際形勢也于我們有利,敵人困難甚多。我們也有困難,有些是很大的困難,但是可能克服的。只要同志們繼續努力,並和朝鮮同志始終團結一致,最後勝利是可以取得的。」⑩

  毛澤東帶著深厚的感情來寫這封電報。他代表幾萬萬中國人民給自己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送來了溫暖和鼓舞,這溫暖和鼓舞將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事實總是與美國當權者的願望相反。他們想從戰場上去撈取會場上撈不到的東西,結果適得其反。他們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都被中朝軍隊所粉碎,反而損失了十五萬七千餘人,只向前推進了六百四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如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十一月十八日的文章所說:「美國談判代表愈來愈明白,聯軍已真的不能再用繼續作戰的辦法來獲得進一步的利益了。」

  ①1951年7月15日《人民日報》。
  ②《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16頁。
  ③毛澤東致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電,手稿,1951年7月17日。
  ④[美]沃爾特·G·赫姆斯:《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1卷,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31頁。
  ⑤李克農致毛澤東、金日成、彭德懷電,1951年7月19日。
  ⑥[日]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朝鮮戰爭》下部,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61頁。
  ⑦《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04、205頁。
  ⑧1951年7月27日《人民日報》。
  ⑨1951年7月27日《人民日報》。
  ⑩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中國人民志願軍黨委同志們的電報,手稿,1951年10月14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