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抗美援朝(11) |
|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同朝鮮人民軍一起,並肩戰鬥,共殲滅「聯合國軍」二十三萬餘人,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並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這種戰役相持的局面,為迫使美國同意舉行停戰談判創造了條件。 五次戰役的反復較量證明,美國已不可能吞併朝鮮、並把戰火燒到中國大陸。美國統治集團也看到了這一點。在一九五一年六月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和外交事務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魏德邁承認:「朝鮮戰爭是一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①另一方面,志願軍和人民軍要想完全擊敗「聯合國軍」,徹底解決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不可能的。從一九五一年六月開始,整個朝鮮戰局出現長期膠著的狀態。 在侵朝戰爭的頭一年,美國付出了八萬八千餘人傷亡的代價,相當於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損失的近三分之一。侵朝戰爭給美國及其盟國帶來的最大損失,還是戰略上的。本來,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在歐洲,冷戰的最終戰略目標是對付蘇聯。但在侵朝戰爭中,它動用了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空軍總兵力的五分之一,海軍總兵力的二分之一,並動員了英、法等歐洲國家的部分兵力。儘管如此,仍感兵力不足。美國的戰略預備隊,只剩下國內的六個半師和在日本的兩個師,實際上已無兵可調。就美國而言,兵力拮据是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重要原因。在侵朝戰爭中,美國的物資消耗平均每月達八十五萬噸,相當於當時美國援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年半物資的總和。這種戰略上輕重、主次的倒置,不僅損害了美國的戰略利益,而且直接影響到它與同盟國的關係。在戰爭初期積極支持美國的英、法等國,也擔心美國陷入朝鮮戰爭,而使以歐洲為重點的冷戰政策受到損害。美國總統杜魯門講得很坦率,他說:「美國的主要敵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宮裡;……只要這一敵人還沒有捲入戰場而只在幕後拉線,我們就決不能將我們再度動員起來的力量浪費掉。」② 先前不惜把戰火燒過鴨綠江的驕橫的美國侵略者,開始轉向謀求停戰談判。 一九五一年五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向杜魯門提出爭取談判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杜魯門很快批准了這個建議。 五月三十一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前駐蘇聯大使凱南非正式地拜會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示美國政府準備與中國討論結束朝鮮戰爭問題,願意恢復戰前狀態。③ 毛澤東敏銳地把握住這個機會,為即將來臨的停戰談判作好多方面的準備。 一九五一年六月三日,毛澤東會見從朝鮮前線專程到北京的金日成,同他商談如何應對可能到來的停戰談判的方針及方案。 金日成在北京停留期間,六月五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提出了目前需要同他商量解決的一些問題:「我們感覺我們在朝鮮進行的戰爭,在財政方面,在正面作戰方面,在敵人從後方海岸線有登陸可能性的威脅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我們想派高崗同志于日內乘飛機去莫斯科向您作報告,並向您請示解決各項重要問題。同時,金日成同志現來北京,他願意偕高崗同志一道去和您商量這些問題。」④在六月九日給斯大林的另一份電報裡,他還提出要商談增加訂購武器及其他軍事物資的貨單、和戰問題、志願軍聘請蘇聯軍事顧問等問題。 在取得斯大林同意後,六月十日,高崗和金日成乘斯大林派來的專機飛往莫斯科。十三日,斯大林同他們舉行會談。在瞭解到這次會談的情況後,毛澤東當天致電高崗、金日成,談了他對如何提出停戰談判建議問題的一些設想。電報說:「和談如何提法,我們覺得在目前兩個月內朝中軍隊取守勢的時候,不宜由朝中兩國提出,而宜用下列方式:(一)等待敵人提出;(二)由蘇聯根據凱南對馬立克的談話向美國有所表示。以上方式可以同時做,即一方面有蘇聯有所表示,另方面如果敵人提出時,朝中兩國可以表示自己的態度。究以何種方式為宜,請你們和菲裡波夫同志商量決定。」⑤不久,斯大林採納了毛澤東的後一個建議,由蘇聯出面對美國的試探作出反應。 毛澤東深深懂得,要同美國侵略者進行談判,使和平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沒有雄厚的實力作後盾是萬萬不行的。在戰場上稍有疏忽或者示弱,必定要吃虧,必定在談判中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如何鞏固第五次戰役的勝利,逐步提高中國人民志願軍攻防的持續作戰的能力,成為毛澤東首先關注的問題。 六月十一日,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的第二天,毛澤東致電彭德懷說:「六、七兩個月內如不發生意外變化(即登陸),我們必須完成下列各事:甲、以積極防禦的方法堅持鐵原、平康、伊川三道防線,不使敵人超過伊川線;乙、迅速補充三兵團及十九兵團至每軍四萬五千人,並有相當訓練;丙、十三兵團各軍休整完畢;丁、加強各軍師火力,特別是反坦克反空軍炮火;戊、迅速修通熙川至寧遠至德川的公路至少一條,最好有兩條,並於熙川、德川、孟山地區屯積相當數量的糧食,以備萬一之用。」⑥ 這時,在毛澤東面前,即將出現兩條戰線:軍事戰線和政治戰線,一個是打,一個是談。到六月中旬,一種新的指導方針在毛澤東的頭腦裡醞釀成熟,被及時地提了出來,這就是:「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⑦在軍事上進一步概括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利用朝鮮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一面以積極防禦的手段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一面積極改善裝備和加強訓練,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力量,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最後戰勝敵人,或迫敵知難而退。⑧ 當時,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鄧華一行五人正在北京,毛澤東把這些意見告訴了鄧華,要他負責傳達。 毛澤東提出的這個方針,使中朝軍隊能夠在即將到來的長達兩年之久的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相互交錯、邊打邊談、又談又打的局面下,牢牢掌握主動權。 在這兩條戰線上,毛澤東各有一位最主要、最得力的助手,在軍事上,彭德懷;在政治上(指導談判),周恩來。 從一九五一年六月下旬起,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前的各方接觸,由非正式摸底進入公開倡議階段。 六月二十三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主張交戰雙方談判停火與休戰,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六月三十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美國政府之命發表聲明,表示願意同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舉行停戰談判。還提出會談地點在停泊在元山港的一艘丹麥傷兵船上。 七月一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聯名複電李奇微,聲明同意舉行停戰談判,並建議以三八線以南的開城為談判地點。 朝中方面的聲明一發表,毛澤東和周恩來便投入緊張的談判準備工作。首先決定由鄧華、解方作為彭德懷的代表出席談判會議。同時決定,從國內派出由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率領、包括喬冠華等在內的停戰談判工作組立即赴朝,協助指導談判工作。⑨ 當時,美國方面對談判的態度是,談判不意味著立即休戰,在停戰協定簽定以前,將不停止對抗行動。美國政府還授權李奇微,在停戰談判期間,可以進行陸地、兩栖、空中、空降和海上作戰,以支持談判。⑩ ①美新處華盛頓1951年6月12日電訊。 ②《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年1月版,第534頁。 ③裴堅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1956)》,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98頁。資中筠主編:《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裡根》上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225、226頁。 ④毛澤東致斯大林電,手稿,1951年6月5日。 ⑤毛澤東致高崗、金日成電,手稿,1951年6月13日。 ⑥毛澤東致彭德懷電,手稿,1951年6月11日。 ⑦轉引自彭德懷致毛澤東電,1951年7月1日。 ⑧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版,第118頁。 ⑨毛澤東致彭德懷等電,手稿,1951年7月2日2時。 ⑩[美]沃爾特·G·赫姆斯:《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1卷,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2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