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抗美援朝(10)


  當時,聽完彭德懷的彙報,望著內心不安的彭德懷,毛澤東寬慰他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嘛!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麼多指戰員的生命。岸英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並叮囑說:「現在美國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各種飛機約一千多架,你們千萬不能疏忽大意,要採取一切措施保證司令部的安全。」①

  二月二十五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共同召集軍委各總部負責人開會,討論各大軍區部隊輪番入朝參戰和如何保障志願軍物資供應問題。就在這一天,楊得志為司令員的第十九兵團作為第二番兵力入朝參戰。三月十八日,陳賡為司令員的第三兵團,也入朝參戰。

  三月一日,周恩來就朝鮮戰局和志願軍採取輪番作戰方針問題為毛澤東起草了一封給斯大林的電報,經毛澤東修改後發出。電報說:「從目前朝鮮戰場最近進行的戰役(指第四次戰役。——引者注)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消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而要大部消滅這些敵人,則需要時間,因此,朝鮮戰爭有長期化的可能,至少我應作兩年的準備。」「為粉碎敵人意圖,堅持長期作戰,達到逐步殲滅敵人之目的,我中國志願軍擬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總之,在美國堅持繼續作戰,美軍繼續獲得大量補充並準備和我軍作長期消耗戰的形勢下,我軍必須準備長期作戰,以幾年時間,消耗美國幾十萬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這最後一段,是毛澤東加寫的。電報還說,彭德懷希望蘇聯儘快派空軍掩護中朝軍隊後方線。②三日,斯大林複電,同意派蘇聯空軍兩個驅逐機師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掩護中朝軍隊的後方。

  三月七日,「聯合國軍」集中二十多萬兵力,在幾百架飛機支援下,向中朝軍隊陣地發起全線進攻。中朝軍隊節節抗擊。十三日,主動撤離漢城。到三月底,戰線逐漸推移到三八線以北。但是由於中朝軍隊的頑強抵抗,敵人再也難以前進。

  四月二十一日,第四次戰役結束。這次戰役歷時八十七天,殲敵七萬八千餘人,把「聯合國軍」阻止在三八線附近。

  「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接連失利,引發了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爭吵,尤其是美國總統杜魯門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之間的矛盾,迫使杜魯門決心中途易帥。四月十一日,第四次戰役進行當中,麥克阿瑟被解職,由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經過第一、二、三次戰役的戰略進攻,又經歷了第四次戰役的積極防禦,在中朝軍隊同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的反復較量中,毛澤東對朝鮮戰爭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化,準備長期作戰的思想更加明確。他對抗美援朝戰爭總的指導方針,被概括為「戰爭準備長期,儘量爭取短期」。

  在第四次戰役期間,美國就在策劃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的防線,企圖在中朝軍隊側後登陸,配合它的正面部隊,南北夾擊,將中朝軍隊趕到蜂腰部以北。

  為了粉碎敵人這一計劃,中朝軍隊於四月二十二日發起第五次戰役。

  這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番入朝部隊第十九兵團和第三兵團共六個軍已到達朝鮮戰場,加上原在朝鮮作戰的九個軍,共有十五個軍約一百萬兵力。

  第五次戰役規模是很大的,雙方兵力都在百萬左右。但是「聯合國軍」在武器裝備方面佔有優勢,它不僅有技術精良的裝甲兵、炮兵,而且有制空權,機動性很強。志願軍對美軍一個團左右的兵力曾經多次進行合圍,卻始終不能消滅它,至多消滅一個營。這與國內戰爭特別是解放戰爭後期的情況大不相同,那時人民解放軍常常是整師整旅地乃至幾個師幾個旅地消滅敵人。

  這種反復出現的情況,引起志願軍統帥部的注意,也引起毛澤東的注意。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給彭德懷發了一個電報,指示說:「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頗強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③」毛澤東在電報中要求,目前打美英軍只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經過打小殲滅戰進到打大殲滅戰。

  第二天,五月二十七日,毛澤東召見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和第三兵團司令員陳賡(六月一日被任命為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時,又重申了這個作戰方針,把它叫做「零敲牛皮糖」,「每軍一次以徹底乾脆殲敵一個營為目標」。毛澤東還囑咐說:要「將朝鮮戰局的長期性、艱苦性使全體幹部和戰士有充分認識與思想準備」。④

  到六月三日,在給斯大林的電報裡,毛澤東的這個作戰方針以及對戰局的估量,表述得更為明確。他說:

  「因為我軍技術條件比敵人差得很遠,無法迅速解決朝鮮問題,而決定用長期戰爭的方針去解決它,則需要有一個逐步削弱敵人的階段,然後轉到最後解決問題的階段。

  敵人現在不但火力很強,戰鬥意志也還未衰落。我軍過去總想用大包圍的方法,企圖一次解決敵人一個至幾個整師,結果沒有達到目的,而包圍和殲滅敵軍的幾個連至一二個營的機會則較多。因此,不要做現在我軍還不能做到的事,不要企圖打大規模的殲滅戰,而應精心設計,尋找機會,多打小規模的殲滅戰。

  我軍每次進攻時,只能由戰鬥員自己攜帶七天的糧食和彈藥。用完了,停下來,等候補給。如果沒有解決敵人,只好撤回來。這是因為敵人用大量空軍封鎖我軍戰線的近後方,我們的車輛大部被擊毀,糧彈送不上去。敵人已經完全明瞭我軍的這種情況。當我軍前進時,它就全線後撤。等候我軍糧彈用完,它就舉行反攻。」⑤

  以上論述,反映出毛澤東把抗美援朝戰爭的總結上升到規律性的認識。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認識,用了十年的時間。他對抗美援朝戰爭的特殊規律的認識,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毛澤東給斯大林寫電報的時候,已臨近第五次戰役尾聲。第五次戰役是六月十日結束的。這次戰役共殲敵八萬二千餘人,是五個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從此,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保家衛國、入朝參戰的同時,在國內,一個廣大群眾性的抗美援朝運動轟轟烈烈地、深入持久地開展起來。這個運動有力地支援了志願軍的作戰,推動了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的決策一公佈,中共中央即於一九五〇年十月二十六日發出由毛澤東審閱修改的《關於時事宣傳的指示》。

  隨即,在全國掀起抗美援朝的宣傳熱潮,人民群眾以遊行、集會等多種形式,表達對美國侵略行徑的義憤和對志願軍的堅強支持。宣傳運動深入到每個街道,每個鄉村,每個家庭,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黨和國家的意志迅速地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十一月四日,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等十一個民主黨派、團體,發表聯合宣言,將抗美援朝運動推向高潮。

  聯合宣言指出:「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不止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救鄰即是自救,保衛祖國必須支援朝鮮人民。」⑥

  從十一月起,天津、上海、北京、瀋陽、重慶、廣州、武漢、南京、杭州、桂林、青島等地的工商界人士,先後召開抗美援朝大會,制定愛國公約,表示「不欠稅、不逃稅,不投機、不倒把」,「努力增加生產,溝通物資,保證供給」,為抗美援朝貢獻力量。

  十一月三十日,天津市工商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示威遊行大會致電毛澤東,表示全國各階層都已團結一致,共同為完成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任務而奮鬥到底。

  毛澤東十二月二日複電天津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李燭塵等,對他們的愛國立場表示歡迎,對全國的抗美援朝運動給予充分肯定。他說:「全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及工商業家,凡屬愛國者,一致團結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是完全正確的。我希望全中國一切愛國的工商業家,和人民大眾一道,結成一條比過去更加鞏固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統一戰線,這就預示著中國人民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神聖鬥爭中一定要得到最後勝利。」⑦

  全國各界群眾在抗美援朝運動中,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熱情。當時,國家剛從長期戰亂中復蘇,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但是從一九五一年六月一日開始掀起全國規模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以來,許多群眾節衣縮食,積極捐款。到一九五二年五月底,全國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總額,約合可購買戰鬥機三千七百一十架,充分顯示出動員起來的中國人民的雄厚力量。

  從一九五一年四月開始,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回國作抗美援朝報告,國內組織多批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志願軍的英雄事蹟教育了全國人民,全國人民的慰問鼓舞了志願軍將士的鬥志。

  中國人民從來沒有這樣地團結一致,從來沒有這樣地意氣風發,從來沒有這樣高昂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長期曲折的革命鬥爭中,毛澤東形成了一個信念:在一定條件下,壞事能夠變成好事。大敵壓境,國難當頭,往往能夠成為喚醒民眾、組織民眾、推動各項革命事業加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國規模的抗美援朝運動,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國民經濟的恢復,不但沒有因抗美援朝而被延誤推遲,反而在抗美援朝運動以及同時進行的土地改革運動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推動下,表現出蓬勃的生機。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抗美援朝一周年之際,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的開會詞中宣佈:「我們的金融和物價則繼續保持著穩定,我們的經濟建設事業和文化教育事業的恢復和發展的工作,也已前進了一大步」。⑧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會議在西安隆重開幕。漢、回、蒙古、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等十四個民族的代表四百五十一人出席了會議。毛澤東為有這樣多的民族代表參加的團結盛會感到鼓舞,在同日的複電中說:「你們的這次代表會議,決定進一步團結各族人民,增加生產,厲行節約,開展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工作,以支持中國人民志願軍,這是很好的。帝國主義過去敢於欺負中國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各民族不團結,但是這個時代已經永遠過去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國各民族就開始團結成為友愛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戰勝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並且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繁榮強盛的國家。」⑨

  ①《彭德懷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453、454頁。
  ②《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62、164頁。
  ③毛澤東致彭德懷電,手稿,1951年5月26日。
  ④轉引自解方致志願軍黨委電,1951年5月27日。
  ⑤毛澤東致斯大林電,手稿,1951年6月3日。
  ⑥1950年11月5日《人民日報》。
  ⑦毛澤東致李燭塵等電,1950年12月2日。見1950年12月3日《人民日報》。
  ⑧1951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
  ⑨1951年12月14日《人民日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