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抗美援朝(9)


  在朝鮮戰場上,中朝兩國軍隊連續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後,毛澤東曾經作過一種估計,即在中朝大軍的壓迫下,或者由中朝軍隊打得美軍無法再打下去的時候,迫使美軍退出南朝鮮,根本解決朝鮮問題。這顯然是一個樂觀的估計。當然,毛澤東也估計到另外一種可能,即客觀形勢迫使中朝軍隊在二月間就可打一仗,打了以後再休整。①

  這後一種估計對了。果不其然,從一月二十五日起,「聯合國軍」乘志願軍和人民軍尚未得到充分休整之機,由西向東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中朝軍隊開始進行帶有積極防禦性質的第四次戰役。戰役打響以後,一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分析說:「第四次戰役後敵人可能和我們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那時談判將於中朝兩國都有利。而敵人則想于現時恢復仁川及漢城兩岸橋頭堡壘,封鎖漢江使漢城處於敵人威脅之下,即和我們停戰議和,使中朝兩國處於不利地位。而這是我們決不允許的。」②

  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連續進行了三次戰役,打得十分疲勞,大量減員,要完成第四次戰役積極防禦的作戰任務,困難甚大,亟待補充兵力。怎麼辦?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於二月七日作出決定,實行輪番作戰。這就是將過去從國內部隊抽調老兵補充志願軍的辦法,改為以軍為單位成建制地由國內調往朝鮮戰場,輪番作戰。輪番作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新創造。

  這時,處在抗美援朝戰爭最前線,作為志願軍最高指揮員的彭德懷,看到戰場上的嚴峻形勢和困難,而第二番兵團還遠在鴨綠江邊,兵力補充不上去,感到十分焦急。他認為必須向毛澤東當面彙報並請示戰略方針。二月二十一日,彭德懷一到北京,就急忙趕往新六所。新六所位於北京城的西郊。這裡比較僻靜,建國初期,毛澤東經常在這裡休息、辦公。

  彭德懷向毛澤東詳細彙報了朝鮮戰爭情況,突出地提出兵員不足和後勤保障問題。

  毛澤東經過認真思考,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③這一下給了彭德懷一個很大的相機處置的餘地。彭德懷感到,抗美援朝戰爭有了一個明確而又機動的方針。

  這個方針,同毛澤東在第三次戰役結束不久所作的樂觀估計是不同的。毛澤東認真聽取彭德懷的陳述,及時調整方針,作出正確決斷,這是英明的。

  彭德懷還向毛澤東詳細彙報了毛岸英犧牲的經過,並以內疚的心情檢討說:「主席,你讓岸英隨我到朝鮮前線後,他工作很積極。可我對你和恩來幾次督促志司④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視,致岸英和高參謀不幸犧牲,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和志司的同志們至今還很悲痛。」⑤

  毛澤東聽罷,一時沉默無語。

  毛岸英是經過毛澤東同意,隨志願軍總部入朝作戰的,擔任志願軍司令部的俄文翻譯和機要工作。毛澤東在他身上傾注了無限的父愛。

  毛澤東愛他,在他身上寄託著厚望,但毛澤東不把毛岸英看成只屬￿他自己的,而是屬￿黨,屬￿人民,他應當報效祖國。

  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二次戰役發起的當天,三架美軍B—29型轟炸機從志願軍司令部駐地上空掠過,沒有投彈。作了防空準備的人們松了一口氣。不料,敵機突然掉轉頭,向志司駐地投下了幾十個凝固汽油彈,作戰室被吞沒在一片火海中,正在屋內值班的毛岸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彭德懷在當天向中央軍委專門作了彙報,短短的電文,竟寫了一個多鐘頭。

  電報到了周恩來手中。周恩來深知這對毛澤東的打擊會有多大,他不願在毛澤東指揮戰役的緊張時刻去分他的心,便把電報暫時擱下。直到一九五一年元旦過後,一月二日,他才把電報送給毛澤東、江青看,並附信說,「毛岸英同志的犧牲是光榮的。當時我因你們都在感冒中,未將此電送閱」。⑥

  周恩來的信和彭德懷的電報,由機要秘書葉子龍送給毛澤東。當時毛澤東正在辦公室。信和電報都不長,毛澤東卻看了很久很久。葉子龍一直靜靜地站在那裡。毛澤東強壓著悲痛的心情,說了一句話:「唉!戰爭嘛,總要有傷亡,沒有關係!」⑦

  楊尚昆在他的日記中是這樣寫的:「岸英死訊,今天已不能不告訴李得勝⑧了!在他見了程頌雲等之後,即將此息告他。長歎了一聲之後,他說:犧牲的成千上萬,無法只顧及此一人。事已過去,不必說了。精神偉大,而實際的打擊則不小!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有下鄉休息之意。」⑨

  經毛澤東同意,毛岸英烈士和千萬個志願軍烈士一樣,長眠在朝鮮的國土上⑩,成為中朝人民友誼的象徵。

  ①毛澤東致彭德懷轉金日成電,手稿,1951年1月14日。
  ②毛澤東致彭德懷電,手稿,1951年1月28日。
  ③《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61頁。
  ④志司,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的簡稱。
  ⑤《彭德懷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453頁。
  ⑥周恩來給毛澤東、江青的信,手稿,1951年1月2日。
  ⑦訪問葉子龍談話記錄,1996年5月27日。
  ⑧李得勝,是毛澤東1947年轉戰陝北期間使用的代號。
  ⑨《楊尚昆日記》(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69頁。
  ⑩1958年7月22日,毛澤東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說:「共產黨人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我的兒子毛岸英死在朝鮮了。有的人說把他的屍體運回來。我說,不必,死哪埋哪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