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抗美援朝(4)


  此時,正值平壤告急。十月十五日淩晨一時,毛澤東以周恩來的名義起草了一份電報,要倪志亮大使轉交金日成。電報說:「請即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同志于十月十六日到安東接引彭德懷同志和金日成同志會面。如倪大使找不到金日成同志,則請倪大使派人去安東接引。」①同一天,金日成派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永到瀋陽,會見剛剛從北京返回的彭德懷,要求中國儘快出兵。十六日,彭德懷和高崗趕到鴨綠江北岸的安東,召開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大會,宣佈中央的決定。嚴陣以待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如箭在弦上,只待最高統帥部一聲令下,立即跨過鴨綠江。

  作為最高決策人毛澤東,這時更加冷靜而周密地考慮和佈置一切重大問題,使出兵做到萬無一失。十七日下午五時,他電告彭德懷、高崗,要他們十八日來京,並說:「對出兵時間,以待周(恩來)十八日回京向中央報告後確定為宜。」②

  十八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會議,在聽取了周恩來和彭德懷的彙報後,把志願軍渡江作戰和渡江時間最後敲定下來。遂于當晚二十一時,電令第十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等:「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十九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③

  從十月一日晚金日成要求中國出兵,到十九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僅僅十八天。但對毛澤東來說,卻似乎走過一個漫長的路程。在這決策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出現在他面前。他要對世界大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對敵我友三方的情況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的瞭解。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要能應付自如,迅速作出決斷。更重要的是,要以充足的理由耐心地去說服自己的戰友和同志。這是多麼不容易!

  二十年以後,一九七〇年十月十日,毛澤東、周恩來會見金日成時,共同回憶了這段曲折的歷史過程:

  毛澤東:「事情總是這麼彎彎曲曲的。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了,說:算了吧!後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

  周恩來:「兩種意見,要他選擇。我們出兵就要他的空軍支持我們。」

  毛澤東:「我們只要他們空軍幫忙,但他們不幹。」

  周恩來:「開始的時候,莫洛托夫贊成了,以後斯大林又給他打電話說,不能用空軍支援,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

  毛澤東:「最後才決定了,國內去了電報,不管蘇聯出不出空軍,我們去。我看也還是要感謝蘇聯,它總幫助了我們軍火和彈藥嘛,算半價。還有汽車隊呀。」④

  對毛澤東出兵援朝的決策,彭德懷曾作過這樣的評價:「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⑤

  從中國人民志願軍渡江那一天起,毛澤東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朝鮮戰場上了。

  毛澤東一生中指揮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統率過幾百萬大軍同時在幾個戰場上與敵人作戰,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他有高人一籌的戰略指導思想和豐富的戰爭經驗。但是,指揮抗美援朝戰爭,對他來說畢竟是一個新的課題。這是在一個新的戰場上——國外戰場上,同一個新的敵人——具有高度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作戰。怎樣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新勝利,需要在實踐中積累和總結新的經驗。

  抗美援朝戰爭怎麼打法?

  當時的朝鮮戰局十分嚴峻。美國和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後,分三路北進。東路佔領元山,中路進逼陽德,西路美軍正作圍攻平壤的準備。按照麥克阿瑟的計劃,在佔領元山和平壤之後,先東西對進,打通聯繫,然後向鴨綠江邊推進。

  還在志願軍出兵前夕,毛澤東和彭德懷等研究敵情後商定:利用敵人東西對進的時機,志願軍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也就是朝鮮半島細腰部(又稱蜂腰部)地區以北,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陣線。如果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面分割殲滅之;如果平壤美軍、元山南朝鮮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弱之一路。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也不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人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平壤、元山等處。這就是說,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的問題。⑥

  然而,志願軍渡江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完全不像原來設想的那個樣子。麥克阿瑟改變了東西對進的計劃。美軍和南朝鮮軍分為東西兩路,大舉北進,速度甚快,直向中朝邊境逼近。原定的阻敵方案,即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一線防禦六個月以後再進攻的作戰部署,已不適用了。

  根據敵情的變化,毛澤東迅速改變作戰部署。十月二十一日淩晨二時三十分,他致電彭德懷等,正式下達第一次戰役的部署。他看出麥克阿瑟在戰略判斷上犯了一個大錯誤,即「美偽均未料到我志願軍會參戰,故敢於分散為東西兩路,放膽前進」。他斷定,「此次是殲滅偽軍三幾個師爭取出國第一個勝仗,開始轉變朝鮮戰局的極好機會」。⑦過了一個小時,毛澤東又電告鄧華等:「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⑧

  初戰必勝。這對出國作戰的志願軍來說尤其重要。出手第一仗能不能打勝,將決定志願軍入朝後能不能站得住腳。在那些日子裡,毛澤東過著十分緊張的生活。據他的機要秘書回憶,有一段時間,毛澤東半個多月沒有下床,就在床上工作、吃飯,睡眠極少。他每天批閱大量材料,有來自前方的電報,有來自各方面的情報,一個接著一個,這些電報和材料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毛澤東手裡。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毛澤東要根據各方面的情況加以分析,很快作出決斷,指導前方作戰。

  這一年,毛澤東五十七歲,精力十分充沛。

  毛澤東在指導第一次戰役部署中,對於如何打開朝鮮戰局,指導方針逐步考慮成熟。他在十月二十三日複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朝鮮戰局,就軍事方面來說,決定於三點。第一,目前正在部署的戰役是否能利用敵人完全沒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殲兩個、三個甚至四個偽軍師。此戰如果是一個大勝仗,則敵人將被迫作重新部署,立即處於被動地位;如果這次突然性的作戰勝利不大,使我不得不於陣前撤退,則形勢將改為于敵有利。第二,敵人飛機殺傷我之人員、妨礙我之活動究竟有多大。如果我能利用夜間行軍作戰做到很熟練的程度,則我軍可以繼續進行野戰及打許多孤立據點,如此便有迫使美國和我進行外交談判之可能;如果敵人飛機對我的傷亡和妨礙大得使我無法進行有利的作戰,則在我飛機條件尚未具備的半年至一年內,我軍將處於很困難的地位。第三,如果美國再調五個至十個師來朝鮮,而在這以前我軍又未能在運動戰中及打孤立據點的作戰中殲滅幾個美軍師及幾個偽軍師,則形勢也將於我不利;如果相反,則于我有利。以上這幾點,均可於此次戰役及爾後幾個月內獲得經驗和證明。總之,我們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⑨

  毛澤東提出的這個戰略的和戰役的指導思想,對於志願軍取得第一次戰役以及以後幾次戰役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敵進甚速。南朝鮮軍很快進到清川江附近,而志願軍主力離預定開赴的地區卻相距尚遠。十月二十三日,毛澤東電令鄧華等第十三兵團領導人迅速與彭德懷會合,在彭領導下決定戰役計劃。並囑:「敵進甚急,捕捉戰機最關緊要。兩三天內敵即可能發覺是我軍而有所處置,此時如我尚無統一全軍動作的處置,即將喪失戰機。」⑩

  彭德懷研究了敵情,感到在敵人以師、團、營為單位分兵冒進的情況下,要想採取集中兵力聚而殲之的辦法有許多困難,搞不好會貽誤戰機。到二十五日,西線南朝鮮軍已進至北緯四十度線以北的博川、龍山洞、雲山、溫井、松木洞、熙川一線,逼近志願軍第四十軍。殲敵任務已刻不容緩。

  十月二十五日上午,南朝鮮軍一個加強營由溫井(距離彭德懷的指揮所所在地大榆洞僅隔十幾公里)向北鎮進犯,被志願軍第四十軍一個團以攔頭、截尾、斬腰的戰術,將其大部殲滅,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打響了震驚世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仗。中國人民一直把這一天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的紀念日。

  但是,南朝鮮軍仍然分兵冒進,其中一個團的一部已經到達距中朝邊境只有幾公里的楚山,向中國境內炮擊。二十七日,這個團發現處境不妙,調頭南撤,途中被志願軍包圍。熙川以南的南朝鮮軍兩個營為了接應該團南撤,與志願軍在溫井以東地區交戰。二十九日,志願軍一個軍將這兩處南朝鮮軍大部殲滅,取得初戰勝利。

  南朝鮮軍與中國志願軍交戰失利,但麥克阿瑟對志願軍兵力仍估計不足,滿不在乎,以為中國只是象徵性的出兵,繼續命令後續部隊向中朝邊境推進。

  ①毛澤東起草的周恩來致倪志亮轉金日成電,手稿,1950年10月15日1時。
  ②轉引自《彭德懷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407頁。
  ③毛澤東致鄧華等電,手稿,1950年10月18日。
  ④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的談話記錄,1970年10月10日。
  ⑤彭德懷在審查《抗美援朝戰爭經驗總結》初稿時的談話記錄,1957年5月15日。
  ⑥《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05頁。
  ⑦毛澤東致彭德懷等電,手稿,1950年10月21日。
  ⑧毛澤東致鄧華等電,手稿,1950年10月21日。
  ⑨《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07、108頁。
  ⑩毛澤東致鄧華等電,手稿,1950年10月23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