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抗美援朝(5)


  十月底,號稱「王牌軍」的美軍第一騎兵師一個團,冒進北渡清川江到達雲山。十一月一日至三日,志願軍部隊將其大部圍殲於雲山。同時,阻擊部隊又在雲山以南擊潰該師的另一個團,擊斃該團團長。雲山戰鬥,志願軍首創以劣勢裝備殲滅現代化裝備之敵的先例,狠刹了一下「王牌軍」的威風。

  美騎一師在雲山遭到重創,使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為之震驚。十一月三日淩晨,敵人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掩護下全線撤退。

  彭德懷當即下令,追殲逃敵。四日,殲滅英軍一個榴炮營和美軍一個加強連。但是,靠兩條腿跑路的志願軍,畢竟跑不過機動能力很強的機械化部隊。至三日黃昏,敵軍主力已全部撤到清川江以南。

  根據敵我態勢,彭德懷於十一月四日十五時致電毛澤東,提出休整部隊,結束第一次戰役,準備再戰。五日一時,毛澤東複電同意,並提出組織第二次戰役的指導思想。

  第一次戰役,志願軍經過十三個晝夜艱苦作戰,殲敵一萬五千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中國人民志願軍突然出現在朝鮮戰場上,在美國朝野引起種種猜測。美國軍方估計,中國入朝參戰的目的有三種可能:第一是為了邊境安全和拆除鴨綠江水電站設備;第二是為了從戰略上牽制美國,打一場有限規模的持久戰;第三是為了把「聯合國軍」趕出朝鮮半島。①麥克阿瑟則把賭注壓在阻止志願軍渡過鴨綠江上,提出「最後的攻勢」計劃:先以空軍摧毀鴨綠江上的所有橋樑和渡口,再發動地面攻勢。②由美第十軍經長津湖西進,美第八集團軍由清川江北上,在江界(朝鮮最高首腦機關所在地,距鴨綠江五十公里)以南會合後,圍殲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然後向鴨綠江推進。

  毛澤東預見到一場新的惡戰不可避免。為加強東線力量,他在十一月初決心調宋時輪率領的第九兵團入朝。十一月五日,電告彭德懷、鄧華:「江界、長津方面應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③

  在取得第一次戰役勝利並決定加強東線兵力之後,十一月十三日,周恩來起草了毛澤東致斯大林的電報。毛澤東審閱這份電報時加寫了一段話,說:「據我的觀察,朝鮮的戰局,是可以轉變的。現在我志願軍十六個師在朝鮮西北戰線方面,已給了敵人第一個打擊,已經初步地立穩了腳跟,只要能再給該線敵人(八個師)以一個至二個較大的打擊,就能將該線的防禦局面改變為進攻局面,而這是有可能的。東北戰線方面,我志願軍僅有兩個師,敵人(五個師)還很猖獗,現正增派八個師去,準備給敵人一個打擊,轉變該線的戰局。」④

  十一月中旬,第九兵團三個軍十二個師秘密入朝,在東線迅速完成戰役集結。第九兵團入朝,使志願軍一線總兵力增加到九個軍三十個師三十八萬餘人,並在東西兩線上都佔有兵力上的優勢。而這時敵人卻估計中國在朝鮮的軍隊為六萬到七萬人。

  從十一月六日起,西線之敵開始試探性進攻,以摸清志願軍兵力和意圖。彭德懷要各部隊從清川江邊節節後退,故意向敵人示弱,還有意丟棄一些破舊槍械。麥克阿瑟果然中計,認為志願軍「裝備低劣,怯戰敗走」,命令部隊向北冒進。二十四日,「聯合國軍」在東西兩線同時發動全面進攻,目標直指鴨綠江邊的朔州、碧潼和朝鮮最高首腦機關所在地江界,宣佈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

  十一月二十五日,西線敵軍被志願軍誘至預定戰場。於是,志願軍立即發起第二次戰役。

  當晚,恰逢月圓之夜。這是志願軍夜戰最理想的天候。志願軍西線部隊突然發起猛攻。一個軍分三路合擊孤立地暴露在志願軍面前位於德川的南朝鮮軍一個師。至二十六日晚,全殲該師五千餘人。志願軍另一個軍也在寧遠等地殲滅南朝鮮軍另一個師大部。

  志願軍在德川、寧遠打開缺口後,正向志願軍進攻的清川江以西之敵,大部在原地停止行動,同志願軍形成對峙狀態。這正是穿插分割殲敵的極好時機。彭德懷等立即按照毛澤東的電令,要求各部隊分割包圍,各個殲滅西線之敵。這時,第三十八軍第一一三師主力沿小路疾行,不顧美機威脅,以十四小時前進七十公里的速度,於二十八日上午八時到達三所裡地區,堵死美九軍南撤退路。隨後,他們又主動西插龍源裡,截斷敵人的另一條退路。正面的志願軍四個軍乘勢猛攻,分割圍殲當面之敵。二十九日,西線敵軍被迫全線撤退,同時令美騎一師和英第二十九旅北上接應,不惜一切代價打通三所裡、龍源裡。

  這樣,西線戰場形成敵我交錯的戰爭奇觀。從整個戰場的態勢看,敵軍處在志願軍南北夾擊之中;但在三所裡、龍源裡的局部戰場,志願軍又處在敵軍的南北夾攻之中,情況十分險峻。如果三所裡、龍源裡失守,清川江以西以北之敵將全部南逃,第二次戰役的殲敵目標便會落空。第三十八軍第一一三師終於頂住每日上百架次飛機的輪番轟炸,擊退一次又一次坦克兵、炮兵、步兵的協同攻擊,使南逃北援之敵軍相距不足一公里卻始終不能會合,大振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威。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戰績,深深地感動了彭德懷司令員,他在祝捷電報中破例地寫上「三十八軍萬歲」六個字。

  十二月一日,敵軍見突圍無望,被迫遺棄大批輜重裝備,轉向靠近西海岸的安州方向突圍。

  與此同時,東線第九兵團冒著攝氏零下三十度的嚴寒,也於十一月二十七日發起反攻。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沉重打擊下,驕橫一時的麥克阿瑟被迫承認:「這支小小的軍隊,在目前情況下,事實上是在不宣而戰的戰爭中面對著整個中國。除非積極地、迅速地採取行動,勝利的希望是渺茫的。而實力不斷地損耗,以致最後全軍覆沒,那是可以預期的。」⑤他命令東西兩線軍隊於十二月三日開始向三八線總退卻。⑥

  毛澤東立即令西線部隊向平壤挺進,相機收復平壤。

  十二月六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收復平壤。十六日,將西線之敵全部趕到三八線以南。在東線,人民軍於九日收復元山,切斷敵人陸上退路。志願軍十七日佔領鹹興,二十四日收復興南。至此,除東部沿海的襄陽外,「聯合國軍」全部被趕到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敵三萬六千餘人,其中美軍二萬四千餘人。志願軍和人民軍取得了由防禦轉入進攻的主動權。

  志願軍連續打了兩個勝仗,在有些人的頭腦裡速勝思想有所滋長。對朝鮮戰局的發展前途應當怎樣估量?是速勝,還是持久?這是擺在毛澤東面前需要作出回答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第二次戰役發起後不久,一九五〇年十二月三日,毛澤東在會見金日成時,對朝鮮戰局發展前途曾作出兩種可能的估計。他說:「戰事有可能迅速解決,但也可能拖長,我們準備至少打一年,朝鮮方面也應作長期打算。」這表明,毛澤東把重點放在準備長期作戰的基點上。他還對金日成說:「你們現在比從前是更強了,不是更弱了。當你們越過三八線直向大丘進攻不計後方空虛的時候,你們是最弱了。現在你們既懂得勝利又懂得失敗,有了經驗,你們就更強了。」⑦

  第二次戰役結束以後,毛澤東根據兩次戰役的經驗,並聽取了彭德懷等人的意見,對朝鮮戰局的發展前途作出明確判斷:「戰爭仍然要做長期打算,要估計到今後許多困難情況。要懂得不經過嚴重的鬥爭,不殲滅偽軍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殲滅美英軍至少四五萬人,朝鮮問題是不能解決的,速勝的觀點是有害的。」⑧

  中國人民志願軍連續取得兩個戰役的勝利,對整個國際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當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在他的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述:「自我志願軍入朝,取得了兩個戰役的勝利以來,我國的地位提高了,說話響亮了,民主陣營的聲勢也增加了。另一方面,帝國主義陣營則日呈分崩離析之勢。無論在美國內部、美英之間、英國內部、英法之間、其他國家與美英之間,其矛盾都增加了,裂痕擴大了。美帝是愈發被孤立起來了。主席決定志願軍入朝之舉,實是萬分英明的、有遠見的決定,事至今日則已如黑白之分明。如果當時要讓我來決定,我則會偏於『苟安』!誠如主席所說,不僅要近視、短視,而且必須遠視、長視。決不可以眼前的,忽視了前途、遠景!『高瞻遠矚』蓋即指此也。」⑨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的同時,中國政府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同美國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政治鬥爭。十一月二十八日下午,中國特派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美國武裝侵略臺灣案的會議上,作了控訴美國武裝侵略中國領土臺灣的長篇發言。

  伍修權代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三項建議:一、嚴厲制裁美國侵略中國領土臺灣和武裝干涉朝鮮的罪行;二、使美國政府自臺灣完全撤出它的武裝侵略力量;三、使美國及其他外國軍隊一律撤出朝鮮。⑩

  中國方面這些完全合情合理的建議,雖然被美國操縱的表決機器所否決,但這正義的聲音傳播到了全世界。中國人民揚眉吐氣,海外愛國華僑受到鼓舞。中國政府在安理會上同美國的政治鬥爭,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同美國進行的軍事鬥爭密切配合,有聲有色。

  ①[美]詹姆斯·F·施納貝爾:《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2卷,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276、277頁。
  ②《麥克阿瑟回憶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271、272頁。
  ③毛澤東致彭德懷、鄧華電,手稿,1950年11月5日。
  ④毛澤東致斯大林電,手稿,1950年11月13日。
  ⑤麥克阿瑟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報告,1950年12月3日。轉引自《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年1月版,第460頁。
  ⑥[日]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朝鮮戰爭》中部,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85、186頁。
  ⑦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的談話要點,1950年12月3日。轉引自周恩來致彭德懷等電,1950年12月4日。
  ⑧毛澤東致彭德懷、朴一禹並告金日成、高崗電,手稿,1950年12月26日。
  ⑨《楊尚昆日記》(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68頁。
  ⑩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