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抗美援朝(1)


  毛澤東第一次訪蘇的成功,為新中國創造了一個十分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人民可以放手地進行國內建設了。這是中國人民多少年來所一直企盼的日子。

  毛澤東回國以後,立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領導國民經濟的恢復,土地改革的準備,以及各方面關係的調整等方面。一九五〇年六月六日至九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國共產黨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當前全黨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全會還決定,要在一九五〇年復員一部分軍隊。接著,六月十四日至二十三日,又召開了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按照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方針作了部署。

  全黨和全國人民正在按照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部署,有條不紊地、卓有成效地工作著。然而,一件毛澤東不希望發生的事情發生了——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戰爭爆發。頃刻間,全世界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到東北亞的這個半島上來。

  美國對朝鮮半島的事態迅速作出反應。它的反應,不僅針對朝鮮,也針對中國。

  六月二十七日,美國決定派出海軍和空軍入侵朝鮮領海、領空,進攻朝鮮人民軍,對朝鮮城市狂轟濫炸。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向臺灣海峽出動,侵佔中國領土臺灣,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既定部署。三十日,又命令美國陸軍在朝鮮參戰。從此,美國侵略軍的坦克在朝鮮大地上橫沖直闖。

  美國把臺灣和朝鮮半島這兩個並不相干的地區聯繫起來,同時採取嚴重的軍事步驟,公然干涉中朝兩國的內政,有其戰略上的考慮。從冷戰開始以來,它一直把這兩個地區看作它在遠東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橋頭堡,把中國領土臺灣當作自己「不沉的航空母艦」。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六月二十七日發表的聲明中宣稱:「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於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部隊的佔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①這樣,美國就趁朝鮮戰爭之機,直接插手臺灣問題,阻止中國人民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致使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至今仍處於分裂狀態。

  毛澤東迅速作出反應,表明中國政府的立場。他在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莊嚴宣告:「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他還說:「杜魯門在今年一月五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干涉臺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干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②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在七月七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通過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八日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那一天前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作出一個決策,調幾個軍到東北,擺在鴨綠江邊,加強東北邊防。七月七日和十日,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由周恩來主持召開兩次會議,研究保衛國防、組建東北邊防軍問題。十三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毛澤東當天批示:「同意,照此執行。」隨後,立即將駐河南等地的戰略預備隊第十三兵團(下轄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加上第四十二軍(原在東北)和炮兵第一師、第二師、第八師等,共二十五萬五千人,組成東北邊防軍,調往安東(今丹東)、輯安(今集安)、本溪。八月上旬,東北邊防軍完成集結,並開始整訓。九月六日,第五十軍又編入東北邊防軍。

  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決策。

  隔了六年以後,毛澤東講起這件事的時候說:「戰爭開始後,我們先調去三個軍,後來又增加了兩個軍,總共有五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後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後,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③後來,毛澤東還不無惋惜地表示過:「可惜那時候只有五個軍,那五個軍火力也不強,應該有七個軍就好了。」④

  朝鮮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對事態的發展曾經作過各種可能的設想,估計到出現最壞的局面——美軍在朝鮮人民軍側後的海岸登陸。一九五〇年八月,朝鮮人民軍在朝鮮半島南端洛東江同美軍和南朝鮮軍打成膠著狀態,這時毛澤東預見到,戰爭轉入持久和美國擴大戰爭規模的可能性日益增大。

  八月四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的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⑤就在同一天,毛澤東審閱了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一個報告。報告提出,準備派出部分高炮部隊進入朝方一側,以確保鴨綠江大橋的安全。毛澤東當即批示「同意」。這對日後確保中國人民志願軍順利出兵來說,是一個重要決定。

  八月五日,毛澤東致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⑥,要求東北邊防軍在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準備九月上旬能作戰。八月十八日,又電高崗,要邊防軍務必在九月三十日以前完成一切準備工作。隨後,根據聶榮臻的建議,決定將第九兵團和第十九兵團分別調到津浦、隴海鐵路沿線地區,策應東北邊防軍。

  九月五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指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朝鮮戰爭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增大。」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判斷。

  毛澤東還分析了美國在軍事上的長處和短處,概括起來是「一長三短」。他說:「它在軍事上只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另外卻有三個弱點,合起來是一長三短。三個弱點是:第一,戰線太長,從德國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路線太遠,隔著兩個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戰鬥力太弱。」

  儘管如此,毛澤東並沒有輕敵和大意。他在講話中提出要防備美帝國主義亂來,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他說:「所謂那樣幹,無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且打原子彈,長期地打,要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長。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⑦這些話,反映了毛澤東毫不畏懼任何敵人和任何困難的革命氣勢。毛澤東已經作出最壞可能性的準備,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準備同美國這個不可一世的世界頭號強國直接較量。

  但是,中國出不出兵,毛澤東有一個「底」,這個「底」就是美軍是不是過三八線。「美帝國主義如果干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⑧

  九月十五日,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美軍七萬餘人在仁川港登陸,二十八日佔領漢城,切斷位於朝鮮半島南部洛東江邊的朝鮮人民軍主力的退路,使之腹背受敵,朝鮮人民軍被迫實行戰略退卻。

  九月十八日,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發回電報,報告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談最近朝鮮戰況並準備長期作戰的情況。二十日,周恩來複電倪志亮,要他向金日成轉告中共中央對目前朝鮮戰局的意見。毛澤東審閱並修改了這個電報。複電說:「我們認為你(指金日成。——引者注)的長期作戰思想是正確的。朝鮮軍民的英勇是令人感佩的。估計敵人在仁川方面尚有增加可能,其目的在於向東延伸佔領,切斷朝鮮南北交通,並向三八線進逼。而人民軍必須力爭保住三八線以北,進行持久戰方有可能。因此,請考慮在堅持自力更生長期奮鬥的總方針下如何保存主力便於各個殲滅敵人的問題。」複電還提出一些具體建議,並且說明:「以上所陳,系站在朋友和同志的立場提出,供你們參考。」⑨

  這時,中國政府已經得到準確情報:美軍要越過三八線。九月二十九日夜,毛澤東收到周恩來的報告:「美帝國主義已在公開表示將進軍三八線以北。從倪志亮二十七日電看來,三八線北已無防守部隊,似此情況甚為嚴重,敵人有直趨平壤可能。」⑩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十分危急的緊要關頭,毛澤東決定,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于九月三十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⑾

  這是對美國當局發出的十分有力的嚴正警告。

  十月一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同日,麥克阿瑟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朝鮮人民軍無條件「放下武器停止戰鬥」。此刻,「聯合國軍」在南朝鮮已經集結三十三萬兵力。⑿

  ①《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年1月版,第395頁。
  ②1950年6月29日《人民日報》。
  ③澤東會見蘇共中央代表團時的談話記錄,1956年9月23日。
  ④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的談話記錄,1970年10月10日。
  ⑤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0年8月4日。
  ⑥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會議曾經決定,由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後因他們不能到職,7月22日,周恩來、聶榮臻在給毛澤東的報告中提出:「請主席考慮邊防軍目前是否先歸東北軍區高崗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並統一一切供應,將來粟、蕭、蕭去後,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毛澤東23日批示同意。
  ⑦《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92-94頁。
  ⑧毛澤東會見蘇共中央代表團時的談話記錄,1956年9月23日。
  ⑨周恩來致倪志亮電,手稿,1950年9月20日。
  ⑩周恩來關於朝鮮軍情給毛澤東的報告,手稿,1950年9月29日。
  ⑾周恩來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建國一周年慶祝大會上的報告,1950年9月30日。見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報》。
  ⑿[美]詹姆斯·F·施納貝爾:《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2卷,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212、213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