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東移西柏坡(3)


  毛澤東還同陳毅研究了準備成立東南分局,由粟裕任書記,葉飛、金明任副書記;準備組成東南野戰軍,由陳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鄧子恢任副政委。

  給粟裕電報發出後第三天,一月三十一日,粟裕發來他同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研究後的回電,就一、四、六縱隊的渡江時間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三個縱隊先北開隴海鐵路附近休整一個半月,三月下旬即可出動;二是三個縱隊仍先參加中原作戰,三月中旬開始休整,五月中旬出動南下。「以上兩案,以第一案為最好。」回電中,粟裕還就渡江路線、渡江後留在中原各部隊的作戰方針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毛澤東接到電報後複電粟裕,表示完全同意他提出的第一方案,在三月下旬出動。「渡江路線,爭取走湖口當塗之間,或南京江陰之間。」⑩

  一個重大的行動計劃決定下來了。

  但是,一九四八年春季,中原戰局出現了重要變化。

  第一,由於劉鄧軍實行了集結和分遣相結合的靈活戰略,加上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陳謝部的積極作戰,不但基本上粉碎了白崇禧對大別山區的圍攻,而且開闢了桐柏、江漢和沙河淮河之間的三個新解放區,攔腰切斷了中原地區兩條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和平漢鐵路,攻克中原重鎮洛陽,中原戰局已逐步走向穩定。

  第二,中原三軍成功地保持了從豫北經過魯西南、豫皖蘇區通往大別山區和由晉南進入豫西、陝南這兩條重要通道,使晉冀魯豫解放區一部分軍需物資和三萬新兵得以補充在千里躍進大別山過程中損耗較大的劉鄧軍,使他們的戰鬥力逐步恢復,也保障了中原各軍在此後的作戰中能得到後方的支援。

  第三,中原新解放區經過半年經營,特別是糾正了執行黨的土地政策、城市政策、工商業政策中某些「左」的偏向後,各項工作逐步走上軌道,擁有三千萬人口的中原新區開始得到鞏固。

  第四,解放軍一部分主力進入中原並吸引國民黨軍部分主力回援後,堅持在內線的解放軍乘機相繼發動攻勢,取得重大戰果,尤其是西北野戰軍在宜川戰役中一舉殲滅胡宗南集團兩個整編師近三萬人,迫使胡宗南從中原戰區抽調一個兵團回援西安;同時,由於蘇北兵團的積極作戰,也吸引了部分國民黨軍隊從大別山東麓調往蘇中地區,從而相應地減弱了他們在中原戰區的兵力。

  總之,解放軍在中原地區已經渡過最困難的時期,逐步具備打大殲滅戰的有利條件。中原戰局的這些變化,引起執行躍進閩浙贛邊計劃的主要負責人粟裕的反復思考。

  四十一歲的粟裕,在當時各戰略區領導人中,是一位身經百戰、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年輕將領。他根據中央軍委批准的方案,率一、四、六縱隊從平漢鐵路東側的臨潁地區北上,到達濮陽地區,準備經過一段時間整訓後執行渡江南下的任務。同時,派出先遣小分隊到預定渡江的地段先期偵察,並密切注視著不斷變化中的中原戰局。以往的作戰經歷使他熟知蘇浙皖贛地區的地形條件,這種河流文錯、稻田密佈的水網地區對裝備較重的第一、四、六縱隊的機動作戰很不利。同時,也考慮到大兵團遠離後方作戰,不僅在群眾和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較好的配合,而且在補給和傷病員安插上也有許多困難。他回憶起一九三四年紅軍抗日先遣隊在皖浙贛邊地區的失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根據地作為依託。他還具體地分析了中原戰區國民黨軍各部隊的具體情況,認為他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後,可以調動一部分國民黨軍隊回防江南,但估計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的主力第五軍、第十八軍和桂系主力第七軍、整編第四十八師,這樣,中原戰局會在比較長的時間內繼續呈現僵持局面,而難以實現預定的戰略意圖。戰爭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數學的競賽。粟裕算了一筆細帳,認為解放軍三個縱隊進入江南後,在沒有根據地作依託的條件下作戰,減員必大又無法得到補充;如果留在中原地區作戰,以同樣的代價可以殲敵三至五個整編師,這對打開中原戰局將更為有利。⑾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比較和思考,粟裕逐漸形成一個主力暫不渡江南進而留在中原作戰的構想。儘管構想有充足的根據,但他深知對一個已經確定並正在付諸實施的戰略決策,是不宜輕易提出不同建議的,尤其是在當時正十分強調組織紀律性的情況下。因此在濮陽休整期間,他先向剛從中央回來的陳毅作了彙報。征得陳毅同意後,他又在四月十六日致電劉鄧,報告了自己的構想。兩天后,四月十八日,他才以個人名義致電中央軍委和華東局,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想法。

  粟裕的這份電報長達三千字。在電報中,粟裕首先充分肯定去年七、八兩月先後轉入外線以來取得的極大勝利,接著,詳細地分析了華野三個縱隊執行渡江南下方案後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和當前中原戰局發生的有利變化,建議華野三個縱隊暫不南下,以劉鄧、陳謝及華野主力,依託後方(隴海路北)作戰,求得在最近有效地打幾個大殲滅仗。他認為,組成「三線武裝(野戰軍主力、遊擊兵團及遠征遊擊隊)依戰局之進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則可能使戰局得到較快與較大之發展」。粟裕是謹慎的,深知自己這個建議的分量。因此,在電報結束時寫道:「以上是職個人不成熟的意見,加以對政局方面情況瞭解太少,斗膽直呈,是否正確尚祈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鬆懈。」

  剛到城南莊只有一個星期的毛澤東,看到了粟裕的電報,也看到了劉鄧在同一天發來的電報。劉鄧的電報表示,在粟部自身準備尚不充分和渡江有較大困難的情況下,自以「遲出幾個月為好」。這樣,粟部可以「加入中原作戰,爭取在半後方作戰情況下多殲滅些敵人,而後再出,亦屬穩妥,亦可打開中原戰局」。看到這兩份電報後,毛澤東立刻決定要陳毅、粟裕儘快來中央,向中央具體彙報他們的意見,以便中央對行動方針作出最後決策,並把這個問題列入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的重要議程。要求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先作研究。

  一九四八年四月三十日起,毛澤東在城南莊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中,聽取了粟裕的彙報。與會同志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議。根據城南莊決策,陳毅赴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任華東野戰軍的代司令員和代政治委員。五月五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指出:

  「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使江淮河漢之敵容易被我軍逐一解決,正如去年秋季以後將戰爭引向江淮河漢,使山東、蘇北、豫北、晉南、陝北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解決一樣,這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難。目前粟裕兵團(一、四、六縱)的任務,尚不是立印渡江,而是開闢渡江道路,即在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徐汴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⑿

  ⑩ 中央軍委致粟裕,並告劉鄧、饒漱石、鄧子恢電,1948年2月1日。
  ⑾《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537—541頁。
  ⑿中央軍委致劉鄧並華東局電,1948年5月5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