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東移西柏坡(2)


  這次敵機一共投了五枚炸彈,其中一枚正落在毛澤東所住的小院子裡爆炸了。毛澤東住的那兩間小房子,門窗的玻璃都被震碎,一些雞蛋也被彈片砸爛了。看到這些,聶榮臻真覺得「後怕」:「如果不是當機立斷,事情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顯然,國民黨方面已經獲得毛澤東住處的情報。當天晚上,毛澤東就轉移到離城南莊二十多裡的一個很隱蔽的小村子:花山村。他在花山村住了九天。五月二十七日,到達中共中央機關所在的西柏坡。

  到達西柏坡後,毛澤東逐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指揮作戰上來。

  在這以前,也就是一九四七年冬到一九四八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面進行新式整軍運動,一面展開攻勢作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發起冬季攻勢,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中旬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隊十五萬多人,把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壓縮在錦州、瀋陽、長春這三個互不相連、僅占東北總面積百分之三的狹小地區內。毛澤東對這次攻勢作了很高的評價。他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名義指出:「我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中,冒零下三十度的嚴寒,殲滅大部敵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國。」西北野戰軍在取得被毛澤東稱為「改變了西北的形勢,並將影響中原形勢」的宜川大捷後,又攻佔寶雞,光復延安。華東野戰軍的山東兵團,中原地區的陳士榘、唐亮、陳賡、謝富治所部,華北的徐向前兵團和楊得志、羅瑞卿、楊成武兵團,也在一九四八年的三、四月間分別進行了周村戰役、濰縣戰役、洛陽戰役、臨汾戰役、察南綏東戰役等,各自殲滅了為數不少的國民黨軍隊。

  毛澤東到達西柏坡前後相繼開始的一九四八年夏季攻勢作戰,就是在上述勝利的基礎上,在全國五個作戰方向上先後展開的。這就是:中原戰場上的豫東戰役和襄陽、樊城戰役,華東戰場上的津浦路中段戰役,華北戰場上的晉中戰役和冀熱察邊戰役。

  其中,豫東戰役對推進南線戰局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個戰役的形成,在決策上經歷過一個曲折的過程。

  早在毛澤東部署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他就同時考慮到以當時已進入魯南作戰的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兩個縱隊(縱隊司令員分別為葉飛、陶勇,因此也叫葉縱、陶縱)渡過長江、直出閩浙贛地區建立根據地,以便把戰線進一步推向國民黨軍戰略後方的構想。他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的一份電報中說到,在劉鄧率部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謝南渡黃河挺進豫陝邊的同時,由陳毅、粟裕、潭震林率華東野戰軍主力留置山東(包括魯西南)「擔負整個內線作戰任務」,另以第一、第四兩個縱隊經過整補和政治動員後,第一步「出至皖西,建立臨時根據地」;第二步「相機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臨時根據地」;第三步躍進至「閩浙贛目的地」。為了加強這支部隊出擊後的領導,毛澤東還提出以鄧子恢、張鼎丞、曾山組成東南分局的建議,要華東局考慮。⑧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是毛澤東獨具匠心地布下的棋局。它從根本上扭轉戰局,使人民解放軍由防禦轉為進攻。但是,全域中最關鍵的一著棋——向大別山地區挺進的劉鄧大軍,雖有陳謝集團進入豫西從右側輔弼,力量仍嫌不足,在強大敵人的圍追堵截下,還有被迫撤回的可能。經過再三考慮,毛澤東在八月七日和八日兩次致電陳毅、粟裕並告劉鄧,修改了原來考慮的華野主力全部在山東內線作戰而以第一、第四縱隊分步驟挺進閩浙贛邊的構想,決定由陳毅、粟裕立即赴魯西南,統一指揮包括第一、第四縱隊在內的華野六個縱隊,組成華野西線(也叫外線)兵團,進行直接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作戰任務。毛澤東估計,在劉鄧大軍向南躍進時,國民黨軍必然會以重兵追堵。在這種情況下,陳粟西線兵團立即尾隨敵軍南下,就可以從「反對方向鉗制敵人」,有效地掩護劉鄧大軍的挺進並在大別山地區立足生根。

  毛澤東對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所下的決心,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他執著地認為,只有適時地和有步驟地把戰線向蔣介石統治區推移,使人民解放軍所需的大部人力、物力取之于對方,才能使新解放區逐步擴展,使老解放區得到進一步鞏固,經過躍進和鞏固的幾次反復,最終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因此,他在根據戰局的發展適當調整陳粟大軍的作戰部署後,還多次致電劉鄧、陳粟,要他們繼續準備以一部分主力在第二年的適當時機渡江南進,吸引部分國民黨軍從中原地區轉援江南,以利於中原解放區的鞏固。

  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會議結束後大約一個星期,從中原前線趕赴陝北中央的陳毅,同毛澤東在楊家溝見面了。這是他們隨著抗戰勝利而在延安分手後的第一次見面。毛澤東在同陳毅談到一九四七年七月以後的全軍作戰行動時,強調它的性質已不再屬￿「自衛防禦」,而是一種「革命的進攻」,是把戰爭的主要戰場推向蔣管區、以求解放全中國的作戰行動,所以叫「戰略進攻」。毛澤東說:蔣介石已處於防禦地位。黃鶴一去不復返,他要回到戰爭初期那種形勢是不可能的了,今後是我們如何轉入江南、四川、兩廣的問題。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八日起,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討論並通過了由他起草的《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的決議。從十九日下午開始,會議連續三天聽取了陳毅關於日本投降以來華東地區和華東野戰軍的各方面情況、中原戰場當前形勢的彙報。

  劉鄧、陳粟、陳謝三軍挺進中原,對蔣介石的長江防線和沿江重鎮南京、武漢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蔣介石無論如何都想把他們從自己的臥榻之旁趕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初,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白崇禧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在九江設立國防部前進指揮所,調集三十三個旅的兵力,對大別山地區的劉鄧軍展開大規模「圍剿」。大別山地區的反「圍剿」鬥爭,堅持了一個多月,雖然取得重大勝利,但還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國共兩軍在整個中原地區,基本上處於膠著相持的狀態。

  怎樣打破這種僵持局面?毛澤東和周恩來、陳毅最初商定的南線三軍在三個月內的作戰方針,是以劉鄧軍主力位於大別山內線,「分遣堅持,多休息,多打小仗」,待正由晉冀魯豫南下的三萬新兵到達以充實部隊後,再打中等規模之仗;以粟裕所部並指揮陳謝軍在二、三、四三個月內,在中原地區尋求打幾個中等規模的殲滅戰,以配合劉鄧軍堅持大別山區的鬥爭。他們還設想以山東兵團的許世友、譚震林率兩個縱隊南下蘇北、蘇中,會合原在這兩個地區活動的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形成一個重要戰場,威脅京滬」,迫使蔣介石從大別山抽調一部力量向東。「三個月後,南北配合行動,可能進入打大殲滅戰之階段。」一月二十六日,毛澤東以軍委的名義把這個戰略構想傳達給劉鄧、粟裕和陳謝等。二十七日,又以毛澤東、陳毅兩人的名義,就山東兵團的使用問題提出兩個方案,要求華東局研究提出意見。

  打破大別山乃至整個中原的僵持局面,是關係全域的一篇大文章。對這樣的重大問題,毛澤東在發出電報後,仍在反復思索,並同周恩來、陳毅繼續商議。毛澤東所擔心的是,這樣的佈局能不能有把握打破中原的僵持局面?是不是還有其他更積極、更大膽、更能震動敵人的方案呢?毛澤東又想到了由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渡江南進這一著棋。本來,他是準備在一九四八年秋季中原戰局基本上得到改善後再走這一步棋的,現在考慮要提前實行。周恩來、陳毅也同意這個設想。

  設想雖然提出了,但對採取這樣重大的行動,毛澤東下決心是十分慎重的。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前一個電報發出後的第二天,毛澤東向粟裕發出第二份電報。這是一份限少數領導人「作極機密討論不讓他人知道」的絕密電報。電報中說:關於由你率葉、王、陶三縱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任務問題,我們與陳毅研究有三個方案,即:一,休整半月後立即渡江;二,二、三、四三個月在中原地區殲滅一部分敵軍,然後休整一個月再渡江;三,按原議先在中原作戰,於一九四八年秋季再行渡江。在電報中,毛澤東分析了三個方案各自的利弊後指出:「你率三縱渡江以後勢將迫使敵人改變部署,可能吸引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你們以七八萬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應使休息時間多於作戰時間,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達到閩浙贛,使敵人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防不勝防,疲於奔命。」毛澤東希望粟裕「熟籌見複」。⑨

  ⑧ 毛澤東致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並華東局電,1947年7月23日。
  ⑨ 中央軍委致粟裕電,1948年1月27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