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總結歷史經驗(4)


  毛澤東到陝北後,就努力閱讀他所能收集到的各種哲學書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到保安去訪問他後,記述道:「毛澤東是個認真研究哲學的人。我有一陣子每天晚上都去見他,向他採訪共產黨的黨史,有一次一個客人帶了幾本哲學新書來給他,於是毛澤東就要求我改期再談。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專心讀了這幾本書,在這期間,他似乎是什麼都不管了。他讀書的範圍不僅限於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而且也讀過一些古希臘哲學家、斯賓諾莎、康德、歌德、黑格爾、盧梭等人的著作。」⑧

  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調原駐延安的東北軍增援東線,延安由紅軍接管。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三日,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保安遷到延安。到延安後,他又擠出不少時間,不分晝夜,發奮攻讀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書籍。現在保存下來的毛澤東在這個時期讀過並作過批註的哲學書籍就有:西洛可夫、愛森堡等所著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米丁主編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等。他在前一本書上所寫的批註約一萬二千字,在後一本書上所寫的批註有二千六百多字。批註的內容大約有四類:原著內容的提要;對原著內容的評論;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所發的議論;對原著中一些理論觀點的發揮。郭化若回憶道:「有一次我在毛主席辦公室內,看到桌面上放著一本《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我翻開一看,開頭和其他空白處都有墨筆小字的旁批,內容全是中國革命中路線鬥爭的經驗教訓。這使我初步理解到毛主席是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並把中國革命的實際經驗提高到理論水平上來,充實和發展馬列主義。他這些旁批,後來就逐步發展成為他的光輝著作《實踐論》。」⑨

  一九三七年七、八月,毛澤東應紅軍大學(後來改為抗日軍政大學)的請求,向學員講授唯物論和辯證法。總政治部把他講課的記錄稿整理出來,經他同意,打印了若干份。以後,毛澤東把其中的兩節,經過整理,成為收入《毛澤東選集》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這是他對中國革命經驗所作的一次更深刻、更系統的哲學總結,是他把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成果,也是對曾經長期在黨內占統治地位的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思想的有力批判。

  毛澤東在《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的批註中,聯繫中國革命的實際,寫道:「不從具體的現實出發,而從空虛的理論命題出發,李立三主義和後來的軍事冒險主義與軍事保守主義都犯過此錯誤,不但不是辯證法,而且不是唯物論。」⑩《實踐論》就是以認識與實踐的正確關係為核心,全面而系統地闡述和發揮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基本原則。

  毛澤東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一唯物主義的根本原理出發,強調了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係。他指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社會實踐是推動人們的認識由低級向高級、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動力,也是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和認識的目的。因此,「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那末,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發生,而又服務於實踐呢?毛澤東說:人的認識過程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人在實踐過程中,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這是認識的感性階段。「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復了多次,於是在人們的腦子裡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概念同感覺,不但是數量上的差別,而且有了性質上差別。循此繼進,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就可產生出合乎論理的結論來。」這是認識的理性階段。前者只解決現象問題,後者才解決本質問題。「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認識開始於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⑾

  毛澤東指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都是違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教條主義者否認認識開始於實踐,否認感性認識的必要性。他們總是從書本出發,忽視對實際情況的具體分析,生吞活剝地引證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中的個別詞句去指導革命。經驗主義局限于一時一地的片面的感性認識,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而忽視理論的指導作用。他們在認識論的全體上都是錯誤的。

  《實踐論》提出:由感性認識進到理性認識,並不意味著認識過程的完結,它只說到問題的一半,而且是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世界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這又是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的一個飛躍。理論之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性,並不能由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要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結果,在實踐中檢驗其真理性,糾正其不完全性和錯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如果人們從社會實踐中得到感性認識,再由感性認識推移到理性認識,造成某種思想、理論、計劃或方案,用來指導實踐,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那末,對於這一具體過程的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但是,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

  毛澤東在《實踐論》結束時這樣寫道: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⑿

  ⑧ 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12月版,第67、68頁。
  ⑨ 郭化若:《學習與回顧》,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201頁。
  ⑩ 《毛澤東哲學批註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9頁。
  ⑾《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84、285、290、291頁。
  ⑿《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82—297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