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打破三次「圍剿」(1) |
|
工農武裝割據所以能在中國存在和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民黨各派軍閥之間不斷發生的分裂和戰爭,嚴重地削弱了他們的統治力量。一九三〇年初,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同控制華北和西北的閻錫山、馮玉祥以及盤踞廣西的李宗仁、張發奎等部的緊張關係已發展到劍拔弩張的地步。經過近四個月的醞釀,終於爆發了規模空前的中原大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達一百萬人。南方各省原來用以「進剿」紅軍的軍隊紛紛調離原地。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的嫡系部隊是張輝瓚、譚道源兩個師,其中的譚師以及張師一個旅就先後調往廣東、河南作戰,到中原大戰結束後才返回江西。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這種嚴重分裂和戰爭,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得到了迅猛發展的有利時機。 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包括對長沙等中心城市的攻打,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極大震驚。到十月間,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取得勝利而結束。他剛騰出手來,立刻掉頭調集兵力向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中間幾乎沒有留下間隔。 這種「圍剿」和以往有著明顯的不同:過去一省的「進剿」和幾省的「會剿」還只是局部性的行動;這時的大規模「圍剿」已成為南京政府統一指揮下的全域性行動。「圍剿」的重點是毛澤東、朱德指揮的紅一方面軍和以後發展成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贛西南地區。 剛剛在中原大戰中取得巨大勝利的蔣介石正處在興高采烈、不可一世的時候。他調集了十萬大軍投入第一次「圍剿」,以為可以很快把紅軍蕩平。十月二十八日,魯滌平被任命兼任第九路軍總指揮。十一月二日,魯滌平將江西境內的七個師又一個旅編成三路縱隊,限五天內集中,推進到袁水流域,以「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向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企圖在這裡同紅一方面軍決戰。 贛西南革命根據地,這時已在三十四個縣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擁有九座縣城,根據地內人口達二百多萬,並已開展分田運動。分得土地的貧苦農民積極支持紅軍和蘇維埃政府,許多縣、區、鄉、村分別建立起赤衛軍、赤衛縱隊、赤衛大隊和赤衛隊。這就為紅軍提供了得到民眾全力支持的廣闊戰場和充分的回旋餘地,是以往紅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時還不曾有過的。紅一方面軍主力當時所在的袁水流域處於根據地的前沿地區。 羅坊會議確定的「誘敵深入」的方針,就是當優勢強敵撲來時,紅軍先向根據地內退卻,避開不利於紅軍的決戰,以保存實力,然後依靠根據地內的民眾支持和有利地形,在運動中發現和造成敵軍的弱點,集中兵力,待機破敵。這是在敵強我弱的現實狀況下的正確作戰方針。但要使這個正確方針為大家所接受卻並不容易。一部分幹部受到「左」傾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的影響,不肯承認敵強我弱的現實,一味只講進攻,把退卻看作「保守路線」。一些地方幹部更擔心退卻會使民眾的「罎罎罐罐」被打爛。這是羅坊會議期間在這個問題上發生嚴重爭論的原因所在。 當時在紅四軍擔任團政治委員的劉亞樓回憶說: 「為了向紅軍指戰員和地方幹部、群眾講清這個道理,毛澤東同志作了深入艱苦的教育、說服工作,大會講、小會說,條分縷析,曉以利害,著重說明『弱軍要戰勝強軍,是不能不講求陣地這個條件的』。毛澤東同志用許多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動地解釋了『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他指出:『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時地打爛些罎罎罐罐,就要使全體人民長期地打爛罎罎罐罐』。最後,這個正確的作戰方針終於被大家認識和接受了,這就保證我們掌握了反『圍剿』戰爭的勝算。」① 「誘敵深入」的方針確定後,毛澤東、朱德指揮已轉移到贛江以東的紅一方面軍主力漸次向根據地中部的東固、龍岡一帶山區退卻。十二月一日,到達寧都西北部的黃陂、小布地區,積極進行反攻的準備。同月十二日,由於肅反中的錯誤而發生富田事變,紅二十軍部分領導人脫離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的領導,將該軍開往贛江以西。十五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又轉移到平田、安福、砍柴崗地區隱蔽集中。 魯滌平指揮的三路縱隊到達袁水流域後,才知道紅一方面軍主力已經轉移,撲了個空,立刻把張輝瓚、譚道源兩個縱隊調到贛江以東進攻,仍不知道紅軍主力所在而接連撲空。十二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任命魯滌平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指揮各路兵力繼續向根據地中部地區推進。但國民黨軍隊一進入根據地內,就陷入困境,在這一帶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山區中,既找不到嚮導,又找不到糧食,不得不等待後方補給接上後再前進,處處耳目閉塞,對紅軍的行動一無所知。 紅軍卻以逸待勞,消息靈便,對國民黨軍隊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毛澤東隨紅一方面軍總部到達黃陂後,在十二月上旬主持召開總前委擴大會議,討論反「圍剿」的作戰方案。大家認為,「進剿」敵軍雖有十萬,但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其中,張輝瓚第十八師和譚道源第五十師是魯滌平的嫡系,也是這次「圍剿」的主力軍,如果消滅這兩個師,這次「圍剿」便可基本打破。張、譚兩師各約一萬四千人,而紅一方面軍有四萬餘人,如果一次打對方一個師可占絕對優勢,取得勝利是有把握的。 為了動員根據地廣大軍民充滿信心地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總前委和方面軍總部將毛澤東在黃陂會上的發言《八個大勝利的條件》作為反「圍剿」的宣傳材料印發。十二月二十五日,又在小布召開盛大的誓師大會。毛澤東為大會寫了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②會上,他以這副對聯為題,具體生動地解釋了「誘敵深入」的必要和好處。他還分析了敵必敗、我必勝的六個條件:一、蘇區軍民一致,人民積極援助紅軍,這是最重要的條件;二、紅軍可以主動選擇最有利的作戰陣地,設下陷阱,把敵人關在裡面打;三、紅軍集中了優勢兵力,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殲滅敵人,一口一口地把敵人吃掉;四、可以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揀弱的打;五、可以把敵人拖得精疲力盡,然後再打;六、可以造成敵人的過失,乘敵之隙,加以打擊。這些分析,大大增強了蘇區軍民反「圍剿」的決心和取勝的信心。 毛澤東十分重視「慎重初戰」的問題,一定要在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才打。打擊的目標,最初選的是離紅軍隱蔽處最近的譚道源師。十二月二十七日和二十八日,紅一方面軍主力接連兩次冒著嚴寒在譚師將要開到的小布地區設伏,準備出其不意地將該師殲滅於運動之中,但因譚道源不敢孤軍深入而沒有打成。紅軍立刻撤出陣地,繼續忍耐待機。夜裡,毛澤東和朱德一起商議作戰行動時說:「機會總是要來的,我們還得耐心地等一等。」③ 就在二十八日那天,魯滌平命令所屬各師向紅軍發動總攻擊。一向驕橫的第一縱隊司令兼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得知紅軍內部發生「富田事變」,以為正是大舉進攻的好時機,立即出動,把第五十四旅留守東固後方,親率師部和第五十二旅、第五十三旅,在第二十八師一個旅的配合下,向龍岡推進。 龍岡接近紅軍主力集中的地方,群山環抱,中間是狹長的盆地,當地群眾又能幫助封鎖消息,是紅軍設伏的好場所。張師出動的當晚,毛澤東、朱德向全軍下達命令:「張輝瓚部經善和、藤田到達潭頭,現向上固、龍岡推進中。」「方面軍決定改換目標,橫掃在我左翼當前之敵。」④第二天晚八時,毛澤東、朱德乘張師剛剛進佔龍岡、孤軍深入、立足未穩的機會,下達攻擊命令。 十二月三十日淩晨,細雨濃霧。毛澤東、朱德步上龍岡、君埠之間的黃竹嶺臨時指揮所。毛澤東對朱德說:「總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國時,諸葛亮借東風大破敵兵;今天,我們乘晨霧全殲頑敵啊!」⑤ 張輝瓚率部由龍岡向五門嶺推進,剛進入狹窄山路時,突然遭到預先在這裡設伏的紅軍居高臨下的猛烈襲擊,退路又被切斷。戰鬥從上午十時開始,激戰到下午六時。由於紅軍集中了兵力,四面包圍,以主力從敵軍側後攻擊,全殲了第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近一萬人,活捉張輝瓚。 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毛澤東以十分興奮的心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漁家傲》。它的前半闋是: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紅一方面軍乘勝揮師向東,抄近路,翻過一座高山,直取譚道源部第五十師。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晨,紅軍進抵東韶附近,向第五十師發起攻擊,經過激烈戰鬥,共殲該師三千多人。其他各路國民黨軍隊倉皇退走。 在五天內,紅一方面軍連續打了龍岡、東韶兩個大勝仗,共殲「圍剿」軍一個半師一萬五千多人,繳槍一萬二千余支,勝利地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圍剿」。 龍岡戰鬥結束後,魯滌平立刻向蔣介石報告戰況,其中有「龍岡一役,十八師片甲不還」之語。蔣介石回電說:「十八師失敗,是乃事之當然,不足為怪。我兄每聞共黨,便張皇失措,何膽小乃爾!使為共党聞之,豈不為之所竊笑乎?吉安為贛中重鎮,望嚴督固守,只許前進,不許後退。」⑥ ① 劉亞樓:《偉大的第一步》,《星火燎原》(二),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5月版,第3頁。 ② 《郭化若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48頁。 ③ 吳吉清:《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裡》,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38、41頁。 ④ 朱德、毛澤東命令,1930年12月28日。 ⑤ 吳吉清:《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裡》,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38、41頁。 ⑥ 謝慕韓:《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文史資料選輯》第45輯,中華書局1964年4月版,第45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