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打破三次「圍剿」(2)


  毛澤東、朱德在返回小布途中,接見了這次戰鬥中解放過來的原來國民黨軍隊的無線電臺人員王諍、劉寅等人,歡迎他們參加紅軍,建立了紅一方面軍無線電隊,由王諍任隊長、馮文彬任政治委員,為開展無線電偵察,準確掌握敵軍動向提供了條件,對以後多次反「圍剿」作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取得的勝利,是中國紅軍建立三年以來對國民黨軍隊取得的最巨大的勝利,在全國引起強烈震動。二月間,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給中國紅軍及各級黨部訓令》中說:「紅軍一、三集團軍與江西勞動群眾,在蘇維埃政權之下的一致行動,得到了出人意外的結果,他們在偉大的中國革命發展史上,已經寫上了新的光榮的一頁。」⑦

  毛澤東清醒地估計到,蔣介石遭到這次打擊後決不會就此罷手,一定會發動新的大規模進攻,因此,立刻抓緊戰備,特別是發動根據地廣大軍民進行迎擊新的「圍剿」的準備。紅一方面軍經過兩個多月的攻勢作戰,先後佔領廣昌、石城、瑞金等縣城;在幾縣交界處摧毀了不少地主豪紳武裝的土圍子,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健全區、鄉蘇維埃政權和黨團組織;恢復並發展了地方武裝;並在根據地各縣境內大力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集給養和經費。紅一方面軍還總結第一次反「圍剿」的作戰經驗,開展有針對性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這些部署,為打破新的「圍剿」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第一次大規模「圍剿」的失敗,使蔣介石感到震驚。二月初,他派軍政部長何應欽兼任南昌行營主任,統一指揮湘、鄂、贛、閩四省「圍剿」部隊。四月初,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共二十萬人,投入的兵力比第一次增加了一倍。同時,鑒於第一次慘敗的教訓,在作戰方式上也有很大變化,「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以「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為作戰方針,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構成東西八百里的弧形戰線,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步步推進。「他們在這一大包圍的佈置之下,行動上是非常穩重的,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特別的防備冒進深入,被我們各個擊破,他們每日進展只五裡、十裡或廿裡。並且在大隊前進的先一日必用幾營或一團去遊擊一次,偵察詳細後才進,並且到達了一個地方,即馬上建築強固的工事,並召回地主豪紳組織善後委員會組織民團,這是敵人對二次戰爭的策略與佈置。」⑧

  依據「圍剿」軍的前進態勢,三月下旬,毛澤東、朱德發佈紅一方面軍脫離同敵軍接觸、南移整訓和籌款的命令,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三萬多人從根據地北部邊緣後撤到廣昌、寧都、瑞金一帶。毛澤東隨方面軍總部移駐寧都縣的青塘。

  這時,蘇區的領導機構已有了變化。一月十五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寧都小布成立中共蘇區中央局,項英任代理書記,毛澤東、朱德、曾山為委員;並成立以項英為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毛澤東擔任副主席(毛兼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撤銷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項英當時雖然是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但由於他剛從上海來此不久,又不大懂得軍事指揮,缺乏對敵作戰經驗,所以,在當時作戰指揮上,毛澤東仍然能夠起主要作用。」⑨

  三月十八日,項英主持召開中共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會上,有人認為敵軍有二十萬人,紅軍只有三萬多人,雙方力量懸殊,主張紅一方面軍撤離根據地,另尋出路;毛澤東堅決反對這種主張,認為憑藉根據地內的有利條件,一定能打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這次討論沒有取得結果,未能就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作出決定。

  四月上旬,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組成的中央代表團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隨後轉到寧都青塘,參加蘇區中央局的領導工作。十七日,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繼續在青塘舉行。會議聽取了中央代表團傳達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在所作的決議中基本肯定了毛澤東為書記的紅四軍前委的工作,認為:在汀州會議以前,四軍前委「路線是一般正確的,是執行中國黨六次大會的正確路線的」,「堅決的執行土地革命來爭取群眾」,「貢獻了土地問題許多寶貴的經驗」;對紅軍建設有了正確的瞭解,「建立了紅軍的整個制度,如建立党的領導,建立政治委員制度,建立士兵委員會,建立軍需制度和籌款路線,特別是建立做群眾工作的路線等」。同時又認為,前委「採取了冒險路線,去向大城市冒進」等。⑩

  在國民黨軍隊重兵壓境的情況下,最緊迫的問題還是要確定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會上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蘇區中央局代書記項英等許多人仍認為,敵我力量懸殊,敵軍的嚴密包圍難以打破,並抓住中央三月二日指示信中「為著保全紅軍實力(基本力量),遇必要時可以拋棄舊的與組織新的蘇維埃區域」那句話,主張將紅軍主力轉移到根據地以外去。還有些人主張「分兵退敵」,認為這樣做「一則可以使敵人包圍落空,一則目標轉移,可以退敵」。毛澤東反對這兩種主張,繼續堅持依託根據地的有利條件,就地誘敵深入,依靠根據地內的軍民來擊破敵軍的「圍剿」,並力主集中兵力,指出分兵不但不能退敵,反而會給紅軍帶來更大的困難。他的意見只得到朱德、譚震林等人支持,在會上處於少數地位。因此,他便提議擴大會議範圍,來討論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針問題。這個提議被接受了。第一方面軍參謀長朱雲卿走出會場時擔心地說:「大敵當前,中央局這樣不統一,可不是件好事啊。」⑾

  擴大會議的參加者,除中央局成員外,包括各軍的軍長、政委,有時還有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毛澤東在發言中分析了敵我形勢,指出紅軍打破國民黨軍隊這次「圍剿」的條件比第一次反「圍剿」還要好,勝利的可能性更大。會上,許多紅軍高級幹部發言,堅決主張在根據地內打破敵軍的第二次「圍剿」。周以栗依據創建蘇區的實際經驗,批判了「山溝溝裡沒有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看法,提出毛澤東等從實際出發,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創立革命根據地,指揮紅軍打勝仗,就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贛西南和閩西特委負責人也堅決不同意主力紅軍退出根據地。這樣,毛澤東等的意見由少數變成了多數。

  打不打的問題解決後,緊接著就是反攻從哪裡開始的問題,會上又發生了爭論。有些人主張先打在興國的蔣光鼐、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認為打垮十九路軍便於紅軍的發展,可以伸開兩手到湘南到贛南。蘇區中央局秘書歐陽欽不久後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這時澤東同志意見認為在進攻我們的人中,蔣蔡比較是強有力的,在歷史上未曾打過敗仗,曾經在湘南把張發奎打得落花流水,我們現在主要的是擇敵人弱點打破,打蔣蔡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我們應打王金鈺這路,因為這路敵人既弱且地勢群眾都好。」⑿他還指出,從富田地區的王金鈺部打起,向東橫掃,可以在閩贛交界的建寧一帶擴大根據地,徵集資財,便於打破下一次「圍剿」。如果由東向西打去,則限於贛江,戰局結束後沒有發展餘地。若打完再東轉,又勞師費時。會議經過討論,採納了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關於先打弱敵還是先打強敵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在會後閒談時曾說:他們不懂得在戰略上也先打弱敵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說:『故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管子·制分》)。不是古人早已講過了的嗎?」「但他在爭論中不用這些,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說服了大家。」⒀這個正確決策,對整個戰役的勝利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會議一結束,毛澤東、朱德立刻在四月十九日簽發命令:「目前敵軍的行動似以寧都為目標,步步為營地向我軍前進」;本方面軍「決心以極迅速行動首先消滅王金鈺敵軍,轉向敵軍圍攻線後方與敵軍作戰,務期各個消滅敵軍,完成本軍任務」。⒁部隊在龍岡一帶集中完畢後,又向西推進二十公里,在群眾條件和地形都十分良好的東固地區逼敵而居,沉著地埋伏了二十五天,隱蔽待機。

  毛澤東在龍岡時,同中央代表團的王稼祥進行深談,詳細敘述了紅一方面軍的鬥爭歷史和當時爭論的問題,並向他提供了便於瞭解這些歷史狀況的許多文件。王稼祥理解了毛澤東的主張,並在不少問題上給予支持。四月三十日,蘇區中央局在東固又一次討論反「圍剿」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歐陽欽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

  「對策略的問題又提出來討論,由澤東同志先報告。這一次討論的精神則完全轉變了,認為目前全國革命是高漲的,我們應取積極進攻策略。敵人包圍我們的軍事力量雖多,但有許多弱點,如在包圍的軍閥與軍閥不一致,指揮不統一;他們軍官與兵士中間不一致,兵士不願打紅軍;沒有群眾條件,地勢不熟,給養運輸非常困難。我們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雖然很小,但我們有幾個優點:第一紅軍好,此時士兵群眾鬥爭情緒非常之高,幹部非常熱烈,紅軍上下一致的團結力非常堅強,大家都是磨拳擦掌的要打。第二群眾好,群眾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又被敵人的摧殘,鬥爭情緒當然好,對紅軍是極端擁護。第三是地勢好,我們對於這帶地勢都非常熟悉,我們可以佔領優越的地勢以進攻敵人。現在敵人有這多弱點,我們有這多優點,我們是可以以少勝眾的。在歷史上以少勝眾的事實很多,革命的軍隊要能以少勝眾。所以當時最後決定的策略是:『堅決的進攻,艱苦的奮鬥,長期的作戰,以消滅敵人』。並且承認過去的『分兵』的策略是機會主義。」⒂

  這一策略決定後,根據地軍民一齊動員。紅軍中各軍都召開誓師大會,並利用五一節的群眾大會進行宣傳鼓動。中革軍委總政治部按照毛澤東幾次講話的精神,向全體軍民印發了《第二次大戰的八大勝利的條件》的文件。

  三萬多紅軍在二十多天內隱蔽在東固這個山區,畢竟會帶來一些困難。一些指戰員求戰心切。有些人還認為:要進攻從富田出動的王金鈺部必須先穿過蔡廷鍇、郭華宗兩師之間二十五公里的空隙,說這是鑽「牛角尖」,過於冒險。毛澤東又耐心地做了工作,說明誘敵就我、待敵脫離陣地後將它殲滅於運動中的作戰方法並不是鑽「牛角尖」,即便真是「牛角尖」,也要鑽通它,而且能夠鑽通它。在隱蔽待機過程中,傳來過幾次不確實的情況,很影響人心。毛澤東始終巋然不動,拒絕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議,堅持預定計劃,不受干擾。

  等了二十多天,王金鈺部公秉藩第二十八師和第四十七師一個旅終於脫離富田陣地,分兩路向東固地區進犯。五月十三日晚,毛澤東、朱德果斷地下達消滅進攻東固之敵的命令。為了準備應付可能意料不到的情況,命令中還提出,要作出敵軍十四日向我軍進攻或者不向我軍進攻的兩種作戰計劃。⒃

  ⑦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43頁。
  ⑧ 歐陽欽:《中央蘇維埃區域報告》,1931年9月3日。
  ⑨ 《黃克誠回憶錄》(上),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143頁。
  ⑩ 《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第300頁。
  ⑾《郭化若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63頁。
  ⑿歐陽欽:《中央蘇維埃區域報告》,1931年9月3日。
  ⒀《郭化若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64頁。
  ⒁朱德、毛澤東命令,1931年4月19日。
  ⒂歐陽欽:《中央蘇維埃區域報告》,1931年9月3日。
  ⒃朱德、毛澤東命令,1931年5月13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