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三 |
|
惠特拉姆是以玩笑的口吻提問的,毛澤東本來可以輕鬆作答,但他生硬地說:「不知道。」 澳大利亞客人都把眼睛轉向毛澤東,所以誰也不知道王洪文當時的表情怎樣。 在歷數了毛澤東和周恩來在中國革命史上漫長的經歷以後,惠特拉姆提醒道,當年你們長征時,王洪文還沒有出世呢。王洪文試圖說些什麼,卻被周恩來與惠特拉姆打斷了。 會談快結束時,王洪文才找到一個機會回到惠特拉姆對他的評論上來。「我正是長征時出生的,那年我一歲。」他強調說。 接著他補充說,自那時起他就已經「像毛主席和周總理那樣,開始幹革命了」。這種聲明只能說明他資歷太淺。 王洪文似乎不像中國政府中的第三號人物,毛澤東和周恩來也不是那樣看待他。毛澤東在「十大」對王洪文的提升是點了頭的,他在會議剛剛結束就對法國總統蓬皮杜談起過王洪文:「你看看他,很有前途。」不過他這時已不抱幻想了。 周恩來是毛澤東的神秘書苑與世界的橋樑。既要保護毛澤東,又要慎重地控制毛澤東,這對周恩來來說是個極大的難事。 在與毛澤東會談時,惠特拉姆幾次努力試圖給這場尷尬的交談加上一點兒樂觀的氣氛。他說,就中國的問題來看——毛澤東幾次談過這些問題——「革命的前途」無疑是在年輕的一代身上。 「我和周恩來都活不到革命結束的那一天了。」毛澤東是這樣。 王洪文對這一點很清楚。1974年1月,他在中央委員會的一個學習小組上作了一次講話(從未發表),這篇講話是典型的自我辮解。以前中共領導人的任何一次談話都沒有像王洪文的這次講話那樣,引用了那麼多毛主席語錄。他是在竭力提示聽眾,他是——或者曾經是——毛澤東的寵兒。 自1973年後期以來,極左浪潮主要發生在教育界,導火線是張鐵生點燃的。他中學畢業後在東北的一個農場工作。 在遼寧省的大學入學考試中,他交了白卷,並附上一封信,憤怒譴責了現行的考試制度和教科書、。 張鐵生的信通過廣播如經典一般在6個省播出。《人民日報》也發表了他的信,並加了編者按以示贊成。不久,這家報紙的頭版頭條上又刊登了一篇激昂的文章。作者12歲,她說她已受夠了學校的師道尊嚴那一套。這個孩子氣憤地說:「我們還是毛澤東時代的孩子嗎!他們怎麼像對待奴隸一樣對待我們?」 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是東北反教育權威文章的幕後策劃者。他30歲,當時主管遼寧省的宣傳工具。他的支持使遼寧年輕造反派的「反潮流」成為可能,並不受限制地發展。 毛澤東拒絕與惠特拉姆共奏一曲未來的凱歌,拒絕按惠特拉姆提議的那樣,從結構上來探討中國革命的未來。人固有一死是他的主題。 「我已疾病纏身,」他示意說。 周恩來笑著插話:「他只是膝蓋有點風濕痛。」這樣說或許是出於詼諧,因為周恩來想讓客人們這樣認為;或許是出於談話的窘迫;或許是想婉轉地顧及毛澤東的自憐。 毛澤東接著說:「我已和上帝打過招呼。」他不隱瞞自己惡劣的健康狀況。 周恩來緘口不語。與毛澤東相比,他見上帝的日子(這種話他從未講過)比毛澤東更近。 在11月這個寒冷的下午,毛澤東面前這兩位活生生的人使他感到更加孤獨、可悲。周恩來會比他死得早,王洪文坐「直升機」上來僅數月就引起了他的懷疑。而這兩個人又是他權力機構中的第二和第三號人物。毛澤東要拖著步伐邁向未來,而這兩人都不會跟他在一起了。 死亡與疑慮正把毛澤東與他的可能的繼承者分開。 周恩來看了一下表,示意會談已經差不多該結束了。毛澤東指了指王海容——一個思想靠「左」的小人物,當時她坐在周恩來的旁邊,文靜而拘謹。這位主席打趣說:「她把我管得很緊,從不讓我說話時間太長。」 極左派和反極左派集團為了職位和政策,借不成體統的批孔名義進行拉鋸式的競爭,造成局勢緊張。 《人民口報》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話:「每隔那麼七八年,牛鬼蛇神就要跳出來。」這是在1973年後期發表的。這是讓人們回到1966年的那場對「牛鬼蛇神」的鬥爭中去。』 或是毛澤東的身體太虛弱,或是他太冷酷,或是他自己就不相信,以致他不能為大家定義一下牛鬼蛇神,這勢必造成混亂。 1974年初,他連放在眼前的手指都看不見了,僅僅能辨白光的方向。他的舌頭也不聽使喚了,不僅發音不清,甚至合不攏嘴。 毛澤東親自發動了大規模的「批孔」運動。雖然沒人能預測這一運動的最終命運,但「批孔」(「批判孔夫子」的縮寫)卻成了許多極左派狂熱行為的理論根據。 「文化大革命」的語言又像雨後春筍般地盛行起來。毛澤東的像章再度流行。在上海這個極左派最堅強的堡壘出現了一本新的雜誌《學習與批判》,其目的似乎要搞得比中國共產黨的黨刊《紅旗》更紅。 內聚力的下降與政治溫度的上升同步進行。如同林彪事件的後兩年一樣,僅做好本職工作是不夠的。現在,你必須裝腔作勢談思想觀念,越是響亮、越有戲劇性越好,而且你必須把所有邪惡與「階級敵人」孔夫子聯繫起來。 減少交通事故的關鍵取決於「批孔」運動的效果,海南島的廣播如是說。 意大利電影導演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1972年到中國拍片受到歡迎,現在他被稱作「小丑」。他那單調的甚至冗長乏味的影片已經成了「對中國人民的挑釁」。 對羅馬「小丑」的攻擊又牽扯到「反美」運動上來,並很快成為「批孔」的副題。《人民日報》輕蔑地說,美國人竟認為安東尼奧尼的毒草電影「引人入勝」,由此可見,在美國「杜勒斯的陰魂仍然未散」。 貝多芬被批判為「頹廢派藝術家」。1973年間,費城、維也納和倫敦交響樂團來華演出,並引起很大反響。但在毛澤東的中國,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安全的。《人民日報》拉長腔調數落歐洲的文藝作品:「對我們來說,不難察覺出這些荒誕、離奇的旋律背後所反映出的淫穢、腐朽的生活和頹廢的情調。」年邁的毛澤東(不是西方音樂迷)顯然私下對某些俯首帖耳的人叮囑過,音樂像其他東西一樣,只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才能挖掘出它的秘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