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毛澤東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四


  第十九章 尼克松(1972)

  1972年2月一個寒冷的日子,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的「76年精神號」專機在空曠、寬闊的北京機場降落。停機坪一側飄揚著美國國旗,另一側飄揚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迎面是毛澤東的巨幅畫像。

  尼克松略帶微笑跨出機艙,周恩來面無表情地候在舷梯腳邊。對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於1954年在日內瓦拒絕與周恩來握手記憶猶新的尼克松向周恩來鄭重伸出自己的手用力緊握著。

  幾小時後,尼克松坐在中南海那柔軟的扶手椅上,同毛澤東在一起。至下半夜,僅僅由於在那把椅子上就座,尼克松在12小時內為中美關係所創下的業績,比任何一位美國總統在這以前的24年中——自從馬歇爾的竭力調停失敗以來——所完成的還要多。

  尼克松抵達的當天,《人民日報》沒有提及他及他的這次旅行。這份6版的報紙涉及美國的文章是一則死亡的訊息。一周前,毛澤東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逝世了。

  如果說,尼克松和斯諾身上很少有相同的思想觀念羽毛的話,那麼,正是毛澤東的典型風格把他們撮合在一起。讓報紙在「尼克松日」只談斯諾,毛澤東為的是挫美方銳氣,讓中國人民知道他對「美國人民」的看法是站在光明的一面。同時,他想給人一種處於重大場合前夕滿不在乎的印象,所以在隔天的《人民日報》上才出現讚揚尼克松此行有重大影響的文章。』

  同對尼克松一樣,形勢對毛澤東來說也是很微妙的。他不可能把總統介紹給他的政治局全體同事,因為林彪與他的同夥造成的巨大空缺至今還在。

  江青是個例外,她未能拒絕丈夫的要求,去陪同尼克松觀看。

  尼克松無疑會想起,他去中國前不久與病危中的埃德加·斯諾的接觸使他感到寬慰。

  他給斯諾寫了一封誠懇的信,其中說:「你卓越的成就受到了廣泛的讚揚和欣賞。」毛澤東沒想到尼克松對左冀作家是如此瞭解。事實上,毛澤東對斯諾的談話也許本來就提醒了尼克松,作為「美國友好人士」的斯諾的聲音多年來是孤獨無助的。《紅色娘子軍》的演出,其他的「文革左派」人物都沒有出場。

  在尼克松8天的訪問中,除了毛澤東和周恩來,只有兩位政治局成員與美國人有過接觸,一位是主管軍隊的反林彪穩健派葉劍英,另一位是主管經濟的穩健人物李先念。

  毛澤東對將如何轉變中國公眾的情緒亦很慎重。許多事情懸而未決;中美兩國沒有外交關係;普通中國人在反美主義的氛圍中生活了20多年。

  一些軍官,部分對林彪持同情觀點的人,對會談很冷淡,他們念念不忘華盛頓一直堅持把蔣介石政權作為中國政府。

  恰好在兩個月以前,一本對毛、周的美國路線持不同意見的小冊子《中美關係問題》曾在北京的一些書店出售。不過幾個小時就被查禁了。《中美關係問題》無疑是源於軍方的觀點。與毛澤東現在的看法相比,軍方認為蘇聯不那麼危險,美國的危險要大一些。

  毛澤東在印度支那的朋友同美國的關係仍然是天天相互格殺。中國最親密的盟友朝鮮在尼克松訪華前夕,宣稱美國總統「一手舉著白旗,一手拿著討飯碗」到北京來了。阿爾巴尼亞和越南民主主義共和國則保持緘默,以示抗議尼克松的中國之行。

  在準備期間,毛澤東守口如瓶亦甚於尼克松。不是所有的政治局成員都參與了這一計劃,中國這邊的「威廉·羅傑斯」決不止是一個。北越、柬埔寨及其他敏感的盟國,大多於午夜才從周恩來那裡得到消息,而華盛頓對日本、南越及其他國家的信息通報也僅在幾個小時之前。

  要做到保密,毛澤東比尼克松容易得多。在毛澤東的北京,出訪只是對外政策實施時的一種儀式(基辛格是多麼欣賞中國這一點)。

  從基辛格1971年夏首次訪華,到他第二次來訪,再到亞歷山大·黑格將軍和新聞秘書納德·齊格勒訪華,加之若干其他準備活動,直到總統抵達前夕,北京新聞界對尼克松各方面的介紹總共用了1647個字。極少的幾項內容像天氣預報一樣簡略地排在第一版的右下角,所有文章僅限於事實性描述,未作任何分析。

  在中南海數周內準備尼克松到來的場景背後,各種情緒的發展已從焦慮到恐慌。毛澤東經受了心功能缺血的痛苦,且身體浮腫。由於拒絕接受治療,毛澤東的身體垮了下來並發生休克。為了準備在游泳池接待尼克松,急救醫療設備都已運到毛澤東的房間,並置於走廊上。氧氣袋也秘密放入一個巨大的油漆箱中,其他一些器具也藏在罐裝設備裡。同時,毛澤東對安眠藥有依賴性,他的醫生李志綏注意到「他的思想缺少判斷力」。

  在離開華盛頓時,美國總統曾把他的中國之行比喻為美國的登月旅行。正像中國不合尼克松的口味一樣,美國也決不會以超出這個世界的情趣來迎合毛澤東的味覺嗜好。尼克松在50年代曾撿起中國王牌這根外來棒子來打擊民主黨。更早的時候,華盛頓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是毛澤東在擊敗蔣介石的鬥爭中所面臨的變量之一。

  毛澤東仍舊感到缺少點接觸。自他最後一次與美國官員打交道起,已經有四分之一世紀了。他決定溫習一下他那生疏的英語。他目前所喜愛的,是「lawandorder(法律與制度),」「這兩個新的短語的發音。」當基辛格第一次與他會晤時毛澤東的友人郭沫若告訴我。

  這兩個短語被毛澤東注意無疑與鬥爭林彪的時期有關。尼克松這個右派有助於毛澤東使之轉向美國,因為尼克松當前的舉動與毛澤東對國內「左」派的厭煩有一致處。

  毛澤東和尼克松!在1971年以前的世人眼裡,他們的二重奏似乎顯得奇異。

  尼克松擔任副總統時,美國曾三次以核武器來威脅毛澤東的中國。

  美國曾不止12次阻撓毛澤東的政府在聯合國取得席位。

  在毛澤東進入紫禁城以來的22年中,直到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訪華的前一年夏天,這兩個國家沒有一位政府官員訪問過對方的首都。

  在1969年和1970年間,中國報界稱尼克松為「戰爭瘟神」,這一尊稱似乎是代替了理查德·米爾豪斯。

  然而事實是:一位美國總統先不訪問東京特裡爾《毛澤東傳》111美國總統中國之行自比登月或莫斯科而訪問毛澤東的北京;尼克松在中國8天的逗留是美國總統訪問外國時間最長的一次;美國總統在一個與美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領土上談判是第一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